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華:法的精神就是追求公平
從法律角度,從國家層面,我們都要考慮到一個社會公平問題。我們古人說‘不犯寡而犯不均’,就是希望社會能夠平等,這個理念是人的本性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動物的本性之一。
他是一位政法大學的校長,他是一名全國著名的法學家,他還是心系民生民意的人大代表,何勤華的每一種身份似乎都肩負著推動我國法制建設步伐的重任,他會在《檢察風云》“客座總編輯”欄目跟廣大讀者分享怎樣的感悟與體會?
2011年3月14日的下午,記者驅車趕往坐落在上海松江大學園區(qū)的華東政法大學,叩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開門的正是等候多時的中國法學界研究中西方法制史的翹楚何勤華。在記者看來,被書堆滿的校長辦公室顯得有些擠迫,但就是在這里,一部部縱觀古今中外法制史的鴻篇巨著得以定稿。
作為中國著名法學家、中外法律史研究領軍人物,這些年來,何勤華主持編寫的一批系列書籍如《外國法制史》、《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法律發(fā)達史》、《西方法制史叢書》和《世界法學名著譯叢》等,填補了我國對西方法和法學史研究的空白。
對于自己的為學,已是著作等身的何勤華感觸道:世上可貴的并非完美與不朽,而是不停地創(chuàng)新與追求。
外表清瘦、談吐儒雅的何勤華氣質上一看就是位學者,而他對自己學者的身份似乎也更青睞些。喜歡書香的味道,喜歡筆耕的苦中有樂,喜歡追尋真知,喜歡授業(yè)解惑。所以,我們的話題從他近幾年接連不斷推出的大部頭叢書說起。
何勤華說,每個國家的法制都有其閃光的亮點,也有其不足和缺陷,這可以為中國的法制建設提供經驗和教訓。外國法移植進中國法,始于鴉片戰(zhàn)爭,我們現在審判用的法庭、法槌等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但沒有人真正去梳理一下法律文明的起源,它是如何從原始社會的習俗過渡到文明社會的法律規(guī)范,最初是個什么形態(tài)等,這里有大量的人類學和考古學知識,需要研究和梳理。他主編的下一部巨著《法律文明史》(共計16卷)已獲得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圖書立項。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將外國的法制史與中國的法制史做一番梳理,是個浩瀚的工程,但必須是要有人來做的,何勤華責無旁貸,在他看來,將西方法制史與中國的法律打通,將古代的與現代的打通,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研究法制史會發(fā)現很多引以為鑒的問題,何勤華告訴記者,在編寫《新中國法學史》時,他發(fā)現54憲法頒布前,新中國法制建設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好的局面,一個重要的標志是,當時的《光明日報》(共4個版),繼史學、文學、哲學專欄后,54年首度開辟了“政法戰(zhàn)線”專欄,并又相繼開辟了兩個有關政法的理論研究與實務欄目,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事,但這個大好局面只延續(xù)到1957年。新中國法制歷史經歷了很多磨難與挫折,法制的興旺和衰弱,完全與我們黨的歷史與黨對法制建設的理念重視與否有關?,F在有這么好的局面,與黨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及黨中央對法制建設的重視密切相關。
何勤華還提及一則不為人知的舊聞:1957年4月,《光明日報》曾頭版頭條報道了蘇聯莫斯科大學校長授予周恩來總理莫斯科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的消息,但令人遺憾的是,對于這么重要的一個榮譽,之后再沒有人提及,就連周恩來去世后的悼詞中都沒提到。
作為一校之長,何勤華有怎樣獨特的為教思路和理念呢?
