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王少良
(大連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禮、樂、仁、和”的字形理據及儒家文化闡釋
孫紅梅,王少良
(大連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漢字為表意文字,從字形我們就能判斷其意義類屬,也能推斷出與之相關的思想文化內涵。儒家美學思想以“仁”為核心,以“禮”、“樂”為具體的實現途徑,在充分肯定文藝的社會功能的時候,將“禮”“樂”作為教化人心的手段,提倡禮樂和諧觀。本文從古文字“禮”、“樂”、“仁”、“和”的字形入手,試圖通過這幾個概念的解析,揭示儒家美學思想的內涵。
儒家美學;禮樂文化;中和之美
禮樂制度是夏、商、周三代逐漸完善起來的社會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它由原始時代娛神的樂舞和祭神儀式的巫術圖騰活動發(fā)展而來。在原始宗教中,祭祀儀式和用樂的規(guī)范,逐步發(fā)展成為西周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成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古代的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禮治的示范,它體現出來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級名分??鬃釉疲骸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1](P56)指的就是宗周政教合一的禮樂制度。“禮”就其文化學的內涵來看,是一種混合著宗教的虔誠、血緣的親情、等級制度和倫理規(guī)范的“法”,其中的核心是“仁道”。“樂”作為“禮”的依附,以“和”為其宗旨,它們的相互結合,突出強化儒家政治倫理的功能。
“禮”在其本義的基礎上,一方面引申為泛指各種禮儀活動,《大戴禮記·本命》:“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xiāng)飲酒、軍旅,此之謂九禮也?!盵5](P1373)另一方面,演變?yōu)橹袊糯鐣钪匾挠^念形態(tài)之一,主要是指中國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岸Y”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節(jié)制和陶冶性情的道德倫理。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認為,古代社會是個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guī)范,它已經內化在人們的思想觀念潛規(guī)則當中,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在春秋時期,人們已將作為外在行為規(guī)范的禮儀與反映禮之精神實質的禮義相區(qū)別,開始對“禮”進行理論上的說明,這表明禮義觀念的成熟。
關于“樂”的字形釋義除琴瑟之象和懸鼓之象說之外,還有樂舞說、谷物豐收之象說、奉儺神之事說、金絲之象說等等。比較來看,各家對“樂”字的解釋,除了哨塤之像說把“樂”字的下半部分解釋為長短不等交叉排列的骨哨之外,其他各家的解釋基本都把它解釋為“木”,即支撐樂器的木架。 對“樂”字上半部分的解釋,可概括歸納為絲弦說、絲繩說、繩結說、谷穗說、金絲合璧說以及音孔說等觀點。綜合各家觀點,我們可以總結出早期樂舞的文化意義在于娛神。遠古時期,部落內部就已經有了集體性的宗教和祭祀性樂舞活動。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樂”更以其滿足感官娛樂享受的特性而被奴隸主階級所占有,逐漸成為身份、地位和特權的象征,并成為統(tǒng)治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至少在商代,“樂”字的種種引申義如樂器、喜悅、快樂等含義已經開始出現。周人重視樂舞,因為“禮”在樂舞中能夠得到完美的體現。在這樣的意義下,“樂”已經上升為禮樂文化的藝術載體。
《說文解字》解釋“仁”字為“親也,從人從二”。[2](P161)“二”字象示天地,“仁”字構意表示人自立于天地之間。從甲骨文到小篆,“仁”字的形體都作“二人”會意,表明古人心目中對于“人”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仁”,這已納入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體系之中。中華文化對人的基本要求在于行仁義之道,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親相愛,“禮樂歸仁”成了儒學思想的核心要義。
在春秋社會變革的大潮中,孔子建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仁”學體系,標志著儒學的誕生。“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政治理想。由“仁”所建構起的人本主義思想,是孔子重建禮樂文化的理論基礎??鬃影颜卫硐?、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人生價值追求和人格美的理想都歸結為“仁”。以“仁”改造禮,以“仁”統(tǒng)轄禮樂,以達到“天下歸仁”。
孟子繼承孔子以“仁”為基礎的人道主義理想,政治上主張仁政,道德上弘揚主體內心的仁愛。在人性善思想的指導下,孟子把人格修養(yǎng)和審美視為人性的自覺追求。在他看來,審美對道德的建構在于發(fā)現人的善的本性,培護內心的道義美德并加以弘揚。荀子主“性惡”,認為人之成長要以“禮”為約束,達到“化性起偽”的結果。他認為審美應以禮樂為導引,促使人性由惡變善,成就人生。荀子《樂論》:“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盵2](P184)在禮法之外,之所以還必須以“樂”為輔,是因為“樂”具有和“禮”不同的特殊作用?!岸Y”的作用在于嚴肅等級,“樂”則能使不同等級的人之間關系和諧融洽,這樣“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6](P183)
