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勇,張海龍
(1.集寧師范學院體育系,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2.烏蘭察布市體校,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理論與方法探索
我國競走運動員王浩基礎訓練階段訓練負荷的分析
侯 勇1,張海龍2
(1.集寧師范學院體育系,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2.烏蘭察布市體校,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本文通過對我國優(yōu)秀競走運動員王浩在基礎訓練階段的訓練計劃與訓練筆記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各個訓練結構的特點,以期為我國競走運動更好發(fā)展提供相關資料。
競走運動員;基礎訓練;訓練負荷
在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田徑項目男子20公里競走比賽中,我國選手王浩不負眾望,以1小時20分50秒的成績?yōu)槲覈鴣嗊\代表團獲得了本屆亞運會田徑項目的第一枚金牌。筆者通過其教練提供收集了王浩從2001年9月份進入烏蘭察布市體校練習競走到進入內蒙體工隊期間的訓練筆記與相關資料,做出如下分析,供同行們指正。
1.1 多年訓練結構——全面發(fā)展,落實重點
王浩在進入烏蘭察布市體校前,業(yè)余訓練在內蒙古豐鎮(zhèn)市體校,以中長跑為主要項目,有著先天的有氧耐力基礎。他在烏蘭察布市體校3年的訓練過程中,其教練在對王浩進行發(fā)展各項身體素質的同時,始終堅持對其有氧耐力的訓練狠抓不放。對于青少年競走項目的訓練,一直以10公里競走為基礎,同時也對20公里競走項目的項目特點作了更深的了解,并構建了一套針對王浩個人特點的競走基礎訓練方法體系。
10公里競走作為一個競走初學者的競技項目,構建訓練方法體系主要核心問題是訓練方法,即如何針對運動員的個人特點來運用訓練方法,并根據(jù)運動員的訓練規(guī)律建立相對應的方法體系。因此,訓練計劃的制定就應該占首要地位。
在制定王浩的訓練計劃時,其教練考慮最多的是王浩在訓練同期的運動水平,這其中也包含了與王浩專項成績相關的各項素質水平,然后根據(jù)運動訓練水平選擇訓練方法。為了防止拔苗助長,對王浩基礎訓練階段的周期做了仔細的劃分,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地開展訓練工作。
1.2 年度訓練結構——目標明確,技術為主
在王浩基礎訓練階段的年度訓練安排中,按其全年重要比賽(自治區(qū)級比賽)劃分為一般準備期、賽前準備期和過渡期。
1.2.1 一般準備期一般準備期大力發(fā)展專項耐力。競走運動員提高專項耐力的訓練方法,從機體供能的方式來劃分可分為3種,即有氧訓練、無氧訓練和有氧/無氧混合訓練。訓練中應根據(jù)訓練的任務因人、因項而異,并控制好不同供能方式的訓練比例。合理交替運用各種訓練手段來提高專項耐力。由于當時烏蘭察布市體校各方面條件都很差,在對運動員訓練過程中的生理監(jiān)控,只能依據(jù)運動員本人的心率和感覺以及教練員的經驗來確定。
1.2.2 賽前準備期賽前準備期訓練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合理地安排負荷量,清除機體在基本訓練期形成的、尚未完全恢復的生理及心理疲勞;促使運動員的機體適應比賽的要求和條件,把在一般準備期訓練中所獲得的各方面的競技能力,集中到專項競技所需要的方向上去。因此,在訓練內容的安排上,由數(shù)量向質量轉化,致力于提高走速及保持能力。
1.2.3 比賽期早在2001年的時候,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比賽中競走項目開設很少,要想檢驗前一段的訓練效果,對于基層教練員來說,每次的比賽都是難得的機會。因此,這些運動員的比賽期運動負荷的安排是圍繞機體在比賽時處于最佳狀態(tài)來進行的,很少有所保留。
比賽期負荷的組合方式是多樣的,一般都是依據(jù)王浩的賽前狀態(tài)而定的。
1.2.4 過渡期由于比賽機會少,過渡期一般很短暫。訓練負荷也是由低、高、中速的走的練習內容均衡安排,各種速度性、一般耐力性練習相結合。
1.3 周訓練結構——負荷分段,內容組合
