□秦志豪
以味蕾感覺西安
□秦志豪
初到西安,管不住自己的腿,不免要到秦始皇兵馬俑、法門寺、碑林湊熱鬧;也管不住自己的嘴,不免要嘗嘗當?shù)氐拿〕浴_@不,一輛大巴車拉著同行人,左轉(zhuǎn)右拐就來到老孫家飯莊了。
一行人入座后,服務(wù)員給一人分了一個大碗和一個饃,并教大家掰饃的要領(lǐng):先一分為二,重疊后一分為四,再拿起四分之一,用大拇指和食指將饃掐成黃豆大小的顆粒。這是一個較長的工作程序,一行人手里忙著,一邊說起了饃的多種稱謂,如新疆叫馕,四川叫白面鍋魁等,說笑聲此起彼伏。
據(jù)說老孫家飯莊從1898年開始經(jīng)營。傳說羊肉泡饃是在公元前11世紀“牛羊羹”的基礎(chǔ)上演化來的。西周時就把“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端螘份d: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竟封其為太宮史,后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民間也流傳著一種有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困于長安,終日忍饑挨餓,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給他澆上一勺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啖完,又用舌頭將碗舔凈,感到這便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黃袍加身,龍肝鳳髓吃得腸胃大敗,常為吃什么而坐臥不安。一日路過長安,突然想起當年吃過的羊肉泡饃,同隨行的文武大臣找到這家飯鋪重吃羊肉泡饃,似乎找到了想吃就吃的感覺,于是重賞店鋪掌柜?;噬铣匝蛉馀蒺x的消息不脛而走,一夜間,羊肉泡饃滿長安。誰能否認長安的這一名小吃不是名人效應(yīng)的結(jié)果呢?北宋文學家美食家蘇東坡也贊“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同坐中熟悉老孫家飯莊的人講:百年來,先后有無數(shù)各界名流在老孫家就餐。解放前國民黨元老于佑任、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張學良等常在這里招待賓客。解放后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周恩來、鄧穎超、彭德懷、賀龍、陳毅、胡耀邦等都吃過老孫家的羊肉泡饃。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江澤民、李瑞環(huán)、劉華清、吳邦國等也到此就餐品嘗。世界上八十多個國家十萬余名國際友人及港澳臺胞慕名前來。
要說西安賣羊肉泡饃的餐館有多少,怕沒有人去統(tǒng)計,不過最有名的“天下第一碗”就有兩家:一家是已故國畫大師黃胄到“同盛祥”吃羊肉泡饃后因高興提筆寫的“天下第一碗”。一家是劉華清到老孫家品完羊肉泡饃后興致勃勃書下的“天下第一碗”。看來你叫你的,我說我的,大家都心平氣和,不會真去較到底誰是“天下第一碗”這個真。
女服務(wù)員走來把一桌人的碗按順時針收走后,大家便飲酒吃菜。酒喝多了,就記不住下酒菜了,只記得一道紅燒牛尾不錯,筋多肉爛,味濃香鮮,不免多啖幾塊。當服務(wù)員端上泡饃,按順序方位擺在各人面前,有的饃多湯少,有的湯多饃少,一問才知是有人把一個饃全掰碗里了,有的只掰半個或更少的緣故。同時還端上來了香菜、辣椒醬。我的饃少湯多,放點香菜,不多的饃嚼在口里很有韌性,又加了兩次湯后已酒足饃飽矣。出了老孫家飯莊后,有同行說:下次再去吃同盛祥的“天下第一碗”。
