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華
(北京財貿(mào)職業(yè)學(xué)院 素養(yǎng)教育部,北京 101101)
《孟子》中指示代詞“此”、“是”的功能前賢時修多有論及,創(chuàng)獲頗多。崔立斌先生通過系統(tǒng)研究《孟子》中的“此”、“是”,得出二者在語法功能與語法意義上的相同與相異之處,結(jié)論頗為全面。他認為“此”、“是”在語法意義上的相同之處為都可以指稱具體事物、抽象概念、前文所說的某種事理和人。“此”、“是”在語法功能上的不同之處有:“是”可以作判斷句的謂語,“此”不可;“是”可以和連詞“故”、介詞“以”組成“是故”、“是以”等固定結(jié)構(gòu),用來表示事物間的因果關(guān)系[注]本文把這類“是”排除在指示代詞之外,詳見下注。,“此”不可;“此”可以和介詞“於”組成“於此”,一般用于假設(shè)句中,表示虛擬中的處所,“於是”則不表示處所;“此”作主語時一般用于判斷句中,“是”則多用于敘述句的主語;“此”可以和“彼”對立地用于同一句中,而“是”則沒有這種用法??傊?,“此”的指示性比“是”強。[1]
關(guān)于系詞“是”的來源,學(xué)術(shù)界一般有兩種觀點:一種以王力先生為代表,認為“是”是由指示代詞發(fā)展為系詞的,原因在于,在先秦時代,主語后面往往用代詞“是”字復(fù)指,然后加上判斷語,“是”經(jīng)常處于主語和謂語中間,逐漸產(chǎn)生出系詞的性質(zhì)。另一種以洪成玉、馮春田等先生為代表,他們認為系詞“是”來源于形容詞“是”。近期,肖婭曼先生以《孟子》和《左傳》中的“此”、“是”判斷句為例,對上古“是”判斷句與“此”判斷句進行比較,得出“此”是一個單純的指代詞,而“是”具有超出指代詞的語法特性。“是”之所以發(fā)展為判斷詞,是由于它同時具有指代性和判斷性這一內(nèi)在特點發(fā)展的結(jié)果。[2]
本文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理論,從篇章回指角度分析《孟子》中近指代詞“此”和“是”,比較兩者各自的功能特征和相互間的差異,并從另一個角度為“是”由指示代詞發(fā)展為系詞提供理據(jù)。
《孟子》中指示代詞“此”107(7)見,“是”199(6)見[注]《孟子》中一些形式的“是”是否為指示代詞,學(xué)術(shù)界存在爭議,我們的標準是把下面兩種情況排除在外:(1)引《詩經(jīng)》中的“是”;(2)用作連詞、介詞的固定結(jié)構(gòu)中的“是”?!,F(xiàn)從篇章回指角度對“此”和“是”的類型做如下分類[注]本文分類參照王道英《“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并結(jié)合《孟子》實際情況。:
直接指示有手勢指示和非手勢指示兩種類型。手勢型直接指示是指借助于手勢、眼神等副語言手段作為參照點的指示。非手勢型直接指示是指借助于時間、空間等手段作為參照點的指示?!睹献印分小按恕敝挥蟹鞘謩菪椭苯又甘镜那闆r,一般表示虛擬處所。13見。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
(梁惠王下)
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
(告子下)
1.顯性回指
顯性回指是一種對直接的、顯性先行詞的回指,先行詞和回指項(指示代詞)之間是共指關(guān)系。
(1)名詞性回指
名詞性回指主要是用代詞或指示代詞作為回指項替代前文中出現(xiàn)過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16見。見6借助于時間、空間等手段作為參照點的指示?!睹献印分小按恕敝痪?/p>
①指人(7見)
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公孫丑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弊苑炊乙?。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離婁下)
上例中“此”指代前文中所提“賤丈夫”;下例中“此”指代“有人於此”中的“人”。
②指物(4見)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告子上)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告子上)
上例中“此”指代上文中的“心之官”;下例中的“此”指代上文“公卿大夫”這個爵位。
③指時間(5見)
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骸暗轮餍?,速於置郵而傳命?!碑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上)
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矣。
(盡心下)
上例中“此時”指代上文中的“今時”;下例中的“此”指代上文“百有余歲”。
(2)動詞性回指
動詞性回指是指對前文中提到過的動詞詞組內(nèi)的動詞或整個詞組的替代。1見。
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公孫丑上)
例句中“此”指代上文中“加齊之卿相”。
(3)小句性回指
代詞是實現(xiàn)篇章銜接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不僅可以替代上文中的名詞性成分和動詞性成分,還可以替代小句甚至是整個段落。本文把用標點符號斷開,并最少包含一個動詞的語言片斷稱為小句,因此用指示代詞替代前文中出現(xiàn)的小句或小句組合便是小句性回指。30見。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薄对姟吩疲骸敖?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p>
(梁惠王上)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
上例中“此”指代“顧鴻雁麋鹿”這句;下例中“此”指代“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四句。
2.隱性回指
隱性回指先行詞和回指項沒有明顯直接關(guān)聯(lián),回指項的所指不必是語篇中具體的某一個詞或某一句法成分,但是先行詞和回指項之間必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1)包括型
包括型隱性回指的先行詞和回指項之間具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先行詞和回指項之間有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上下義關(guān)系和分項與總項的關(guān)系?!睹献印分兄挥蟹猪椗c總項一種關(guān)系。7見。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梁惠王下)
孟獻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
(萬章下)
上例中“此四者”指代鰥、寡、獨、孤四種人;下例中“此五人”指代樂正裘、牧仲和其他三人。
(2)總括型
用范指概念替代先行項稱為總括性回指,依據(jù)回指項所指代的事件、狀態(tài)、行為等對象的不同,總括性隱型回指分為事件性、情景性、狀態(tài)性和動作結(jié)果性四類。《孟子》中總括型回指基本上都為事件性隱型回指。
事件性隱型回指不是對上文提到的某個人或事物的回指,其所在的句子往往是對上文說過事情的一種總結(jié)或評論。37見。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笨鬃釉唬骸扒蠓俏彝揭?,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庇纱擞^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zhàn)?
