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廣東省梅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031)
乳腺癌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是治療乳腺癌最為有效的手段。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是以改良根治性手術[1]為基礎的綜合治療。腋窩淋巴積液直接影響患者傷口的愈合及后續(xù)的放化療時間。本文對60例乳腺癌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分析了導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腋窩淋巴積液的原因,探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引流的方式,具體報道如下。
本人收集了2005年3月1日至2009年12月梅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57歲,平均年齡41.6歲。按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36例,Ⅲ期13例。導管內癌伴局部早期浸潤癌8例,浸潤性導管癌34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髓樣癌6例,乳頭狀癌4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發(fā)生淋巴積液7例,對照組發(fā)生淋巴積液8例。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一種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另一種是切除胸大肌保留胸小肌,清掃范圍上至鎖骨,下至腹直肌上段,外至背闊肌前緣,內至胸骨旁或中線;術中用手術刀進行皮瓣分離,中厚皮瓣(脂肪平均厚度5~8 mm)[2]距皮緣5cm的皮瓣處保留少量脂肪,采用無張力縫合,術后于腋窩和胸骨旁留置橡膠引流管,切口適當采用胸帶加壓包扎。
引流方法:觀察組使用單純負壓引流術。具體方法為:使用,22號和26號腹腔引流管,剪出螺旋狀的側孔,側孔間距為1cm[3],然后置于胸骨旁及腋中線,從肋緣下和腋中線穿孔引入后固定,然后進行持續(xù)的350g/m2負壓吸液。在引流量每天<10mL時,拔除引流管。同時進行皮瓣縫合時,必須將創(chuàng)面進行緊密對合,如果有必要則進行直褥式縫合[4]。手術接近完成時,使用吸引器將皮瓣下的空氣和積液吸出,然后夾閉引流管,檢查完畢后進行縫合。對照組使用負壓引流結合包扎進行處理。具體方法為:引流方法與觀察組相同。在每天的引流量<15mL時拔除引流管,實行加壓包扎[5]。觀察并記錄患者的BMI、淋巴結轉移、引流及拔管后的淋巴積液的情況。
使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以P<0.05作為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兩組腋窩淋巴積液發(fā)生率分別為23.3%和26.7%。積液量20~50mL,經對癥處理后積液消失。兩組均無皮瓣壞死發(fā)生,平均住院時間為11.8d。兩組淋巴結轉移、引流及拔管后的淋巴積液的情況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存在淋巴積液與否,其BMI卻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和表2。
表1 兩組引流量、腋窩拔管時間及胸壁拔管時間對比
從上文的分析來看,導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腋窩淋巴積液的原因比較多,但其中清掃液窩時鈍性分離過多,電刀使用過多,結扎少,術后加壓包扎不夠,術后患者上肢活動過多及傷口感染在最重要的4個因素。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清掃淋巴組織不可避免地會切斷有些淋巴管,若處理不徹底,則會形成淋巴管瘺。目前外科手術中廣泛使用電刀,在進行乳腺癌手術時為減少術中出血常使用電刀,認為電刀可使淋巴管管口燒焦閉合[6]。但實際上,因淋巴管內的有形成分較血管內的少,采用電刀并不能徹底閉合淋巴管口,術后易并發(fā)淋巴管瘺。在處理淋巴組織尤其是腋下淋巴組織時盡量不用電刀,并且將所有的淋巴管徹底結扎,術后并發(fā)腋窩淋巴積液的量會明顯減少。由于電刀的熱效應,不僅可以切開脂肪組織,同時可灼傷脂肪組織使其壞死[7],脂肪液化是導致淋巴積液的重要原因;同時手術刀剝離皮瓣時,易造成皮瓣下脂肪薄厚不等,甚至形成帶蒂的“脂肪垂”,其缺血易壞死、液化形成淋巴積液。加上術后病人上肢活動過多,導致傷口感染,造成皮瓣血運障礙,皮瓣的壞死而導致淋巴積液。
表2 積液與否對淋巴結轉移、BMI及拔管時間的關系
[1]黃永建,葉建新,許東坡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皮下積液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46(31):17-18.
[2]曾勇,潘永海,吳成亮等.明膠海綿填塞腋窩預防乳腺癌術后淋巴漏的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08,4(3):71-72.
[3]王洪斌,李志高,徐宏剛.超聲刀在乳腺癌腋淋巴結清掃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腫瘤醫(yī)學雜志,2010,24(1):56-58.
[4]李涌,溫浙盛.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手術技巧對皮下積液的預防[J].實用癌癥雜志,2009,24(4):370-371.
[5]陳先有,陳玉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部分腋窩淋巴結清掃的遠期療效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2009,16(7):527-530.
[6]邊毅,雒軍強.乳腺癌根治術后皮下積液和皮瓣壞死的預防[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3,16(5):351-352.
[7]王茂盛.乳腺癌根治術預防皮緣壞死及積液40例的體會[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10,4(2):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