在王浩基礎訓教階段的年度周期各個階段的周訓練安排中,在以發(fā)展各項身體素質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專項運動負荷。以周訓練為階段,結合耐力性項目的供能方式與恢復特點,分段加大專項訓練比重。
1.3.1 一般準備期王浩的周訓練一般為6天,其教練把這6天的訓練分為兩段。把每周的周四、五、六與下一周的周一、二、三安排為一個周的訓練周期,中間的周日休息。期間根據(jù)王浩的訓練狀態(tài),也適當?shù)刈鞒鲞^不同的調整。周四、五、六為訓練周的前一段,下一周的周一、二、三為訓練周的后一段。兩段的訓練內容大致相同,只不過后一段的訓練負荷要較前一段大。訓練負荷的增加主要是通過增加訓練量的組數(shù)或距離的方式來維持。具體訓練計劃見表1。
1.3.2 賽前準備期賽前準備期周訓練方式同一般準備期,分兩段。不同的是明顯加大了訓練強度,并有計劃地適當減少和調整了訓練量。訓練強度的加大是通過加快了走的速度和縮短間歇時間來控制的。頻繁的通過測驗的方式來增加訓練強度。(表2)
1.3.3 比賽期比賽期一般包括賽前四周的訓練,因此根據(jù)前一階段效果來看,這一階段需要加大負荷,提高訓練質量,為賽前的超量恢復奠定基礎。(表3)
1.4 單元訓練結構——緊扣技術,不忘基礎
表1 王浩一般準備期周訓練計劃
表2 王浩賽前準備期周訓練計劃
表3 王浩比賽期周訓練計劃
王浩的單元訓練較注重發(fā)展其步長能力的技術練習。一般以發(fā)展髖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一些抗阻力練習為主。在提高步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專項身體素質上的不足,做出診斷后,制定相應的練習手段來促進專項的提高。
1.4.1 一般準備期王浩的一般準備期的單元訓練以系統(tǒng)的增加練習的重復次數(shù)與組數(shù)為主,目的是為了不斷地增長體能。
1.4.2 賽前準備期這一階段訓練內容由數(shù)量向質量轉化,各種技、戰(zhàn)能與心理訓練穿插其中。訓練內容與專項練習相結合。
1.4.3 比賽期由于基層比賽較少。因此,王浩的訓練目標也很明確——自治區(qū)級比賽。在每年一次的重要自治區(qū)級比賽前,都會安排各種高強度、高速度練習內容,以使運動員能夠注意力高度集中,神經——肌肉動員效果處于最佳的時段。
王浩的個人技術起始階段曾存在走的過程中上體后仰的缺陷。經診斷,其教練認為主要是由于大腿后群肌力量缺乏,并與大腿前群肌的比例失調而導致。針對這種情況,為發(fā)展王浩的大腿后群肌設計了幾種專門性的力量素質練習,如背跪起(快起)加背跪放(慢放)、俯臥快速拉皮帶、直腿負重體前屈、伸、直腿提拉杠鈴。
根據(jù)對上述內容及王浩個人訓練筆記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王浩在多年基礎訓練過程中始終以全面發(fā)展體能為基礎,并把技術環(huán)節(jié)從小培養(yǎng),體能與技能并進;(2)王浩的年度訓練安排手段多樣,目標明確,對促進專項成績的提高具有鮮明特征;(3)王浩的周訓練負荷安排合理,在保持一定負荷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負荷量與強度,符合對青少年訓練負荷安排的訓練學理論;(4)王浩的單元訓練內容的采用針對性強,多種練習組合得當,符合青少年身體機能發(fā)展規(guī)律。
[1]侯勇,張海龍.我國優(yōu)秀競走運動員王浩基礎訓練的個案研究[J ].運動,2009,9(1).
[2]王林.競走——現(xiàn)代競走技術與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3 ](澳)約翰·A·霍利等.跑步[M].徐昌豹,審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G821
A
1674-151X(2011)10-027-02
投稿日期:2011-06-12
侯勇(1977 ~),講師,碩士,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會員,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體育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田徑運動教學與訓練。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