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娜
語文教育應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展開和不斷深入,美育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越來越具體地滲透到各門學科的實際教學中,《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更明確規(guī)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p>
美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之一。 在教學中教師應選擇美的語文教學載體?,F(xiàn)行語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質兼美”,形神俱佳。作為語文教師,應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審美教育的元素。在教學中,教師應以美學理論為指導,從課文內容入手,結合各類語文教學的材料,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心理、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滲透到每位學生的心靈之中。
一、加強朗讀,提高語感,以美的語言本身的魅力去引領學生自我感悟
朗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別是詩歌、散文的教學,更應反復誦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其意,審視其美。詩歌和散文具有音韻和諧美、結構精巧美、意境典雅美;記敘文(包括小說、戲劇)形式上表現(xiàn)出的是語言的流暢美,內容上揭示的是人性之美;說明文體現(xiàn)的是科學美、思辨美,勞動之美;議論文具有邏輯上的嚴謹美等。感受這些美,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熱愛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
二、引導學生理解和品味語言,從感受語言美引渡到感受思想美
感情是作品的生命。通過語文教學進行美育教育時,一定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引導受教育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美的形式參與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例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寫母親去地壇中端著眼鏡尋找兒子的場景,事情雖小,卻蘊含著母親對兒子的無限的愛和母女間的濃濃親情。教學時可啟發(fā)學生:你們的母親與文中的母親有無相似之處?通過聯(lián)想、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愛子之情是普遍的,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產(chǎn)生寫一寫自己親人的愿望,激發(fā)學生對父輩的熱愛、尊重之情,培養(yǎng)他們尊老愛幼的美德。
三、觀察自然、親近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對于養(yǎng)育自己的大自然會產(chǎn)生深深的眷戀,人們愛它的天姿麗色,更愛它的風采神韻。因而,異彩紛呈的自然美成為作家重點描繪的對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現(xiàn)自然美方面是極其豐富而廣泛的。它的范圍從“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千古絕唱的赤壁到風光秀美的康橋,從悠長悠長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內容從“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黃葉地”的秋天,從“一覽眾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東籬下”的美麗田園,從“我的空中樓閣”到荒涼寂靜的地壇……既有雄偉壯闊、險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靜雅、明媚秀麗之美??梢哉f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風細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這里競相展示,處處表現(xiàn)出造物主那神奇誘人的魅力。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就是間接地觀察自然、親近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種現(xiàn)實的美,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發(fā)青少年的審美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去閱讀、去理解課文所描繪的景觀,感受山清水秀、月白風清、曲徑小溪、寂林幽谷的陰柔之美,領略崇山峻嶺、海闊天空、暴風驟雨、雷鳴電閃的陽剛之美。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形狀、線條、光澤、色彩等欣賞“飛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賞“淡妝濃抹總相宜”之美,甚至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讓他們知道故都的秋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中。
四、把握形象,以美育人
美育是一種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立美的能力,從而促使他們追求人生情趣與理想境界為目標的教育活動。通過課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學生既可欣賞俊俏的形貌、瀟灑的儀態(tài)、動聽的言辭、文雅的行為、溫柔的性格,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勞動場面、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堅貞不屈的高潔情操。美的人物形象對學生來說,是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潤物無聲的陶冶。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表達的藝術。無論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約,蘇軾的豪放,還是魯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纏綿,舒婷的真摯,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受到語言美產(chǎn)生的巨大藝術魅力。它們或純粹,或精微,或謹嚴,或飄逸,無不是經(jīng)過作家們精心地推敲,細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輝,點綴在文學的夜空之上,令人嘆為觀止,百讀不厭。
教師無論在備課時,還是在講課中,都要進入角色,傾注感情。要使學生“入情”,教師必須先“入情”,只有先“動情”于己,而后才會“辭發(fā)”。備課時要“入得去”,深入鉆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使自己與作者同休戚,共哀樂。
可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孕育著美育資源,滲透著美育思想,我們應該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選擇美的素材,以美的方式去教育學生,以美的事物去感化學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中,從而自然而然地審美、愛美、創(chuàng)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