(離婁下)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zhàn)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鄙髯硬徊粣?,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p>
(告子下)
上例中“此”指代上文故事所講述的道理;下例中“此”指代上文孟子所說的事情。
3.預(yù)指
預(yù)指是指指示代詞在所指對象之前出現(xiàn)的一種指示類型。3見。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p>
(梁惠王下)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p>
(梁惠王下)
上兩例中“此”都指下面的“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1.顯性回指
(1)名詞性回指
①指人(22見)
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盡心下)
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稌吩唬骸案鸩痧A”,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
(滕文公下)
上例“是”指代上文伯夷、柳下惠二人;下例“是”指代上文中的童子。上例中“是”指稱距離為零[注]指稱距離即指示代詞與先行詞之間的距離。,“此”沒有這種用法。
②指物(20見)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戚曰:“惡用是鶃鶃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背龆壑?/p>
(離婁上)
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盡心上)
上例中三個“是”均指代上文中“鵝”;下例中兩個“是”分別指代“仁”和“義”。
③指時間(5見)
《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碑斒菚r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梁惠王下)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公孫丑上)
上例中“是”指代古公亶父的時代;下例中“是”指代國家閑暇之時。在時間的回指上,“是”和“此”都不能單獨用來指代時間,必須用“此(是)+時”的形式。
(2)動詞性回指(11見)
(孟子)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
(梁惠王上)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
(離婁下)
上例“是”指代上文“緣木求魚”;下例中四個“是”分別指代上文中“事親”、“從兄”、“知斯二者弗去”、“知節(jié)文斯二者”。在這類回指中,“是”也存在指稱距離為零的情況,而“此”沒有,并且“此”的動詞性回指遠遠少于“是”。
(3)小句性回指(90見)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滕文公下)
《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
(告子下)
上例中三個“是”分別指代上文“楊氏為我”、“墨氏兼愛”、“無父無君”;下例中兩個“是”分別指代上文中“親之過大而不怨”、“親之過小而怨”。“是”的這類回指在數(shù)量上大大超過“此”,并且指稱距離為零的占絕大多數(shù)。
2.隱性回指
(1)包括型
“是”的包括型隱性回指和“此”的類型相同,也只有分項與總項這種類型。3見。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公孫丑下)
舜發(fā)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
上例中兩個指示代詞“是”都指代上文仁義禮智四端;下例中“是”指代舜、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這類人。這類回指格式基本上都為“是+數(shù)+名”,“此”與“是”同。這樣的表達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
(2)總括型
《孟子》中“是”的總括型隱型回指基本上也都是事件性的。45見。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蛟唬骸翱苤?,盍去諸?”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笨芡?,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笨芡耍臃?。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鄙颡q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p>
(萬章上)
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萬章下)
上例中“是”指代上文曾子的行為;下例“是”指代上文所說與古人交友除須“頌其詩,讀其書”之外,還要“知其人”。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公孫丑下)
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
(萬章上)
上例“是”指代下文“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下例“是”指代下文“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預(yù)指在近現(xiàn)代漢語中也是比較少見的。
《孟子》中指示代詞“此”和“是”的指代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
第一,“此”和“是”在指示類型上基本一致,盡管在數(shù)量上不盡相同。
第二,“此”存在非手勢型直接指示的情況,而“是”沒有,也即“此”可以借助時間、空間等手段直接指示,而“是”只有在有先行詞出現(xiàn)的情況下才能實現(xiàn)指示功能。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此”的指示性比“是”強。
第三,《孟子》中,“此”的小句性顯性回指占整個回指總數(shù)的28.3%,“是”占34.2%。小句性顯性回指類型中,指稱距離為零的情況占整個類型的百分比,“此”為33.3%,“是”為75.5%;“是”指稱距離為零的比例遠遠超過“此”。這為后代“是”轉(zhuǎn)化為系詞,而“此”未轉(zhuǎn)化為系詞提供了又一佐證。因為只有“是”指代的內(nèi)容就是指稱距離為零的上文,這種情況下,“是”轉(zhuǎn)化為系詞后,整個句子才可以仍然保持連貫。
表1 指示代詞“此”和是的指代情況
①隱性回指一般指稱距離不為0。
[參考文獻]
[1]崔立斌.《孟子》詞類研究[M].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69-171.
[2]肖婭曼.上古“是”判斷句與“此”判斷句之比較[J].古漢語研究,2005(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