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赤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871)
學術論文寫作的方法與思考*
——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位論文為例
魏 赤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871)
通過對2010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我們從總體上認為本屆學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內容在側重學科本位、克服方法論先行、現(xiàn)實關切等方面表現(xiàn)出較為突出的時代特點,它反映出新時期大學生學術研究方法的新趨向。
學位論文;方法論;現(xiàn)實訴求
長期以來,中文系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書寫內部構造中淺隱著這樣的悖論:即文學本體的體驗式表達訴求與學術論文邏輯規(guī)訓之間的裂隙。這與柏拉圖教育理論中的那個經典命題頗為相似,在柏拉圖看來,真正意義上的理論達成需要憑借“反思”與“沉思”①,理性知識唯有憑借反思與沉思方能融會貫通并舉一反三,而感覺的作用只限于現(xiàn)象的理解,并不能夠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處理文學研究中個體情感體驗與文學現(xiàn)象自身呈現(xiàn)出的邏輯脈絡之間最終成為歸屬兩個不同話語系統(tǒng)內部的獨立體系,將文學研究割裂成為彼此毫無關聯(lián)的壁壘。本文主要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2010年的研究生論文為例②,來反思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方法和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研究景觀常常呈現(xiàn)出文本細讀/文化研究;敘事學理論/族裔、后殖民姿態(tài)等等二元對立項。在新批評漸次退出歷史舞臺,文化研究與現(xiàn)代性理論大行其道的今天,北大中文系的青年學術新銳們在其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書寫中卻頗表現(xiàn)出某種集體的“靜默”感與對當下前沿理論的有意規(guī)避,恪守某種學術研究的邊界;其尋去學術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基點不是對理論本身的過度借用,而是立足于學科內部邏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尋求學術增長點。
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方向的論文書寫為例,溫儒敏教授曾就該學科內部當前出現(xiàn)的“學科邊緣化”、“漢學心態(tài)”、“思想史熱”、“泛文化研究”、以及“現(xiàn)代性的過度闡釋”等困擾學科發(fā)展的多重因素進行討論,認為“面對學科邊界極大擴張以及理論方法的泛化”,該學科存在“自我解構”的危險。③事實上,盲目引入西方前沿研究方法論的同時,論者多已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生長背景——即其內在蘊含著的感時憂國的基調涂抹掉。在薩義德的“東方學”理論按照其自身邏輯漸次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中展開其褶皺的同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內部發(fā)展的邏輯也同時完成了其被取消的過程,其內部的多義性與豐富性在被改寫后成為嶄新的“俄羅斯套盒”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這個意義上,北大中文系2010年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論文就尤其值得關注。這批青年學者的學位論文書寫在有意規(guī)避大而不當?shù)睦碚撏瑫r,恪守“論從史出”的基本治學理路,現(xiàn)代文學史料研究與闡釋成為該學科的亮點④。論文《擺蕩:在學術規(guī)訓與當下性之間——1930年代大學新文學的教學》,雖立意在窺探新文學研究初期時的基本格局,但有意避開采用文化研究視角,關閉了對1930年代文化生態(tài)的考察,著眼于學院派內部,選取“講稿”、“老北大、清華、燕大課程設置”與“學生論文”三個向度展開縝密論述。更為關鍵的是,當論者有意從1930年代學生論文的書寫進而考察整個新文學教學的角度展開論說時,作者發(fā)掘并整理考訂了多篇老北大、清華、燕大當時的學生論文樣態(tài),這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第一手材料,對學科自身的促進遠遠比單一的理論預設重要和實在。全文洋洋十幾萬言,其附錄中對郭德浩(高蘭)早年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1932)這篇畢業(yè)論文做了極其詳細的考釋,并最終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對其箋注⑤,為現(xiàn)代文學研究提供了厚重的史料與頗具現(xiàn)場感的發(fā)生史論說。論文《魯迅留日時期手訂報刊文輯與其文言論文的相關性研究》,將過去學者從各自研究立場出發(fā)對魯迅早期思想的過度闡釋擱置,仍從可考材料入手,以青年魯迅在留日時期手訂報刊文輯的活動為中心,作者幾乎跑遍中國各大相關省市圖書館,重新勘定了這套文輯,由此才展開文輯中大量出現(xiàn)的章太炎、劉師培、何震、湯增壁、黃侃、周作人、許壽裳等人的文章與魯迅早年論文《文化篇至論》、《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等關系的論述。