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勤 孟 雋
河南平頂山中平能化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干部病房 平頂山 467000
急性心肌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發(fā)生急性閉塞致使血流中斷,造成局部心肌產生缺血性壞死,患者在臨床上主要癥狀為心律失常、長時間的胸骨后疼痛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癥狀。急性心肌梗死并存糖代謝障礙病人的糖代謝紊亂具體包括1型與2型糖尿病以及應激性高血糖。心內科在臨床上對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并不少見,但在應激性高血糖的產生機制、有效治療及正確護理方面研究的還不夠深入[1-3]。我院心內科自2009-11~2010-11期間共收治90例急性心肌死病人,按照糖代謝紊亂存在與否以及糖代謝異常類型對90例病人進行分組,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急性心肌梗死并存糖代謝障礙病人的患病程度,以及針對患病程度采取的相應護理措施,現將分析與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心內科自2009-11~2010-11期間共收治9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參照WHO制訂(1979年)的標準。男58例,女32例,年齡36~84,平均(61.1±20.3)歲。全部病人均于發(fā)病2 d內接受治療。其中68例為初發(fā),22例為再發(fā)。有31例病人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9例位于下壁,16例位于高側壁,3例后壁,21例為混合型。按照糖代謝紊亂存在與否以及糖代謝異常類型對90例病人進行分組,其中甲組10例為急性心肌梗死并存2型糖尿病者;乙組為1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存應激性高血糖患者,其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期內的空腹血糖值高于7.0 mmol/L,其隨機血糖值高于11.1 mmol/L;丙組67例為急性心肌梗死但未見糖代謝異常,在發(fā)病期內其血糖水平正常。3組病人在性別、發(fā)病年齡、部位、病程等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監(jiān)測方法 藥物行靜滴前對血糖進行首次監(jiān)測,隨后對血糖變化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在無異常情況下,1~2 d后監(jiān)測空腹血糖8~12 h,如果高于7.0 mmol/L表示糖耐量異常。
1.3 護理措施 (1)準備好搶救藥物及設備。(2)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實時監(jiān)測心律與心率的變化情況。(3)在用藥后應嚴密觀察,避免發(fā)生冠脈再通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4)密切觀察糖代謝異常情況,及時檢查血糖值。
1.4 統(tǒng)計分析 通過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同時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檢驗及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組10例病人的嚴重臨床表現發(fā)生率高達90.0%,明顯高于丙組20.9%,差異顯著(χ2=15.34,P<0.01),并且乙組13例患者的嚴重臨床表現發(fā)生率也高于丙組,差異顯著(χ2=5.88,P<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甲組死亡率高達10.0%,丙組僅為1.5%,但兩組比較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乙組病死率(15.4%)也明顯高于丙組死亡率(1.5%),但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甲、乙、丙3組臨床表現及病死率情況比較 [例(%)]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本身就較高,如再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應激,將使血糖水平急劇上升,進而引發(fā)心律失?;蛐牧λソ叩劝Y狀[4-5]。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甲組與乙組病人的嚴重臨床表現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丙組差異顯著(χ2=5.88,P<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盡早診斷并及時治療高血糖,對提前預測嚴重臨床表現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甲組死亡率高達10.0%,丙組僅為1.5%,但2組比較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乙組病死率(15.4%)也明顯高于丙組死亡率(1.5%),但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本組觀察的病例數量較少造成的。總之,急性心肌梗死并存糖代謝異常病人可同時并發(fā)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臟病,因此,加強急性心肌梗死并存糖代謝異常病人的血糖的監(jiān)控及護理可以加快疾病的康復進程。
[1]劉會田,谷翔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及相關疾病回顧性分析[J].中國康復,2008,20(3):161-162.
[2]潘麗貞,劉春桃,蔡韶芳,等 .糖尿病病人生存質量與疾病相關需求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4,19(17):25-26.
[3]賀彼芳,何衛(wèi)娥 .血糖值對重型顱腦損傷病人預后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8,18(2):93-94.
[4]呂卓人,姜馨 .糖尿病與心血管危險控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29(1):637-638.
[5]漆建,余定庸,唐文國 .重型顱腦損傷后高血糖與預后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