關(guān)于餃子宴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當年慈禧與光緒避難西安,某晚太后聽完秦腔后感到腹中空了,即令御廚快做一個她從沒吃過的夜宵來。廚師深知太后癖好,用雞肉作餡,包成拇指大小的珍珠餃子,以火鍋形式用雞湯邊煮邊撈邊吃。那天太后心情爽,就讓御廚給那陪她聽秦腔的臣下先撈。眼見著珍珠小餃在滾開的雞湯中上躥下跳,御廚一勺下去,只撈到一個,把這個餃子送給某個大臣時,他口里說著“一帆風順”;接下來,二個的他喊“雙喜臨門”;三個的說“連升三級”;四個成了“四季發(fā)財”;五個是“五谷豐登”;六個稱“六六大順”;七個“七星高照”;八個“八仙過海”;九個“九九歸一”;十個“十全十美”,最后輪到老佛爺時,鍋中已沒有餃子了,御廚這時已汗流滿面,顫抖地捧著半小碗雞湯,見慈禧臉開始拉長,御廚心想這下可死定了,愁死人了,沒有憂愁就好了……突然茅塞頓開,半碗雞湯捧給太后的同時大聲唱道:無——憂——無——慮——太后一聽開心了,臉也光鮮了,御廚的命就這樣也保住了。
其實餃子是我國傳統(tǒng)食品,始創(chuàng)于唐代,李洪莆在《餃子小考》中說“我國餃子至少有1400多年的歷史”。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墓中,就有一個完整的餃子,專家推斷說:這可能是由絲綢之路從內(nèi)地傳入的。古代餃子名稱很多,有扁食、角兒,角子,粉角,小點心,水包子等。蒲松齡就有“扁食捏似月牙彎”的詩句。
德發(fā)長位于古城鐘樓附近,據(jù)說創(chuàng)建于1936年,業(yè)主趙輯五。此店經(jīng)營理念是以德為本,以信取人,故風雨變遷中“發(fā)”且“長”。目前德發(fā)長餃子宴已發(fā)展到200多個品種。人稱“一餃一形,百餃百味”。它集古今南北餃子之大成,造形別致,選料精細,口味多樣。又分為宮廷宴、八珍宴、龍鳳宴、百花宴等不同檔次,烹飪方法分別采用蒸、煮、煎、炸、烤;口味有咸、鮮、麻、辣、甜及糖醋、五香、怪味等,據(jù)說部分品種還取得了國家專利。食者有贊曰:一餐餃子宴,嘗盡天下鮮。美味佳環(huán)宇,疑是一神仙。其造形綜合捏塑雕塑等技藝,花鳥魚蟲千姿百態(tài)。德發(fā)長先后接待了世界八十多個國家的貴賓和客人。江澤民總書記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也曾來品嘗餃子宴。日本和我國香港、臺灣及中央電視臺以“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電視片稱餃子宴是中國飲食之精品。詩人賀敬之揮筆抒懷“宴文宴友餃子宴,長憶長安德發(fā)長”。港澳同胞稱:到西安,“世界八大奇跡”的兵馬俑不可不看;“神州一絕”的德發(fā)長餃子宴不可不嘗。
一行坐在德發(fā)長二樓的桌邊,狼吞虎咽了一些平常形狀的餃子,沒見著花鳥魚蟲等樣式的,餡的種類,只覺得個個味兒不一樣,但也沒有品出多少特別來,便離桌找酒友,白酒啤酒,一杯一帆風順,二杯雙喜臨門,三杯三羊開泰……一轉(zhuǎn)兒下來,肚中裝滿了酒,連連笑稱自己成了酒囊,回到自己的座上,再也裝不下任何東西了。一看,幸好餃子也上完了。
民以食為天。吃過羊肉泡饃和餃子,再打聽西安還有什么好吃的,就得知“賈三灌湯包”。
