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韓大勇 ■校長 劉 冰
天津市紅橋區(qū)實驗小學始建于1960年,原名新村第四小學,1965年更名為紅橋區(qū)二號路小學,1996年更名為紅橋區(qū)實驗小學。郭沫若先生曾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經過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學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現(xiàn)任校長劉冰年輕干練,對“教育”的理解深入而獨到,她曾在給教師的賀卡中這樣寫道:“教育不僅給予知識,更是夢想的制造者,教育充滿藝術,充滿智慧。教育的幸福,是一種師生共享的內心體驗。如果校園里的每個人都擁有這種幸福滿足的和諧心態(tài),那么,這里必定是一個充滿生氣、其樂融融的校園。學校應該為師生的幸福而存在,我們都應用心打造一個能讓師生心靈‘詩意地棲居’的樂園……”為了打造這個“詩意地棲居”的樂園,劉校長與學校全體教職工一起確立了“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工作思路,將“主動發(fā)展奏響幸福成長樂章”作為學校的核心理念,確立了由基本理念識別系統(tǒng)、組織行為識別系統(tǒng)、視覺識別系統(tǒng)和學校環(huán)境文化四部分組成的完整的學校文化識別系統(tǒng),著力營造“文化”飄溢的校園,同時,搭建平臺,使專業(yè)化發(fā)展成為教師的主動追求。本刊記者圍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對劉校長進行了采訪。
□葉瀾教授說:“沒有教師生命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的精神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蹦绾卫斫膺@句話?
■我理解這句話是說教師的發(fā)展是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動力;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水平決定著學校的教育質量,決定著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是學校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更是學校教育內涵不斷提升的動力之源和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最重要因素。應該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管理中一個永恒的主題,是學校的發(fā)展之基、競爭之本。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打造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我校倡導“深化師德內涵,營造教師幸福發(fā)展的文化場,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了教育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重中之重,實行真情化、人本化管理,充分尊重教師價值,為其才智的發(fā)揮提供最廣闊的發(fā)展平臺。
□如何理解您剛才提到的“深化師德內涵,營造教師幸福發(fā)展的文化場”?
■我們在學校工作中,倡導教師主動提升道德素養(yǎng),主動把握發(fā)展機遇,主動設計發(fā)展方向,主動規(guī)劃發(fā)展進程,主動進行學習培訓,主動走向自我完善。學校把提升教師的幸福指數,讓每一個教師在學校幸福地工作、快樂地發(fā)展作為目標追求,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為對智慧的教師而言,教育不僅是勞作,更是創(chuàng)造;對創(chuàng)造的教師而言,教育不僅是付出,更是幸福;對幸福的教師而言,教育不僅是瞬間,而是永遠。我們的教師,就是幸福地走在這條永遠充滿希望與成功的教育之路上。
教師們在“博愛沫澤童心,責任鑄就師魂”的教風引領下,賦予師愛更廣的外延、更深的內涵。他們在理解的前提下循循善誘,在平等的前提下耐心引導,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在心與心的溝通中,在面對面的交流中,用愛的智慧、愛的溫暖、愛的言行感化學生、教育學生。
通過營造文化場,我們注重有效引領和促進教師發(fā)展的“文化場”,讓教師在改進教育實踐的同時,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煥發(fā)生命的活力,獲得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此,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師德活動:征集教師誓言,激勵為師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教師幸福感點滴談”讓教師回眸工作,在日常的辛苦忙碌中,尋找幸福之點,感受平凡中的幸福,感受師德的真正內涵;最佳組風建設組、組風建設優(yōu)秀組的評選,充分發(fā)揮組際教師群體智慧,創(chuàng)建和諧處、組;“實驗園我拿什么奉獻給你”的交流,讓教師們以學校的發(fā)展而努力而自豪;《教師成長手冊》記錄教師的成長歷程,增強了教師自我成長的激勵性;教師的集體生日會在祝福聲中留下珍貴記憶;每逢三八婦女節(jié),歡樂的多彩活動為教師減壓的同時也凝聚了人心;為教師制作的精美的“從教紀念冊”使教師愛不釋手,成為教師職業(yè)生涯的永遠珍藏;每年一度的師德報告會,展示教師工作的點點滴滴,折射出教師人格的偉大、師愛的崇高,示范引領,振奮人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想讓教師更加專業(yè),那你就應當引導他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痹谔嵘處煹膶I(yè)素質、使其體驗專業(yè)成長幸福方面學校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們主要是以研訓一體為主要途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分層培養(yǎng),搭設平臺。學校除了長期開展師徒帶教活動和針對新教師、中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的培訓外,我們還確立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三維空間”和“三環(huán)道路”。
