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延陵,唐清梅,楊麗萍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常德市第一中醫(yī)院急診科,湖南 常德 415000)
隨著現代社會工業(yè)、交通和建筑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創(chuàng)傷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據統(tǒng)計,近年來創(chuàng)傷占急診總人數40%,多發(fā)傷比例有明顯上升趨勢。同時隨著120急診體系的逐步完善,傳統(tǒng)、單一的急診護理模式遠不能適應急性創(chuàng)傷患者的救治需要。2009年元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我院急診科采用急診分級護理的方法對急性創(chuàng)傷患者進行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共收集病例1 865例,其中男1 070例,女795例,年齡1/2~71歲,平均35歲,其中交通傷953例,墜落傷510例,鈍器傷103例,擠壓傷70例,刀刺傷85例,火器傷62例,其它傷82例;按受傷部位統(tǒng)計,有顱腦頜面損傷690例,頸部損傷50例,胸部損傷238例,腹部損傷420例,四肢損傷670例,脊髓及脊椎損傷352例。
1.2.1 分型方法 根據詢問受傷經過及入院體查,將患者初步分為輕型、中型、重型損傷三類。重型:高度懷疑顱內、胸腔、腹腔內臟損傷、嚴重多發(fā)傷、開放性骨折、脊髓及脊椎損傷、嚴重軟組織挫裂傷大出血并休克者等;中型:單純閉合性骨折、軟組織挫裂傷有活動性出血,但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輕型:較輕的軟組織挫傷。根據以上分型方法,本組病例有重型損傷452例,中型損傷561例,輕型損傷852例,分別實行一、二、三級護理。
1.2.2 分級護理方法 (1)重型損傷者實行一級護理 重型損傷患者452例,占本組病例24.2%。此型損傷的特點是傷情重、變化快、有出現嚴重功能障礙或生命危險可能。急救的重點是保持呼吸道通暢,抗休克、止血,防止出現高位截癱等功能障礙。一級護理措施是:①迅速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靜脈通道,及早、快速、足量液體復蘇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注意輸注液體中晶體和膠體的配比,同時留置靜脈血,以備查血常規(guī)、血型、輸血前檢查及血交叉等用。②對重型顱腦損傷而昏迷的患者,首先進行口腔異物清除、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或行氣管插管,留置導尿管,并密切觀察神志、瞳孔、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尿量等情況。③因血氣胸致呼吸困難者,緊急胸穿證實后急診行胸腔閉式引流并給氧,盡快使肺復張,恢復呼吸功能,改善缺氧。④疑腹內臟器損傷者,緊急腹穿了解傷情,并結合生命體征情況,決定能否先完善有關緊急檢查或直接送入手術室行剖腹探查。⑤開放性骨折、嚴重挫裂傷大出血致休克患者,可開通深靜脈通道,行擴容抗休克、骨折部位保護、臨時固定制動,對大血管損傷的肢體放置止血帶,以止血,同時監(jiān)測血壓脈搏、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⑥對脊髓及脊椎損傷患者,要注意正確的搬運與軸線翻身,避免脊椎旋移或扭動而加重原發(fā)性損傷,以防醫(yī)源性損傷導致截癱的發(fā)生,必要時可配合鎮(zhèn)靜止痛處理。⑦根據醫(yī)生開出的檢查申請單,由值班醫(yī)生、護士和護工三人護送,通過120急救通道緊急完善相關檢查,如X光、B超、CT等,并收入相應科室進行進一步救治,如情況緊急,可直接送入手術室,同時通知相關科室到手術室搶救病人,以贏得寶貴的搶救時機,提高搶救效率及病人滿意度,并做好交接班及各種記錄的書寫。(2)中型損傷者實行二級護理 中型損傷患者561例,占本組病例30.1%。此型患者無嚴重合并傷,生命體征平穩(wěn)。二級護理措施是:①對活動性出血或骨折患者,可邊詢問病史,邊進行包扎止血,傷肢固定,建立靜脈通道,監(jiān)測血壓、脈搏。②據體格檢查及醫(yī)生開出檢查申請單,由護士、護工護送,通過120急救通道,完善相關檢查。③待傷情明確后,送入相關科室住院治療,或在急診科清創(chuàng)縫合,留觀處理。(3)輕型損傷者實行三級護理 輕型損傷患者852例,占本組病例45.7%。此型患者損傷較輕,無明顯裂傷口及活動性出血,生命體征正常。三級護理措施是:①按序候診,配合醫(yī)生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②開出檢查申請單后,由護工引導護送按序完善各項相關體查。③待結果回報后行門診處理、留觀或住院治療。