目前,我國有不少法學家在從事學術研究同時擔任行政職務從事行政管理工作,針對有人提出學術專家“去行政化”建議,何勤華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學者兼職行政,全世界都是相通的,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這樣的名校,一個有學術知名度的校長,也是這個大學學生能獲得自豪感的一種需求。
“去行政化我是贊成的,但到底怎么個去法,比如說把行政級別去掉,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作為學術型研究(教育、工作)機構,如大學、研究所以及醫(yī)學院等,其行政首長,由專業(yè)強、學術威望高的專家擔任可能還是比較合適的?!?/p>
在全國600多個法律院系最新的排名中,“華政”排列全國第六位,和清華的并列,這令一校之長的何勤華頗感欣慰。但另一個數據卻令他不得不從培養(yǎng)人才的定位來反思法學教育的性質:目前,“華政”畢業(yè)的學生到公檢法去的不到8%, 90%以上都在各行各業(yè)工作,而這也是各個政法大學畢業(yè)生的普遍情況。對此,何勤華認為,現在的法律本科生教育應該是通識教育而不是職業(yè)教育,按照理想的狀況,每個公民都應該學,包括在領導崗位的干部。
何勤華希望政法大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應該具備:扎實的法律基本功,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與人格品行?!皩W法律的,就要懂得追求平等,如果你課堂上學的是公平正義,追求社會平等,但你自己卻是滿腦子的特權思想,滿腦子的開后門,滿腦子的不平等,這是很危險的。”
當然,何勤華還要求“華政”的學生要外語好。最近,“華政”新成立了兩個學院——國際金融法學院和國際航運法學院,與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相對應,大部分課程都是純英語上課,“華政”力求培養(yǎng)一批法律高精尖人才。何勤華說政法大學應該注重法律的實驗室教學,“華政”已從教育部爭取到了一個華東地區(qū)法律教育的示范實驗教學中心。
作為上海市人大代表,何勤華又是如何看待人民賦予他的這個身份的呢?
從1997年至今,14年的人大代表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中國的人大代表制度正在突飛猛進地發(fā)展。“這幾年,代表的地位越來越高,你的議案、建議、甚至小組會上的發(fā)言都能得到相當的重視,你會上提了幾點建議,相關的職能部門第二天就會來聽取你的意見。”
學法律的真諦就是追求公平正義。何勤華一再強調,法律的具體內容各有不同和側重,但其體現的精神就是追求平等,作為一個被選民選出來的人大代表就是應該起到這個作用,推動我們的法制建設,使它成為良法而不要成為惡法。
最近,清華大學校長宣布拿出1000套房子優(yōu)惠價賣給教職員工,并表示還要造5000多套房子優(yōu)惠出售。這一新聞引起了網民的廣泛質疑,有的認為這是在拿全國的公益資源在為清華大學一個單位謀福利;有的質疑海淀區(qū)一下子給予“清華”8塊地皮,其程序、其資金、其動遷等是否合法、合理;還有的認為現在是不允許集資建房的,清華大學總共才7000多教職員工,一下子再增加6000余套房子,那么,該校教職員工之前都是無房戶嗎?等等。對于這些網民的批評和質疑,何勤華表示,不針對某一特定的高校,從法理角度分析,法律的生命就是它的公平性以及一體遵行原則,如果我們國家所有的國立大學以及其他學術機構,都可以擁有這么多分房或出售優(yōu)惠價房子的資源,那么,清華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
“從法律角度,從國家層面,我們都要考慮到一個社會公平問題。我們古人說‘不犯寡而犯不均’,就是希望社會能夠平等,這個理念是人的本性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動物的本性之一,動物有弱肉強食一面,但也有公平的一面,我看過一部紀實片,講獅子獲得獵物后,哪怕自己挨餓,也要分部分給生病的獅子吃,這是種族延續(xù)下去的必備條件。”作為人大代表的何勤華關注民生。
針對今年“兩會”期間,要求盡快出臺官員財產申報制的呼吁,何勤華認為這是反腐敗最好的辦法,是一帖良劑。對外國法律史通透的他說:“這是世界的趨勢,我們現在的做法是處級以上干部向組織部門申報財產,但并不公開,這就缺少公眾的監(jiān)督。在國外,對總統(tǒng)首相的財產,普通人都可以了解得一清二楚。你官員有錢,人家尊重你,因為你是靠本事合法賺來的,我們社會為什么會出現仇富呢?主要是因為我們有些人暴富并不是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刻苦,并不是通過自己的一生乃至數代人的奮斗,而是由于體制機制的不合理而達到的,這就產生了巨大的不公平,就很難讓老百姓服氣?!辈贿^,對于未來,何勤華還是充滿信心,認為中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出臺只是個時間問題,一定會做到的。
攝影/曹參 采訪/本刊記者 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