□請您具體解釋一下。
■“三維空間”主要包括菜單式選學空間、“磨課”空間和展示空間。先說菜單式選學空間。菜單式選學空間包括四項內容:從自己做教師的經歷學習,想難忘之事,思經驗與教訓;剖析教學實踐某一成功細節(jié);學以致用設計教學模式;按照自身需求,自選專著學習。教師可根據個性發(fā)展需求進行單選或多選,有效提高了學習的針對性。再說“磨課”空間。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由于學歷、能力、態(tài)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很不平衡的,為此,學校開展了周期性“移植創(chuàng)新循環(huán)課”,執(zhí)教順序由骨干教師到中青年教師再到新教師依次進行,形成骨干教師引領、其他教師跟進的系列教學活動,因其多角度、多回合研究,被教師們稱為“磨課”。在同課異構、同點異法、一題多解這招招式式創(chuàng)新設計的研磨中,教師的課例研究和教法研究,由“吸收、儲存、再現(xiàn)”轉向“探索、研究、創(chuàng)造”。所謂展示空間,是說我們通過開展“理論學習推介”活動,展示教師獨有的學習心得;“一課一得”,展示教師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探索心路歷程;“課例分析”,展示教師在與同伴互動受到啟發(fā)后,迸發(fā)出的智慧火花和個性認識。
“三環(huán)道路”中的“三環(huán)”指教師基本功、課題研究和教學風格?!叭h(huán)道路”主要是指:一是夯實“外環(huán)”——教師基本功。學校除了加強對教師分析教材、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簡筆畫等教學基本功的培訓外,還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培訓,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把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二是錘煉“中環(huán)”——課題研究。開展課題研究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必經之路。學校通過“微型課題”研究,為教師搭設專業(yè)“提質增能”的平臺,引導教師聚焦課堂教學,每年提煉出若干微型課題人人參與研究。三是提煉“內環(huán)”——教學風格?;诮處熜纬山虒W風格具有長期性的特點,學校在其專業(yè)培訓上,堅持量體裁衣、適需而學;在其教學研究上,允許有獨到見解,并提供可能的條件支持實驗;在其成長的道路上,注重引領,揚長避短,讓其優(yōu)勢與特長得到充分展示,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實踐證明,學校實施的分層目標、“三維空間”和“三環(huán)道路”,為教師開展行動研究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空間,搭建了良好的成長平臺。
□校本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很好的載體,很多學校都在推廣“教學即研究”的校本科研工作模式,鼓勵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貴校在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為了引導和幫助教師投身校本科研,我校以“三線互聯(lián)”的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校本科研文化場,推動了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
第一條線是微型課題研究。我校本著“將大課題裂化成小課題,將小成果滾動成大效益”的校本科研原則,從教改的困惑與問題出發(fā),從教師教學反思歸納出的共性問題出發(fā),從學生對課堂和教師的建議出發(fā),提煉擬定出若干微型課題,由教師申報立項,展開研究?!拔⑿驼n題”之“微”就在于課題產生于課改實踐和研究工作中的細微處,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和能力點,可以具體到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師。教師拿得起、鉆得進、研得深。研究植根于課堂和學生,教師易于開展,研究周期短、見效快。雖然每個微型課題只涉及一個點,但若干個點串聯(lián)起來就可成為大課題的主線,可以解決制約課改的大問題,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第二條線是以學生需求為本的課題研究。教學中往往還存在著學生圍繞教師的教而學的現(xiàn)象,為了滿足學生的課堂需求,我們開展了“我心目中的理想課堂”心語征集活動,傾聽學生的心聲,收集學生的建議。學生提出了“我希望老師上課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學習方法”、“在游戲中學習英語我們會學得更好”……這些都成為了教師針對性極強的研究課題。“英語課中,游戲形式的成功引用法”、“學法引領——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方法探索”、“如何讓教學語言幽默、適機而發(fā)”、“師生平等對話的效能與方法”等成為教師新的研究切入點。在課堂實踐的嘗試與反思中,教師認識到課堂上要給學生“留白”,讓學生自主地將教師的思路方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即:給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填充;給一段時間——讓學生自己安排;給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給一個困難——讓學生自己解決;給一個機會——讓學生自己感受成功。把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雖然,以學生需求為本的研究我們是剛剛起步探索,但“關注學生,關注差異,因學定教”已成為我們在滿足學生需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中研究的重點。
第三條線是研究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推廣。我校采取了“研究源于課堂,成果顯效于課堂”的工作策略,開展了課改的研究活動,引導教師人人參與交流,品嘗研究樂趣,共享教育智慧。
課改幾年來,我校的“教學即研究”校本科研模式不僅為廣大教師所接受,有效地推動了課改的深入,而且產生了多角度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