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治勇
(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00)
對學生的資助而言,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研究和實踐工作遠遠早于我國,理論和實踐上也更為系統(tǒng)和完善。在大學生資助問題的理論研究方面,主要有人力資本理論、公平理論、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與補償理論。如美國的西奧多·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美國的布魯斯·約翰斯通提出了教育成本的“分擔理論與補償理論”。在資助模式的研究上,主要有體現資助資金來源多元化的美國混合資助模式,國家免收學生學費并權申請獲得貸款保證生活的瑞士模式,國家支付學費學生可以申請助學金的英國等模式。國外在資助方式上雖然具有多樣性,更側重于助學金和貸款的方式,如,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國家;在資助資金的來源上,主要由國家承擔,這些國家一般濟都比較發(fā)達,所以國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瑞士、英國等福利水平程度高的國家;由于受資助理念多元化的影響,在資助金額的份額中,私人的捐贈所占的比重較大。國外的研究的目的側重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學生幫困體系,即包括貸款在內的各種資助制度,而較少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問題。
我國學者對于學生資助問題的研究可以說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實行“免費加助學金”資助模式,對大學生實行免費上學,高校中基本不存在貧困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問題。但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對貧困生資助的研究成果已相當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高校貧困生主體的研究。研究主要關注貧困大學生產生背景、原因以及這些現象的影響等方面;對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制度演變歷史的研究,如中山大學教科所的張建奇所著《1983年以來我國大學生資助的演變》;湖南農業(yè)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陳有春和湖南農業(yè)大學后勤處的奉艷云合著的《新中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歷史嬗變》等;對助學貸款政策的專門研究。主要探討和分析國家學生貸款的內容、運行方式、呈現出的特點及在助學貸款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難點問題進行分析。對現行貧困大學生資助模式和政策體系的研究。針對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及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了完善措施;同時對建立和完善當前適合我國高校學生狀況的資助體系進行了理論化研究和實踐做法的具體探討;對國外高校學生資助理論和模式借鑒性研究。對于國外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本理論、公平理論和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而對于模式上涉及的國家較多。
隨著國家對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力度和資助面的不斷加大,各高校在資助貧困學生的具體操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資助并不是單純的經濟濟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徐亞軍提出了應把“濟困、扶志、強能結合起來”;單華生提出了“扶貧”與“育人”要并舉;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提出“發(fā)揮資助與育人的雙重功效”;重慶郵電大學陳秋華認為“高校貧困生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期出現的新問題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青島農業(yè)大學的王國輝提出了“經濟幫助、心理幫扶與思想工作三結合的目標”;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yè)學院的袁玉清提出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幫扶工作”。
廣西區(qū)內對于高效資助工作的研究也相當不足,以“廣西資助”或者“廣西貧困生”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上也僅能查到少量幾篇文章。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處內陸經濟相對“欠發(fā)達,欠開發(fā)”,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相對較多,家庭經濟狀況類似人群較多,資助取證效果較難,資助工作更難做,資助育人面廣,對經濟資助依賴性較強,做不好小到會影響高校學生團結穩(wěn)定,大到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在現實的資助實踐工作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資助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必將不利于學校的統(tǒng)一教育和管理,并且可能危及社會的穩(wěn)定,進而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國家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德育視野下,健全與完善高校資助體系,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資助的育人功能,對做好對貧困生的資助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以上研究充分表明,高校資助育人已作為一項重要課題引起了教育界和學術界的關注。綜合分析當前資助育人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以下幾點:其一,在目標考量上,當前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于如何解決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減少因貧困輟學問題,而對資助的目標和資助本身對貧困生的教育缺乏整體安排和更深一層次的系統(tǒng)探討。其二,在價值取向上,當前資助育人研究更關注貧困生出現的突出問題,而缺乏對全體學生在資助過程中的育人定位及育人可行性操作研究。其三,在模式選擇上,當前研究更重視校內資助育人操作研究,缺乏資助前或資助后學校、家庭、社會和大眾傳媒等四要素資助育人互動性研究,公眾資助育人關注度研究也存在盲點。其四,在實質根源問題分析上,當前對現行貧困生資助體系運轉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有重復闡述的現象,對當前根源性問題的分析研究還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國家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力度的逐步加大,資助工作中的缺陷也日益顯露出來,這些缺陷的存在使資助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對于出現的這種現象我們甚至可以用這樣的話來形容一些高校在資助工作后產生的結果,“在覆蓋面上資助了50%的學生,但在現實中可能傷了100%的人”。在現實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這種現象在一些高校的資助工作中普遍存在。資助的方式在形式上是以現金的直接發(fā)放為主要方式,而且是按照不同的資助金額分開檔次。這也就引起了一些貧困學生在評定過程中希望自己被評定在資助金額較高的檔次。然而由于貧困生的貧困程度在評定過程中難以界定,有時候是很難將學生貧困程度用數字量化的。在資助過程中當接受資助的對象心中的資助檔次期望值與現實中評定的檔次不一致時,有的學生可能就心生抱怨,有的會認為老師有意偏向哪位同學;有的會認為是自己同學“走后門,托關系”評到較高檔次的;還有的認為家庭情況比自己還要好的同學卻評到了資助金而自己卻沒能評到,在心理上有失平衡等等不和諧現象的出現。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資助的效果不僅沒有達到解困助人的目的,還帶來了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就是我們在資助工作中忽略了“德育”工作的引導,忽略了資助工作本來的目的和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
在現實的資助實踐工作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資助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必將不利于學校的統(tǒng)一教育和管理,并且可能危及社會的穩(wěn)定,進而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國家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德育視野下,健全與完善高校資助體系,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資助的育人功能,對做好對貧困生的資助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在現狀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現存的高校資助體系理論和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當前高校資助面臨的形勢,以及在實際過程中取得的良好的實踐效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出資助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師德”教育,而學生要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研究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穩(wěn)定有效的、資助與德育相得益彰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
[1]程跟鎖.西北師范大學少數民族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廣西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入學暫行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財政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2006.
[3]教育部教科文司、財務司、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