⑥這種研究表面上是史料優(yōu)先,論說再后,但由此更見出論者對于文學生態(tài)的關注,只不過這種關注是具有現(xiàn)場感的,而不是個體臆測。另一類切口小但闡述精深的論文,都將論說標的集中于推進本學科內部研究推進方面,因而擺脫了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因襲模式,提供了為學科內部有力發(fā)展的動能?!稅勖绖∵\動的理論與實踐》、《抗戰(zhàn)詩壇上的“反抒情”詩人研究》、《<呼蘭河傳>文本研究》等全部聚焦于那些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極為重要但長久以來卻受到研究者忽視的細節(jié),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從反面證明了這些青年學者自身對學科內部邏輯的諳熟,因此他們的創(chuàng)新才顯得厚重與機智。⑦
事實上,在過分關切不同學科之間交叉研究的同時,我們的學者已然徹底涂抹掉那種使得學科細分的基本科學依據(jù)。對于中文系各學科間的關系,我們承認其互相之間打通的必要性,但同時必須警惕在進行相關研究時因為刻意交叉而導致的論說失效問題。正如美國學者胡斥森和拉維所言:“在高等教育領域里的所有專業(yè)人員,不管是碩士層次的還是博士層次的人員,都應該擁有最低限度的理解他們所在領域出版物所需要的研究技術。高等教育研究生層次教育需要提供有足夠深度和廣度的研究培訓以便使學生不但能夠成為熟練的研究生產者,而且能夠成為出版了研究成果的批判性消費者。”從有利于青年學者成長的角度,中文系研究生課程中每年規(guī)定了大學科交叉的《學術規(guī)范與學術方法》、《孑民學術論壇》等,專門聘請在各個專業(yè)領域中取得較大成就的專家學者與廣大青年研究者展開對話,在充分認知理解各種不同治學門徑后,研究者必須進入到自己領域內部,了解其生成發(fā)展過程與其學科內部規(guī)律。中文系同樣開設有幫助學生理解學科內部構造諸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概要》、《論文精讀》等必修課,所有青年學者必須諳熟學科內部各個層次的發(fā)展動向,進而其選題才可能有針對性、時效性、創(chuàng)新性,這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理論中的“目錄學”、“版本學”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同構性。布魯納的結構課程學理論中不斷強調:“不論我們選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有了這樣明晰的學科本位意識,論文的選題無論在深度與廣度上都能夠避免空泛,使其真正達成為研究服務的目的。
自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方法熱”以來,學術論文寫作中主題先行的趨勢頗有越演越烈的發(fā)展態(tài)勢。通過不斷置換研究方法和引入大量新近的西方理論機械化進行學術“生產”成為一時之風。應該說,這樣一種理論自娛背后凸顯出的研究者價值主體的嚴重缺失已經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境地。
近些年來,這樣一種方法先行的粗暴研究姿態(tài)漸次消退,但代之而起的則是另一種慣于“偷懶”的研究方法論。為了達到不借助史料本身說話從而依靠研究者自身構造出的所謂“理論”進行論文書寫,文學研究中的“比較”式方法論漸成氣候。選取同一話語系統(tǒng)內部的兩種或幾種質素從若干層面進行對讀,從而得出一些似是而非且非常程式化的結論,是這類論文的一般路數(shù)。在本質意義上,這樣的論文“生產”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研究者首先不具備相當?shù)膶W養(yǎng),所以其對研究對象的判斷就難免失當;所思考的問題不是通過大量閱讀專業(yè)內外相關文獻獲得,而是憑借個體臆測。
北大中文系近年來的學位論文寫作在這個意義上出現(xiàn)了某種逆轉或說是回歸,青年研究者們在其學位論文寫作中利弊單純的比較研究、文獻研究、歷史研究,而是研究方法論置于大量閱讀并進而進行整理材料之后,并不急于用一個大的模板將研究者個人的問題意識遮蔽。在北大中文系2010年度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中,這樣一種淡化方法論而強調個人問題意識的提出與解決的研究格局形成了兩種不同向度的研究姿態(tài)——聚焦專題進而窮盡資料后的細化研究模式(聚焦模式)與廣泛閱讀形成大問題后展開論說模式(發(fā)散模式)。
聚焦模式中,研究者多將所選專題已有研究成果精細研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個人見解,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論文寫作本身面臨極大挑戰(zhàn),因為論者所選專題一般都是學術界已有研究比較多者,能夠形成突破比較困難。發(fā)散模式中,研究者自身需要更為廣博的學養(yǎng),以此為基礎,才可能將諸多頭緒紛亂的課題抽象成若干理論命題并進行討論,這樣的選題實際上綜合了論文作者多年學習和思考的結果,絕非一時一地能夠輕易拼湊完成,因此更能夠反映出作者本身從事科研工作的實力??疾齑髮W中文系整體教學水平的因素之一,實際即可從考察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此類文章數(shù)量和質量入手。2010年度北大中文系此類論文占比重超過全部論文的二分之一以上,代表性論文如文藝學中《儀式思維與文學》;古代文學中的《唐代“大手筆”作家的文學史意義——以其應用文寫作于對唐代文壇的影響為中心》、《明清通俗小說中的“婦女關系”與文學書寫》;當代文學中的《“九十年代詩歌”的內在分歧——以功能建構為視角》、《“個人”從出場到謝幕——試論中國新時期電影(1977—1989)》等。
