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渝,李海燕
(南京工程學院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167)
理論與方法探索
淺析籃球教學中教學模式多元化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
張旭渝,李海燕
(南京工程學院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167)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針對青少年在多元化的課堂學習中能更好地產生最佳效果進行研究,并進一步激發(fā)青少年學生們對籃球課程的廣泛興趣,充分發(fā)揮籃球課程的優(yōu)勢。
青少年;籃球教學 ;多元化教學模式
1.1 研究對象
以籃球教學中教學模式多元化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以江蘇南京市部分高級中學的學生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利用計算機文獻檢索系統(tǒng)、中國知識網(wǎng)、中文科技數(shù)據(jù)庫等互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并閱讀了大量有關籃球教學模式、各種模式對青少年的影響等相關資料,以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1.2.2 專家訪談法對南京中學任課教師、學生進行咨詢,向有關體育教育學、體育心理學專家進行訪談,獲得學生在教學中的運動體驗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應等相關資料。
2.1 青少年身心狀況的特殊性
青少年心理問題發(fā)生率在10%左右,其中14 ~ 17歲是青少年發(fā)展的關鍵年齡。感知具有明顯的無意性和情緒性,注意力不穩(wěn)定且缺乏持久性。通過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南京市青少年發(fā)展狀況進行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睡眠不足、身體鍛煉缺乏、飲食習慣不良和保健意識薄弱是青少年身體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對自我發(fā)展的過分關心和敏感是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問題;學習壓力是青少年主要壓力來源;青少年緩解壓力的辦法主要以自我調整、與朋友交談、傾訴等形式為主,但也存在一些非理性減壓方式。基于以上特點,教師在對該群體實施教學時必須在充分考慮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特殊性原則上合理安排教學方式和授課內容。
2.2 我國學校體育對青少年體育教學提出的目標要求
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總目標: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培養(yǎng)運動的興趣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xiàn)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發(fā)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
為了保證學校體育總目標的實現(xiàn),首先應該達到以下效果目標: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傳授體育運動、衛(wèi)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識、運動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體育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健全人格;發(fā)展學生的運動才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
2.3 體育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對教育活動的基本信念,它是教師在對教學方法、原則以及如何看待教學目的和價值的理解上形成的,它作為教師心目中的“教學指南”而存在。不同類型的教師可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教師不同的層次和水平。盡管如此,筆者認為無論是教師的層次和水平如何,也不論所教授的運動技能是籃球或是其他項目,都應該根據(jù)我國的教育大綱為授課的主要綱領,所以在實施教學過程以下的幾個基本教育理念是每個教師都應該具備的。
2.3.1 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自從“體育課”改名為“體育與健康課程”之后,顧名思義的向各位體育教師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現(xiàn)在的體育課已經(jīng)由當初的單純傳授運動技能轉變?yōu)樽⒅貙W生的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了。體育只是作為實現(xiàn)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一個輔助性手段而已。所以,教師在進行體育技能教學的時候特別是在籃球技能教授時不能一開始便對學生進行太過苛刻的要求,要以重視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培養(yǎng)興趣愛好為主。
2.3.2 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青少年兒童正處于發(fā)展時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佳時期,但由于受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不僅教學方法單一守舊、教學活動枯燥乏味而且在測驗和考試中往往按照量化的標準去要求學生。這些做法嚴重影響和束縛了學生的活力,很多創(chuàng)造性精神和思維的火花被教師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教育在形式、內容、方法等方面的特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2.3.3 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完善學生的人格體育與健康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發(fā)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也需要教師在進行體育技能教學的同時也要融入德育教育,通過體育教育培養(yǎng)和完善學生人格?;@球作為一項集體項目對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際交往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傳授技能同時要注重把籃球運動項目特點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3.1 引發(fā)學生興趣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問題帶動興趣,以興趣解決問題。針對籃球運動的特點,讓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接受教學,而不是強制性的、命令式的使學生學習。在教學中多采用游戲的形式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相關的游戲把他們剛學到的技術動作加以串聯(lián)和實際運用,使整個課堂生機勃勃,且學生也能保持較為濃厚的興趣。例如,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游戲,這樣一來學生既感到好玩又覺得刺激,這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再以籃球趣味賽等活動為手段進一步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在游戲的選擇和設計上,除了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外,還應加入適當?shù)母偧汲煞?,讓學生在通過相互合作與幫助的基礎上感受競爭的樂趣和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在運用所學技術動作的同時對其培養(yǎng)勝不驕敗不餒的情感意志以及團結協(xié)作精神。
3.2 運用主體性教學模式
表1 對中學體育課程制定的教學目標