以“仁”的精神來充實禮教,使屬于外在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禮”與主體的道德實踐互為表里,是孔子對中華文明的突出貢獻?!叭省彪m是春秋時代廣泛使用的尚德觀念里的重要概念,但它作為儒學的中心范疇是由孔子奠定的。在《論語》里,“禮”的使用次數只有75次,而關于“仁”則有109次。每次談“仁”的內容不同,涉及到了仁德的諸多方面,其中心是具有仁者襟懷的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鬃诱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達到仁者境界的基本途徑有二:一是約之以禮的“克己”,所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二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基本精神是“愛人”,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孔子把“仁”作為禮樂文明的核心,從而使立于“禮”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道德自律的意義?!皭廴恕笔怯伞坝H親”之義擴大了的“己欲立而立人”的泛愛精神,奉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的行為準則,與講究和諧的“樂”關系更直接,或者說,孔子提倡的仁愛精神更多地體現在“樂”里。
“和”字未見有甲骨文字形,金文的“和”從“木”從“口”會意,“口”與“木”相連,表示鳥雀在樹木枝干上鳴叫,此唱彼和?!兑住ぶ墟谪浴罚骸傍Q鶴在陰,其子和之”,這里用的就是其本義。小篆的形體將“木”寫作“禾”?!墩f文解字》依據小篆字形解釋“和”字:“相譍也,從口禾聲,戶戈切?!盵2](P32)按照許慎的理解,“和”為“從口禾聲”的形聲字。
古文“和”與“龢”本不是同一個字,它們各自的構字理據明顯不同。《說文解字》:“龢,調也,讀與和同?!盵2](P48)段玉裁注:“經傳多借和為龢?!盵7](P152)“龢”字的甲骨文字形為“ ”,由三個構件組成,左下方的構件像編管之形,是由多條竹管合并而成的笙簫,其上方的“口”形,表示吹奏之義。字形右側的“禾”,大多將其看作是表音的聲符,但從某些金文字形“禾”的尖端向“口”傾斜并與之相連來看,似乎也有表意的作用。綜合衡定,“龢”應該是表示樂聲調和與聲韻和諧之意。“龢”的義符“龠”本是樂器的一種,聲符“禾”也與“樂”的“谷物豐收之象”有幾分相似?!褒槨钡脑熳直玖x應為“調和”、“和諧”,《說文·龠部》:“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庇郑骸百?,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2](P48)可見,以其作形符表意是切合“調和”、“和諧”的意思的,后來這些意思的表達都寫作為“龢”。
總括來說,“和”字的本義為“調和”、“和諧”、“應和”,后來在其本義之上又引申為附和、允許、和睦、融洽、和煦、晴和、適中等意思。在先秦時期,無論是在儒家思想還是在道家思想中,普遍都強調“和合”。儒家倡導以禮樂立教,音樂實為儒家陶冶情操培養(yǎng)君子人格的方式。但“禮”也有其不完善之處,需要用“樂”來彌補“禮”的不足。儒家的仁愛思想為“禮崩樂壞”的時代營造了一種社會關系的粘合劑,成為社會融合極具感召力的思想理論。
“禮樂歸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儒家的“禮樂”學說體現的是社會倫理思想,對后世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心態(tài)產生了深刻影響。“禮”為禮儀,原指祭祀祖宗神靈時的欣慰儀式和程序;“樂”是與“禮”相配套的音樂,兼含詩歌和舞蹈,由原始時代娛神的樂舞和祭神儀式的巫術圖騰活動發(fā)展而來。禮、樂雖可以分開來說,但是在上古時代兩者是不可分離的。西周禮樂制度為后代統(tǒng)治者開創(chuàng)了一條具有典范意義的文治之道,“禮”體現德治和仁政的途徑,“德”和“仁”均為抽象的概念,“禮”則是其具體化的制度或行為方式,它實質上是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制度。禮、樂二者“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在這里,“禮”維護奴隸制的等級制度,“樂”在等級差別中起調節(jié)粘合作用。
孔子雖然重視樂教,但是并不認為所有的“樂”都是于人有益的。他說:“樂節(jié)禮樂……益矣;……樂宴樂,損矣。”(《論語·季世第十六》)儒家音樂理論認為,雅樂能起到明禮彰德的作用,“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示后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禮記·樂記》)音樂怎樣體現“禮”呢?就是“比音而樂之”。宮、商、角、徴、羽必須按一定的秩序排列,才能使“樂”的旋律和諧統(tǒng)一。這樣,“樂”在自身的形成過程中就體現了“禮”。這就是說,從事那些由“禮”所節(jié)制的“雅樂”活動,才是有益的,而從事那些“非禮”的“宴樂”的活動則是有害的。孔子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第三》)這指的是感情表達要有節(jié)制,不能過度而太激動了??鬃右缶有奚怼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墩撜Z·述而第七》)用盡美盡善的和諧優(yōu)雅之音樂,養(yǎng)成平和從容的性情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當為“成于樂”的應有之義。可見,孔子的美學評價是持先“善”而后“美”原則的。他認為“博學于文”必須“約之以禮”,“文”與“質”必須統(tǒng)一在“禮”的基礎上,也只有合乎“禮”之“善”的品質,才能養(yǎng)成其為道德完美的人。