大量出現(xiàn)的以深廣閱讀與個人長期思考為基礎的學位論文寫作在某種意義上顛覆了一般學術期刊對論文作出的某些硬性規(guī)約(如所謂的“創(chuàng)新”、亮點、理論性強、前沿性強等),使得研究生論文的寫作在經過長期思考與醞釀后具有了一般學術期刊發(fā)表的論文不具備的優(yōu)勢,在祛除理論先行與單純比較等簡單的文學研究陳規(guī)之后,青年學者略帶挑戰(zhàn)的思考可能具有更為重要的學術參照價值。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教育是有其普遍的規(guī)律性的,但是當教育成為這個國家或民族的一個重要“生活因素”之后,這種教育,又必然要按照這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特殊的道路去發(fā)展,成為有自己特點的教育體系,這反映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殊性,也顯示了教育的民族性。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國民教育制度,學習別國的好的經驗是必要的,但是“抄襲其他民族的教育制度”是不可取的。他認為,完全按照別人的辦法不可能培養(yǎng)出自己所需要的人來。烏申斯基的結論是“每一個民族都應該自力更生”,絕不能完全依賴他人。⑧這樣的思路實際上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中的學術研究,事實上,無論何種研究背后,都天然地帶有揮之不去的文化/權利介入其中,問題只在于論者的知曉與不知。當下的文學研究顯然無力也不必要承擔如上世紀80年代前后那般的歷史使命,與整個國族的命運休憩相關,但歷史勢能的漸次消退不等于學術研究在推進社會發(fā)展方面全面隱退。就文學與文學研究來說,其參與社會思潮建構的媒質⑨,雖然發(fā)生了某種變化,但從文化思想對民眾思想的滲透方面來看,仍有其相當重要的以至不可取代的方面?,F(xiàn)當代文學自身與國族休戚相關的脈絡;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處理國族形象與跨文化等前沿命題時的積極姿態(tài),實際上都有在理論研究背后淺隱著研究者對當下現(xiàn)實的深切關注。
在此一方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論文尤其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與歷史、現(xiàn)實對話的勢能?!侗R梭在中國:歷史語境下對〈社會契約論〉的翻譯和闡釋(1898—1926年)》,選取盧氏的政治學說在近現(xiàn)代中國所留下的復雜軌跡;《“他者”的透視與回響——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的中國國民性書寫》,就百年前美國來華傳教士明恩溥所著《中國人的特性》一書之內容,寫作,及其在東西方不同時段引起的不同回響做了詳細論述,背后則是作者以此切入中國歷史/社會的學術訴求;《晚清〈魯濱遜漂流記〉中譯——以“冒險小說”和“兒童文學”為中心》,聚焦于《魯濱遜漂流記》這部著名西文小說傳入中國時較早的三個譯本,在比較重探尋晚清時期的翻譯文學和譯者翻譯這一活動本身與中國近代啟蒙之間的關系;文藝學專業(yè)論文《西方漢學家的中國文學觀研究——以此后殖民理論分析實踐》,是幾代西方漢學家的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研究,但其中投射出強烈的對中國漢字、民俗和歷史等關注。
北京大學中文系在學科建制上略不同于其他學校中文系之處,在于該系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細化為三個方向,青年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雖然有非常廣博的相關大專業(yè)基礎,但在研究上分別側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民間文學三個方面,這與其他大學中文系內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打通研究的整合模式有較大區(qū)別。對于民間文學專業(yè)的執(zhí)意保留,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大《歌謠》研究會為代表的學院派對民間文藝的關切有很大淵源,而民間文學專業(yè)的展開,實際上也為將文學、藝術、考古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進行交叉研究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該專業(yè)雖然招生人數(shù)不多,但其研究成果頗為值得注意。2010年度較有代表性的研究生論文《他們如何信教——一個基督教苗族村寨的過去和現(xiàn)在》,即從社會史、傳教史的維度對苗族的族群心理、族群文化、黔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狀況、基督教教派差別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討論,成為學院派直面民間的論文代表。
