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家沙
龍泉窯牡丹紋瓷賞
文/黃家沙
細(xì)部紋飾組圖
圖一:通體施梅子青釉,釉色玉潤。喇叭形大口,長粗頸,窄肩,橢圓形腹,下部外展,隱圈足。頸部縱向飾四株折枝牡丹紋;腹部飾纏枝牡丹紋。
圖二:通體施青釉,釉質(zhì)滋潤。爐身外模印貼花纏枝牡丹紋,枝葉疏簡。1953年在上海青浦區(qū)重固鎮(zhèn)高家臺任氏家族墓出土。
圖三:胎質(zhì)細(xì)膩,釉色青綠閃黃。蓋面與肩腹部刻劃纏枝牡丹紋,刀法精獷,紋飾簡潔。自北宋以后出現(xiàn)刻花,以刀為筆,有的嚴(yán)謹(jǐn)工整,有的肆意奔放。
龍泉窯是宋、元著名的青釉瓷窯,窯址因在今浙江龍泉,故名。明清時期,龍泉皆屬處州府,故明人又稱其為“處州瓷”、“處瓷”、“青處瓷”。龍泉窯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窯址400多處,其中以龍泉縣境內(nèi)最為密集,多達(dá)300余處。民間傳說宋代龍泉產(chǎn)生因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生一所燒之瓷為哥窯,生二所燒為弟窯。弟窯即為龍泉窯。
唐、五代時期,南方青瓷主要有浙江紹興、上虞地區(qū)的早期越窯。北宋初年,位于浙江西南部與福建接壤處,傍依甌江支流的龍泉窯,深受越窯、婺州窯和甌窯的影響,專燒青釉瓷。以大窯、金村為代表的龍泉窯早期制品與越窯與甌窯相似。北宋至南宋前期,龍泉窯紋飾以刻花輔以篦劃工藝為主,主要產(chǎn)品有盤、碗、瓶、盆、罐等,釉色以青中閃灰或青中閃黃為主。
南宋時金兵南下,趙構(gòu)逃至臨安建都,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的南移,空前繁榮,如陸游所言:“大駕初蹕臨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賈輻輳?!贝藭r官、民用瓷激增,而當(dāng)時越窯、婺窯的衰落,給龍泉窯的發(fā)展帶來了機(jī)遇。至南宋中期,已相當(dāng)成熟,形成獨特的時代風(fēng)格。
元代除龍泉之外,云和、麗水、永嘉和武義等地也都燒制龍泉青瓷。其釉色與北方的臨汝、耀州窯相似。于是出現(xiàn)了龍泉、臨汝、耀州中國青瓷燒造上三足鼎立的局面。龍泉窯衰落于明末清初,歷經(jīng)4個朝代,燒造歷史長達(dá)七八百年之久。產(chǎn)品生產(chǎn)量大,銷售范圍廣,在我國陶瓷史乃至紋樣裝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龍泉窯白胎青瓷,是龍泉瓷的主流。釉色在北宋早期為淡青色,北宋中晚期出現(xiàn)青黃色,南宋時青瓷色彩豐富,有豆青、黃綠、灰綠、菜綠、粉青、梅子青等,其中粉青和梅子青兩種青釉最為著名。
南宋以后,龍泉窯大多追求與注重釉色本身的裝飾美,由于釉面均勻,釉層增厚,呈色也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釉層豐滿,晶瑩潤澈,出現(xiàn)了“似冰”、“如玉”的粉青、梅子青等翠青色釉,為世所稱頌。明代龍泉窯出口歐洲,在法國流行時,巴黎人陶醉于青翠的釉色而又苦于無法用適當(dāng)?shù)恼Z言表述時,正遇杜爾夫的作品《牧羊女亞司泰來》上演,劇中描寫的牧羊人雪拉同出場時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青色衣裳,于是人們就將“雪拉同”用作龍泉青瓷的代名詞。釉呈失透狀,色青綠粉潤、純正不雜。釉亦蝦青釉,釉層肥厚,光澤柔和,具有玉質(zhì)感。
