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明
我國新會計準則明確指出“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yè)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預測”,可見,我國的會計目標趨向于決策有用觀。在決策有用會計目標的總要求下,更應關注信息的相關性。評價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應該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配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穩(wěn)健性和及時性。其中,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最重要質量特征,其他屬于次要的質量特征。會計信息形成必須借助計量屬性,計量屬性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和決定會計信息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將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公允價值的涵義與特征。公允價值定義有多種,有代表性的是FASB和IASB的定義。FASB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當天,市場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收到的或轉移負債支付的價格”。IASB給出的定義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我國借鑒了IASB的定義并與其趨同,規(guī)定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雖然各方對公允價值的表述有差異,但都隱含著共同的特征:公允性、現時性、假設性。(1)公允性是指市場信息公開、透明對等、雙方平等自愿交易;(2)現時性是指公允價值在動態(tài)價格變化中反映計量日的公允市價或預期值;(3)假設性是指除非計量日與實際交易日重疊,公允價值一般都不是實際發(fā)生的交易價格,而是根據同類資產的市場價格或采用某種估價技術估算得出的,是一種潛在的虛擬價格。
(二)公允價值的計量。公允價值需按優(yōu)先程序分層次計量,層次一:參照活躍市場上同類資產或負債的公開報價來計量公允價值;層次二:沒有活躍同類市場時參考活躍市場上類似資產或負債的公開報價;層次三:沒有活躍市場時可采用估價技術為基礎來計量公允價值。前兩個層次因有可觀察的參考市價故稱為盯市原則(盯市價格),層次三根據是否有可觀察參數分為有可觀察參數的模型定價法和無可觀察參數的盯住模型法。
(三)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特征。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對會計信息應具有的質量標準所做的具體描述要求,是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評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據,它具體規(guī)定了會計信息為實現會計目標應具備的質量的規(guī)定。各國表述的具體會計質量特征盡管不同,但大都有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本文認為二者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特征。
1、可靠性??煽啃允菚嬓畔⒌幕举|量特征之一。會計信息具有可靠性,才能夠使會計報表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中是用如實反映來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2、相關性。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系統(tǒng)提供的會計信息應與使用者的決策相關聯(lián),能夠幫助使用者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的結局,或是能證實或糾正預期的情況,從而影響決策。
3、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的關系。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兩個最主要的質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理想的會計信息質量應是既有很大的相關性,又有很強的可靠性。相關性是會計信息有用的本質,可靠性是信息有用的前提、基礎,二者相互依托,才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反映。
(一)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影響。公允價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時點和經濟狀態(tài)下,市場對資產或負債的定價。而公允價值的變化,也反映了市場對資產或負債所認可的價值變化。在完善的市場中,市場定價反映的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期望值,是一個統(tǒng)計上具有無偏性的指標,這個指標中包含了所有影響該資產或負債價值的信息?,F階段,企業(yè)的某些無形資產,如商譽、知識產權、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在現有的計量模式下遇到了難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相比,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信息,有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能力。
關于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不少學者認為只限于或主要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中國目前沒有什么衍生金融工具,所以沒有必要研究公允價值會計問題。但實際上,作為一種復合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十分廣闊,傳統(tǒng)財務報表內外的幾乎所有交易和事項都可能涉及公允價值計量問題,例如固定資產,通常是用歷史成本計量的,但事實上,按照國際會計慣例,企業(yè)用于生產經營的固定資產按歷史成本計量,而用于償債或投資的固定資產則應按公允價值計量。所以,公允價值的應用有助于從多方面提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影響。在公允價值信息的質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戰(zhàn)來自可靠性而不是相關性,計量的可靠性是決定能否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因素。下面,針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兩種主要反對意見進行論述,一是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技術較難掌握,涉及許多估計,誤差較大,因而造成信息可靠性降低;二是認為公允價值會導致利潤操縱,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和欺詐。