通過回顧性分析,將采用急診分級護理的2009年度在急診室或轉運途中死亡例數、醫(yī)療糾紛發(fā)生例數與未實行規(guī)范分級護理2008年度統(tǒng)計情況進行比較,所有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452例重型損傷患者,經過一級護理,無1例在轉運檢查途中死亡,在搶救室死亡4例,均能快捷地完善相關檢查并送入相關科室或手術室救治,未發(fā)生醫(yī)源性加重損傷情況。561例中型損傷患者,經過二級護理,均能較快地收住院或留觀治療,無1例因轉運不當加重傷情。852例輕型損傷患者,經過三級護理,均能得到妥善診治。
2009年度急性損傷患者在急診科發(fā)生醫(yī)療糾紛共2例。與未實行規(guī)范分級護理2008年度統(tǒng)計情況比較,在急診室或轉運途中死亡例數:2008年度12例,2009年度4例。經檢驗,χ2=4.32,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醫(yī)療糾紛發(fā)生例數:2008年度10例,2009年度2例,經檢驗。χ2=5.6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傷情分型比較經秩和檢驗,T=4.00,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年度傷情分型死亡病例、醫(yī)療糾紛比較(n)
急性創(chuàng)傷的救治需要爭分奪秒,能真正體現時間就是生命,尤其是重型損傷,隨時有病情惡化,危及生命可能。暢通120急救通道,實施早期救護,根據以往急診搶救及護理經驗,落實急診分級護理方法[1],可明顯提高急性創(chuàng)傷救治成功率。以往的急性創(chuàng)傷患者未進行嚴重程度的分型,急診救護時輕重緩急區(qū)分不明確,尤其是嚴重多發(fā)傷者,傷情復雜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首診時容易漏診、誤診,錯過最佳搶救時機,而分級護理醫(yī)護團結協(xié)作,暢通呼吸道,快速建立靜脈通路,監(jiān)測生命體征,協(xié)助做好包扎固定,并及時向醫(yī)生、護士長、科主任匯報,以利于救治方案的制定和落實,并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告知病情危險性,讓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避免不必要的醫(yī)患矛盾,減少醫(yī)療糾紛,同時規(guī)范的固定及轉運方式可減少醫(yī)源性損傷的可能。分級護理還有利于進一步落實就地救治原則,如昏迷、嘔吐、誤吸患者,就地行呼吸道清理、吸氧、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以暢通呼吸道。氣血胸嚴重呼吸困難缺氧時,應果斷在急救室行胸腔閉式引流。肢體大出血,應緊急行包扎壓迫或止血帶止血,避免盲目轉運到相關病室或手術室,而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傷情危急時,而需擴容抗休克初步處理,待病情稍平穩(wěn)后再行檢查及分診。一級護理的醫(yī)、護、工三人護送組,有利于減少醫(yī)源性損傷,及時發(fā)現檢查轉運途中的病情變化,并對癥處理,避免轉運途中監(jiān)護處理不力導致死亡。
對中型、輕型損傷分別實行二級、三級護理,有利于減輕患者痛苦,盡快讓患者得到妥善診治,護士或護工陪檢護送,可縮短輔助檢查的周轉時間,提高救治效率,縮短病人急診停留時間,提高病人滿意度[2],減少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
因此,我們認為急診科醫(yī)護通力協(xié)作是搶救成功的先決條件,盡快恢復有效循環(huán)血量是搶救成功的基礎,早期緊急處理危及生命的損傷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創(chuàng)傷簡易分型及分級護理是提高搶救成功率及減少醫(y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1] 單江蓮.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的急診分級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2):136.
[2] Holland LL,SmithLL,Blick KE.Reducing laboratory turnaround time outliers can reduce emergency deparment patient length of stay:An ll-hosptial study[J].Am J Clin Pathol,2005,124(5):67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