元龍泉窯青釉貼花鳳尾尊(圖一)
貼花是南宋龍泉青瓷的裝飾手法之一,多采用模壓、堆貼。即將胎土通過模壓制成牡丹花和花葉,然后再將其貼附在器胎上。南宋中期后,龍泉窯貼花盛行,這是因為在釉層肥厚而又失透的情況下,北宋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因難以取得理想的紋飾效果,于是貼花應(yīng)運而生,出現(xiàn)了貼花和堆花,并取代了刻花工藝成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
此外用貼花和堆花工藝表現(xiàn)龍泉窯青釉牡丹纏枝紋,是各種紋飾瓷器中最為疏簡的一類。貼花龍泉窯印花牡丹紋多為纏枝,由于模具雕刻精細(xì),所以模壓出的牡丹,朵朵精致細(xì)膩,柔媚生動。同時完整的纏枝牡丹紋,無法采用模壓一次形成,所以纏枝采用花與葉分別模壓和堆貼;而纏枝更是無法模壓成型,只能采用捏塑或刻劃的方法來表現(xiàn)。
圖四:此瓶胎色灰白,通體施翠青釉,開冰裂紋。腹部刻劃纏枝牡丹紋,刀法工瓦,游刃有余;花瓣和葉片上的篦劃紋,采用多層篦劃工藝,更顯婀娜多姿。
圖五:盤口外折平沿,沿口為蓮瓣形,婉轉(zhuǎn)柔和,腹壁斜內(nèi)收,矮圈足,造型規(guī)整。盤內(nèi)模印的牡丹紋格外柔美婉約,胎白微灰,厚重,釉層豐厚,釉質(zhì)柔和。
寫意花獷
龍泉窯牡丹紋飾,有的工整,有的奔放。工放不同風(fēng)格的形成,與制作者的興趣愛好、工藝的不同有關(guān),也涉及瓷窯興衰形勢等諸多原因。北宋時期龍泉窯牡丹紋飾以刻花為主,器多精品,刀法精細(xì),在薄釉的潤色下牡丹靚麗。南宋龍泉窯以施釉厚重見長,多印花貼塑,而刻花工藝因難以見效而淡出。至元末明初,雖然也有較精致的刻花,但整體而言,勢趨衰弱。
元龍泉窯青釉貼花奩式爐(圖二)
元龍泉窯青釉暗花盤(圖五)
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梅瓶(圖四)
龍泉青釉瓷多大器,宋末時就出現(xiàn)高達(dá)1.5米的青瓷大瓶,胎體厚重,周身飾纏枝牡丹紋。元代青釉纏枝牡丹紋尊,通體以牡丹為飾,采用纏枝或折枝的形式貼印于尊的頸、腹處,葉片肥厚,花朵飽滿,體現(xiàn)著時代水平。元龍泉窯青瓷,大多胎體厚重,胎色白中帶灰或淡黃。粉青釉色帶黃綠,光澤較強,呈半透明,有細(xì)紋片。大型瓷器的燒制,工藝嚴(yán)謹(jǐn)而保持不變形。
元龍泉窯青釉纏枝牡丹紋平頂蓋罐(圖三)
南宋時龍泉窯青釉以石灰堿釉取代以往的石灰釉。石灰釉是以石灰石為主要溶劑的釉。釉面硬度大,光澤強,透明度高,高溫黏度較小,易于流動,釉層較薄,這都有利于釉下刻花的顯現(xiàn)。石灰堿釉,具有高溫黏度大,燒成時不易流釉的特點,使釉面光澤柔和,無刺眼感覺,所以釉層厚,粉青釉可達(dá)2.5毫米,梅子青釉可達(dá)3毫米,在紋飾的深處釉層則更厚。在厚釉覆蓋的情況下,牡丹紋飾高處色淡,深處色濃,若隱若現(xiàn),含而不露,具有一種神秘的美感,對于這種不能一目了然的紋飾,于是就有了“暗花”的名稱。由于刻紋深淺不同,于是就形成了特殊的釉面色感,為了追求這種藝術(shù)效果,還特意在胎面的某些部位有意作條狀突起。這種藝術(shù)手法被稱為“出筋”。
《上海工藝美術(shù)》雜志特約供稿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