“主體能動性”被列為個性化教學的首位,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自我探索、嘗試、自練和互幫互學,在比賽的情景下學習技術,把技術合理的運用于比賽,形成以賽促練、賽練結合的范型。在運用該法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引導”的技巧,也要重視“學”的因素。在籃球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除了接受教師傳授的動作技外,他們在自主練習中常常會自發(fā)地做出一些創(chuàng)新動作。教師可通過向學生簡單提供一個學習的線索然后再把學生分成各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自我嘗試和摸索,使學生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且能讓組內成員培養(yǎng)互幫互助和正確評價事物的能力。在籃球教學滲透著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籃球某一技術動作而設置的目標,也是為培養(yǎng)學生提升自我的價值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籃球知識的運用能力為主線,全面地完成籃球教學中的各項任務,只要不是嚴重影響整個課堂的秩序,教師應給予他們適當?shù)淖杂砂l(fā)揮的空間。必要時還可以給予一定的鼓勵,并讓其在全班同學面前得到表現(xiàn)的機會。這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以及個性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
3.3 合理使用比賽教學
在籃球教學中素質練習是必需的,但是卻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與此同時他們也表現(xiàn)出了對籃球的技戰(zhàn)術不感興趣的問題,造成了他們在比賽的時候只是在無意識的隨性發(fā)揮的情況下亂打。因此,比賽教學只能在課程到達某一階段時才能使用。如果適當?shù)剡\用教學比賽就會取得比進行單項素質訓練更好的鍛煉效果。學生往往對籃球比賽感興趣,所以他們在籃球比賽中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課后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自然增加。青少年學生可以在比賽中享受到打籃球的樂趣,也可以在他們無意之中訓練了綜合的身體素質。
3.4 在考核中采用分層式的評價方法
在籃球課教學中,單一方面的考核是目前較為普遍的一個問題。這種考核的弊端使體質好、悟性高的學生不用練,成績也較好,而體質差、底子弱的同學努力的練成績也上不去,從而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新課改后的體育教學目標是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在考核方面也應該是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除了統(tǒng)一的硬性要求外,教師還應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特點。對于有天賦的尖子生不應老圍著他們轉,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該過度壓抑他們的個性發(fā)展;在對差生的評價上,要重視學生的努力付出程度以及進步幅度,并且以其他學生的互評以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積極程度作為整體評價中的一個尺度??偠灾?,教師應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種對不同水平程度的學生都有激勵作用的評價體系。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作為一個開放的和不斷更新與自我更新的系統(tǒng),都要隨著教學實踐、教學理念的變化而不斷地修正、發(fā)展。此外,再好的教學理論模式能否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教師的執(zhí)行能力。因此,有好的教學理論模式的情況下,更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這樣才能真正地使體育教育事業(yè)得到本質上的發(fā)展。
4.1 新課程目標是構建多元化體育教學模式的依據(jù)
選擇教學模式的目標作為體育教學模式的依據(jù)。這是因為,我國學校體育經(jīng)過20年的改革和發(fā)展,教學目標研究已經(jīng)有了清晰的觀點。其次,我們在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的同時,必須遵循體育教學的規(guī)律,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指導綱要》將課程目標層次化,具體化,細化,使課程目標更加具體、明晰,擴展了課程目標的內涵和外延,體現(xiàn)了課程目標的多元化特點,提高了課程目標的可操作性。根據(jù)以上特點,我們把兩個層次目標的5個領域的具體細化目標分析合并,便于我們在教學中實施和操作(表1)。
4.2 中學籃球教學模式多元化的可行性
4.2.1 課程行政主體的多元化2001 年7月,我國頒布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課程管理的權力下放,稱為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即國家、地方、學校共同管理課程。學校對于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方式、組織方式等有了更大的自主權。新課程標準,區(qū)別于以往的教學大綱,只有教學目標,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教學內容。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分為5個領域、6個水平。但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評價方法及可行性評價方案。中學體育教師對此具有法定自主裁量權。這些為籃球教學模式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4.2.2 體育教學專家與中學體育教師之間交流增強我國體育教學專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學校,大學與中學之間的門檻阻隔了與中學體育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造成了研究體育教學理論的專家閉門造車,中學一線體育教師盲目蠻干的局面。然而可喜的是,這種局面正漸漸打破。中學體育教師與高校體育教學專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中學體育教師開始積極進行理論探索,并開始參加各種大型的學術會議。中學在進行體育教學實驗時,往往會請體育教學專家為其做指導,合作制定適合本校的教學方案。這種學術交流、實驗指導是中學體育教師提高自身理論水平、了解最新的體育教學動態(tài)、提高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徑。而教師自身理論水平的提高為中學體育教學模式多元化實施的最終成功提供了才力資源保障。
多元化體育教學模式在籃球實踐教學中對實現(xiàn)多元化目標的效果顯著,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的教學程序。學生綜合能力均有了明顯的提高,素質教育顯著。對籃球課的態(tài)度也有了較深的認識。與此同時,適當?shù)貙虒W模式進行合理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了教學內容多樣化,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通過籃球教學模式的多元性,合理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發(fā)展學校體育,走出一條籃球教學的特色之路。
[1]呂新.“嘗試式”教學模式在籃球選項課中的運用探討[J ].蘇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05(1).
[2]呂麗姣.對主體性籃球課教學模式探討[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6).
[3]周士亞.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4).
[4]周紅萍. 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綜述[J ].體育科學,2001(1).
[5]毛振明.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4).
[6]胡海鷹.從體育教學模式談體育課的教學規(guī)范[J ].貴州體育科技,2001(1).
[7]余蘭.高校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院,2007(6).
[8]符傳嘉.21世紀學校體育教學模式初探[J ].體育學刊,2000(4):41-42.
G841
A
1674-151X(2011)10-121-03
投稿日期:2011-05-11
南京工程學院教學改革項目(JG200902)。
張旭渝(1980 ~),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籃球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