該小吃始創(chuàng)于80年代中后期,西安回坊的店主跑遍大江南北,尋訪包子高手。由于當時的湯包是豬肉餡的,他不方便品嘗,就和湯包高手交朋友,虛心求教,悉心摸索,終于在西安做出了第一籠清真灌湯包子。因店主在家中排行老三,故將湯包冠名“賈三灌湯包子”。其實包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隋唐時代人們就會制作了,不過那時稱“饅頭”、“蒸餅”之類,灌湯包子在清代才開始流行,這種包子的產(chǎn)生也有一個傳說。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胸懷凌云之志揭竿而起,1356年率起義軍打到浙江金華城下,由于守城元兵早有提防把城墻加高了七尺,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義軍攻了九天九夜不破,只得江邊安營。老朱和他的回民大將常遇春等十分焦急,白天黑夜不知揪掉了幾多黑發(fā)白發(fā),一夜老常難以入眠帳外徘徊,忽然他見城門慢慢地開了,萬斤閘慢慢升起,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到江邊偷偷挑水。常遇春連忙喊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頂住大閘,嗔目吼曰:“弟兄們——沖進城去啊——”頃刻,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批接一批沖進城去。老常肩閘久了時間長了肚子餓了,恰好營里送來包子、菜湯等食物,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喂他包子和菜湯。老常一面狼吞虎咽吃著包子,一面仍不停地催:“湯,包子,湯……”胡大??粗缲撊f斤汗流浹背的生死之交,喂著喂著頓生一計,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喂進老常嘴里,老常頓覺喉嚨濕潤,力量倍增。直到士兵都進了城,他才放下萬斤閘。后老常問老胡:你那天給我吃的什么東西?又好吃又生力氣!老胡笑著說:“就是你要的湯包呀!”金華人聽了這話后,等大軍轉(zhuǎn)戰(zhàn)一走,就做出了著名的風味小吃金華湯包,在浙江、江蘇一帶傳開來。清代《邗江三百吟》里就有專門描寫灌湯包子的一首詩,引言說:春秋冬日,肉湯易凝。以凝者灌于羅磨細面之內(nèi),以為包子。蒸熟則湯融而不泄。揚州茶肆,多以此擅長。詩云:到口難吞味易嘗,團團一個最包藏。外強不必中干鄙,執(zhí)熱須防手探湯?,F(xiàn)在的灌湯包已有幾十種之多,從地域上可分為:金華湯包、淮安湯包、山東湯包、鎮(zhèn)江湯包、合肥湯包、無錫、天津、蕪湖等湯包;從餡型上可分為:鮮肉、嫩筍、香菇、蝦仁、干貝、雞肉、三鮮湯包等。據(jù)說最初“湯包”是回族人創(chuàng)意的清真食品,現(xiàn)在看來卻“大眾”化了。從店中的照片來看,國外名人吃了這種包子都稱:賈三包子,西北一絕!
灌湯包子的吃法是:用筷子夾住包子上口,輕輕搖晃,然后從籠中夾進調(diào)羹,在包子下端(不是底部)咬一小口,餡里的湯汁流進調(diào)羹,先吃下包子,后喝調(diào)羹中的湯。打量剛上來的一籠包子,見竹編精致小籠,包子有如成都的燒麥狀,其皮薄如紙,口感爽滑,有韌性,餡心松軟,鮮嫩多汁。包子與籠底間墊著一種草葉樣的植物,這樣可能便于包子不全部與籠底接觸粘連夾破而湯汁流走。外地食客盡管都懂得了吃法,但還是有從籠中夾進調(diào)羹時破了皮的,湯汁有的流在了蒸籠里,有的流到了餐桌上。灌湯包種類,有羊肉的、豬肉的、蝦肉的等等,有一種野菜餡的讓我難忘,它不鮮不香,不爽不滑,也沒多少湯汁,入口有絨毛感,很生態(tài)的一種野氣,就像是一把掃帚,把口腔中的各種味道一掃而光,讓每個味蕾都清晰鮮活。
不過無論是羊肉泡饃、還是餃子或者灌湯包子,還是當年的民間小吃么?三者皆選料精做工細、店堂豪華的“宴席”。西安是有名的古都,或者小吃在古都也“宮廷化”了?
責任編輯 張即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