似乎被反復論說的一個觀點是,當下的學術越來越多的具有“生產性”,這可能意味著一般意義上的學術刊物、學術論文更多以“生產”來規(guī)范其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效率等,與此相比,經過多年學術積淀與思考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則無論怎樣看都更顯厚重與穩(wěn)健。人們大多從主觀意愿上構造出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必然地應當與當下的學術風氣相關聯(lián),重前沿理論而缺少學術關懷,但縱觀近些年的實際狀況,出現(xiàn)的圖景似乎與人們想象的倒置過來。在這些青年學者的學位論文寫作中,首先即是對大而無當?shù)睦碚摰臄嗳痪芙^。學科傳統(tǒng)、專業(yè)課程設置以及論文寫作者自身的學養(yǎng)與學術情懷,這些可能是促成研究生學術養(yǎng)成的真正要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考察,我們也許更能夠徹底反思當下高等教育制度設計層面上的諸多問題并進而行之有效的采取改革措施。
注釋:
①反思概念即reflection,沉思概念即contemplation。
②2010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共有29篇博士學位論文、50篇碩士學位論文提交答辯。其中文藝學專業(yè)博士論文5篇,碩士論文7篇;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論文11篇,碩士論文14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博士論文9篇,碩士論文23篇;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論文4篇,碩士論文6篇。
③參見溫儒敏:談談困擾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第110~118頁。
④在學科教學意義上,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商金林教授連續(xù)開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學”專題課程始終關注現(xiàn)代文學史料學的研究,與該教研室陳平原教授的“現(xiàn)代學術史”研究、溫儒敏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研究成為三個極具學科增長點的研究格局,這與該專業(yè)畢業(yè)論文的基本選題與治學理論形成重要影響。
⑤該畢業(yè)論文完成前后,即被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主辦的新史料的發(fā)掘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作主題發(fā)言,文章并選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編《新史料的發(fā)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
⑥類似此類以扎實的史料整理為背景進而開展研究的論文還有《〈北洋畫報〉研究》、《文學翻譯與文學革命——“五四”作家的文學翻譯研究》等。
⑦關于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等論文,茲不贅舉,其選題整體傾向仍是在清晰的學科脈絡基礎上進行的為學科發(fā)展貢獻研究成果的大量論文,如古代文學中的《〈孟子〉與〈莊子〉的文學呈現(xiàn)比較研究》、《西漢文章源流變遷考》、《唐代應試詩研究》、《中唐唱和詩研究》、《詩經文學研究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兩漢俗賦研究》、《左思〈三都賦〉研究》等。
⑧相關論述可以參見烏申斯基的《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與《祖國語言》等論著。
⑨由原有的紙媒到現(xiàn)今的電媒。
Abstract:Through an analysis of doctor and master dissertations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of Chinese Dept.of Beijing University,we believe that in the area of stressing themajor,overcomingmethodology first,and concerning reality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s showed striking features of the time and trends of research of th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dissertations;methodology;pursuit of reality
The W ays of W riting Research Paper and Some Thoughts——Taking the dissertations of Chinese Dept.of Beiji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WEIChi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Dept.,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G 642.477
A
1673-2103(2011)01-0128-04*
2010-12-10
魏赤(1958-),女,遼寧沈陽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務處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
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