《論語·學而》記載有孔子的一段話:“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比寮业摹爸泻汀卑ㄌ烊酥鸵约叭伺c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自然也包括文藝的和諧美在內。從起源上來論,“樂”與“禮”同源同體?!熬投Y樂關系而言,前者為主,后者為輔;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其深遠影響是,一方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政治的倫理化傾向,一方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功利化傾向。”[9]《禮記·樂記》云:“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樂者,審一以定和”,“樂者敦和”,“樂者,天地之和”。這表明,“和”就是“樂”的基本特征,由“禮”派生的“和”之美,在中國古代社會現實中有多種表現形態(tài)。儒家以“仁”作為美學思想的核心,把體現美和善、情和理、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的“禮樂之和”作為音樂美學思想,其宗旨是禮樂所體現的社會秩序?!岸Y”規(guī)范行為,“樂”培養(yǎng)情感,“禮”外施,“樂”內化。在禮樂關系上,用“禮”制“中”,目的也就是達“和”。換言之,在二者關系中,“禮”是主導的,“禮之所至,樂亦至焉”,合乎禮,才有中和,才有美。這種“中和”之美主要體現在人與神、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三個不同的層面上。
原始的“祭禮”以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為內容,統(tǒng)稱為“三禮”。商人信巫重鬼,敬奉神鬼的祭祀活動比較頻繁。西周初期的祭祀仍沿用前朝的舊制,但在周公制作禮樂之后,開始了由“尊神”到“尊禮”的變革?!抖Y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彪m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我們還是能看到古人對神靈的恐懼與敬畏,希望通過祭神事神,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神人以和的目的。
《國語·周語下》有記載說:“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和成,上下不罷……夫有平和之聲,則有蕃殖之財。于是乎道之以中德,詠之以中音,德音不想,以合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6](P41)在州鳩看來,政事就像音樂,特別需要一種和平的境界。在音樂中,無論歌聲、樂調、旋律、器樂,都完美地匯合在一起,相互應和,這便是“和”,聲音大小適中,這便是“平”,唯有這樣的音樂才陰陽和諧,感動天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里的“樂”之“和”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己經擴大到整個宇宙之“和”了。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整個宇宙是由陰陽對立統(tǒng)一所組成的一個和諧的整體,而“樂”的和美正是宇宙“和氣”的表現。所謂“物得其常曰樂極,極之所集曰聲,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6](P41)也就是說“和”能實現“物得其?!?,亦即陰陽協(xié)調,萬物都按照它的規(guī)律和諧地生產發(fā)育。正因為這樣,他認為把這種“平和之聲”通過各種樂器加以演奏,就能達到“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社,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6](P41)
“天地之和”是天地生成萬物且使萬物不失其性的大根本大功德,“人心之和”則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感情的發(fā)而中節(jié)與相安不奪?!抖Y記·樂記》上有“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fā)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后立之學等,廣其節(jié)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贝蠓踩酥楦羞^于外露則會發(fā)散而不凝重;過于內斂則讓人難以忖度。剛正的情感如果不加以適當的表現,則會流為憤怒情緒的一味宣泄,柔和的情感如果缺乏美的調適,易于使人產生懦弱膽怯的感受。“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正是對審美感情的“中和”品質的揭示?!岸Y樂之和”強調審美中的道德意識和倫理的教化,使道德實踐和審美追求達到自覺的一致,從而使審美體驗與人格修養(yǎng)、人生境界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顯然,這里所著意的是尋求人與人之間的親和與友善,儒家竭力提倡“和”的哲學,宣揚“和為貴”,以營造一種親和友善的社會氛圍。