1、估計和假設是會計所固有的,公允價值計量難度較大,但可以做到可靠。首先要澄清的是公允價值確實不能提供絕對可靠的會計信息,任何信息系統(tǒng)都無法提供絕對可靠、一致的信息,成本或價值在許多情況下都需要估計,合理的估計是報表編制工作的一部分,這并不會貶低其可靠性。第一,公允價值會計主要對歷史成本會計下的某些資產特有利得和損失進行表內確認與計量,僅是根據時間的推移和市場價格的變化進行調整,因此并沒有否定歷史成本會計下初始交易所取得的賬面價值。這些確認、計量所依據的主要是相同資產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在市場經濟發(fā)達的國家這些市場價格還是比較可靠的。經過多年發(fā)展,我國也基本具備了公允價值應用的土壤,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我國在強化公司治理,提高運作透明度,構建上市公司綜合監(jiān)管體系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逐步提高;第二,公允價值會計雖然涉及到未來交易的預測,如金融衍生產品的未實現損益,這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傳統(tǒng)會計所倡導的收入實現和權責發(fā)生制原則,表面上看是不可靠的。但一些金融衍生產品涉及的金額巨大,如果不及時地在表內反映它們的價值變化,將會給投資者帶來極大的風險,而且有些金融產品,如美式期權是隨時可以交易的,如果在報表截止日不及時反映其價值,那么也會發(fā)生傳統(tǒng)的利得交易,從而導致會計信息既不相關也不可靠。何況現在許多金融產品也有許多成熟的估價技術,如著名的B-S期權定價公式,根據其計算出的價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只要公允價值會計能夠提供相對可靠的信息,就是會計計量的一大進步;第三,公允價值計量表面上是為了追求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實際上,它是通過提高真實性來提高相關性。公允價值的本質就是真實與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關并重。公允價值計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分布和折現率做出主觀判斷,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預測價值,更能如實地反映企業(yè)的經濟實質。而且由于公允價值是市場的無偏定價,同一會計主體各個會計期間以及不同會計主體之間,計量技術都是一致的,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及時性、中立性、一致性也大大增強,足以用此彌補可核性不足的所失,況且歷史成本會計下的再度計量所涉及的主觀判斷也并不比現值少,其可核性也值得懷疑。
2、公允價值和利潤操縱之間并無必然的關系。在我國面對經濟形勢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1998年曾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會計準則中采用了公允價值,但時隔不久由于企業(yè)濫用公允價值嚴重影響了企業(yè)真實財務狀況的披露,在后來新制定的企業(yè)會計制度中取消了公允價值。所以有人說,由于會計準則有經濟后果,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就要回避公允價值。但事實是,公允價值要想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需要同時具備三個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層蓄意造假、會計審計人員失去職業(yè)道德與證券市場監(jiān)管失靈。另外,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比,我國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充分地考慮了我國的國情,對公允價值做了審慎的改進。比如,在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就明確規(guī)定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企業(yè)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能對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才可以運用價值計量屬性??梢姡灰獓栏竦匕凑諟蕜t實施,公允價值在我國就會做到公允。
公允價值由于它較強的相關性及能夠適應不斷出現的新情況等優(yōu)越性,逐漸被認可,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斷完善,其應用也隨著市場經濟制度和其他經濟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完善,這次新準則的大膽引用公允價值順應了經濟發(fā)展的潮流。然而,公允價值的實質是基于主觀判斷的定性因素大于具有量化標準的定量因素,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對于公允價值的運用就不可避免會引發(fā)一些人為操縱的問題。即使在最早提出會計準則的美國,近年來也不斷由于公允價值的濫用而發(fā)生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重大財務丑聞。在歐洲、香港等會計和法律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qū)都不難找到同類的證明。對于尚處在轉軌時期的我國來說,在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有待完善的情況下,利用公允價值人為操縱利潤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積極研究公允價值有助于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減少會計信息失真,從而有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fā)展。因此,我們相信隨著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工作人員會計職業(yè)判斷水平的增強,技術要求逐漸成熟后,將會取得更加可靠的公允價值,從而使會計信息質量更加可靠和相關。
[1]盧永華,楊曉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J].會計研究,2000.4.
[2]謝詩芬.會計計量中的現值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葛家澍,杜興強.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會計準則問題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