音樂的特征是“和”,儒家所講的“中和”是從血親關系、倫理道德和社會實效角度,宣揚“和合相善”的倫理美學。我們可以通過“樂”所蘊涵的政治功能和屬性,來領會這種“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髓?!叭省笔强鬃雨P于人生和社會的最高理想,也是他的審美理想和美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其目的是達到政通人和,而實施“仁”的手段和途徑在于禮和樂。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第三》)儒家從禮和樂兩方面闡述了“仁”的目的和意義,而仁愛精神更多地體現在樂里。“樂”與“仁”的會通是藝術與道德在人之情性深處的統(tǒng)一,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境界與“天下歸仁”的境界是相通的。藝術修養(yǎng)亦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完成,故有“成與樂”之說。孔子稱贊《韶》樂的“盡善盡美”,揭示了美善合一的審美理想。盡美者未必皆盡善,但能夠達到盡善盡美者,必是在美的形式中體現了仁愛精神,是仁與美的和諧統(tǒng)一。
倡導樂以體政,這在先秦并非只有儒家是這樣,先秦諸子的音樂美學思想的共同特點,都是不離開政治來談音樂的,他們關于“禮樂”的爭論,其實就是爭論音樂與政治的關系。“樂”從道德上能感化人,輔助治理國家,因此為政者重視禮樂的政治作用,以“樂”作為政治統(tǒng)治的手段和工具?!蹲髠鳌は骞辍吩疲骸岸Y,國之干也”。周人提出的“政像樂,樂從和”。在這里,“禮別異,樂合同”,禮樂相須為用,“樂”是在等級差別中起調節(jié)作用的粘合劑。
總括來說,儒家倡導美學思想成熟的標志是“禮樂”和“中和”這兩個范疇,特征就是以“禮”為本,以“中和”為準則。儒家美學思想的主要內涵具體體現在孔子儒家美學的核心、審美標準和評價標準這三個方面。其中,“仁”的理論是儒家美學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學的評價標準,“和”是儒家美學的審美標準。三者在儒家美學思想中體現于禮樂相和,樂和人和,如此天下歸仁,即可達到不同等級階層各復其位,整個社會也就可以實現和諧有序的禮制文明的理想。
[1](春秋)孔 子.論語(諸子集成本)[M].北京:中華書局,1954.
[2](漢)許 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宋)丁 度.集韻(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黃懷信.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6]張少康,盧永璘.先秦兩漢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7](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8]李澤厚.論語今讀[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9]郭 杰.中國禮樂文化初論[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6):30-35.
[10]張 毅.儒家文藝美學:從原始儒家到現代新儒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趙立人〕
The R ationale of Ritual,Music,Benevolence and Harmony’s G lyphsand the Explanation of Confucianism
S UN Hong-mei,W ANG Shao-l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622)
Chinese characters are ideographic characters,we can infer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the shape of its generic sense,"Benevolence"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Ritual"and"Music"are specific ways to realize.It affirm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at the same time,"Ritual"and"Music”are as it’s means to educate people.It promotes the concept of harmony ritual.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Ritual,Music,Benevolence and Harmony‘s ancient glyphs,and its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Kernel of Confucian aesthetics by explaining these concepts.
Confucian aesthetics;the Culture of"Ritual"and"Music";the b eauty of harmony
B222
A
1674-0882(2011)04-0014-05
2011-06-30
孫紅梅(1987-)女,內蒙古托克托人,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王少良(1959-),男,吉林東遼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和文論。下部為“木”,形似絲弦繃縛在木架之上,象示弦樂器之形。金文字形開始出現了一個類似于“白”字的符號,似表示彈撥琴弦的器物。小篆字形承繼金文而來,其造字原理相同。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認為,“樂,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或增‘白’以像調弦之器?!庇纱丝芍皹贰钡脑熳直玖x為古代可供彈撥的弦樂器,但《說文解字》解說“樂”為“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盵2](P124)許慎的說法稍有不同,并不認為“樂”是琴瑟一類的彈撥樂器,而認為上部像“絲”的符號是打擊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