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正邦 張智勇 張艷
(江西省余干縣人民醫(yī)院 余干335100)
繼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CC)后,由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MC)、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無礙美觀等特點[1],普遍符合患者的心理要求,故MC、LC在基層醫(yī)院得到了開展和普及。我院90年代后期先后引進開展了MC和LC,但是醫(yī)源性膽道損傷的發(fā)生率有增加趨勢。1999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共收治膽囊切除致醫(yī)源性膽道損傷6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例均為急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病例,男2例,女4例,均行膽囊切除術。其中CC 1例,MC 2例,LC 3例;1例為膽囊頸部結石嵌頓、頸部壞疽急診行CC術,余擇期行MC或LC術;膽道損傷類型:肝(膽)總管橫斷2例,右側(副)肝管橫斷2例,肝(膽)總管部分夾閉1例,肝(膽)總管側壁灼傷1例;膽道損傷后主要臨床表現:梗阻性黃疸2例,膽漏3例;術中發(fā)現2例,術后證實4例。
1.2 治療 (1)急診手術術后第2天出現膽漏、膽汁性腹膜炎,即行開腹探查術,術中證實膽囊管結扎線滑脫,行T管引流術。(2)行MC時膽囊三角炎性粘連、解剖欠清、麻醉效果欠佳,過分牽拉膽囊致膽總管成角,而誤認為膽囊管被切斷,術中發(fā)現立即行CC術,行膽總管端側吻合,內置12#小兒T管。(3)行MC時膽囊管開口于右肝管,右肝管被誤切斷,術中發(fā)現立即行CC術,行右肝管、膽總管端側整形吻合+T管引流術,術后1年出現黃疸,PTC證實膽道狹窄,行肝門膽管-空腸Roux-en-Y型吻合術。(4)擇期LC時,術后第2天出現腹痛,B超提示肝下積液,穿刺證實膽漏,急診開腹探查,證實為右側副肝管開口位置過低,LC術中誤認為膽囊動脈而電凝切斷;行重新結扎、腹腔引流術。(5)擇期LC時,術后半個月出現黃疸,PTC證實為膽道狹窄,行探查術,術中證實鈦夾夾閉部分膽總管,行肝(膽)管-空腸Roux-en-Y型吻合術。(6)擇期LC時,術后第4天出現膽漏,急診開腹探查,證實肝總管(非膽囊管開口處)穿孔,回憶LC術中時由于膽囊床出血,電凝膽囊床止血時不慎灼傷肝總管,行T管引流術,術后1年出現黃疸,PTC證實膽道狹窄,行膽管-空腸Roux-en-Y型吻合術。
1.3 隨訪 術后行Roux-en-Y型吻合術3例隨訪1~3年,偶有膽管炎發(fā)作2例,1例無癥狀。
醫(yī)源性膽道損傷的處理一直是腹部外科難題之一,且修復以后再狹窄率很高;隨著基層醫(yī)院膽道手術的開展、MC和LC的應用,膽道損傷的發(fā)生有增加趨勢。因而探討膽管損傷的原因、損傷后的處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2.1 膽管損傷的原因 導致膽管損傷的具體原因,Johnson概括為三點,即危險的病理、危險的解剖和危險的手術。
2.1.1 病理因素 膽囊炎的病理變化導致組織充血、水腫、粘連致解剖關系難于辨認,均增加了手術難度和膽道損傷的可能性,本組急診手術及1例MC即是。
2.1.2 解剖學變異 膽道解剖變異多見,且術前一般均無法得悉,全依靠術中仔細解剖。常見的膽囊管開口位置變異、低位開口的右側副肝管、肝血管走行變異均可導致膽道損傷。本組6例中,1例膽囊管直接開口于右肝管,1例右側副肝管開口位置過低。
2.1.3 手術條件、麻醉效果和術者的責任心 作為手術醫(yī)生,術前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同時結合本院的手術設備和術者的技能,還有術前檢查情況等,嚴格掌握LC和MC的手術適應證,制訂出合理的手術預案,并在術中進一步決定手術的實施方案,這樣才能減少或避免醫(yī)源性膽道損傷的發(fā)生。所以外科醫(yī)生不僅要具有高超的醫(yī)療技術,而且還應具備崇高的醫(yī)德和高度的責任感。本組2例與此有關。近年來LC造成膽管損傷的病例增加,且大多有灼傷-壞死-穿孔-膽漏-腹膜炎緩慢而隱蔽的過程順序,使得診斷和處理較為困難;本組1例術后發(fā)現膽漏,雖經開腹引流,但最終發(fā)生嚴重的膽道狹窄,值得重視。
2.2 預防 首先應重視每一例膽囊切除術,充分認識到其潛在的危險性,熟悉膽道系統(tǒng)的解剖和變異,嚴格掌握MC和LC的手術指征,必要時應及時擴大手術切口或果斷中轉開腹;術中應仔細解剖膽囊三角,確認膽囊管、膽囊動脈、肝總管、膽總管的相互關系,時刻警惕膽道損傷的可能性;對粘連嚴重、切除困難者,可行膽囊造瘺或膽囊大部切除,殘留膽囊壁用高頻電刀燒灼破壞其黏膜的分泌功能[2];手術結束時放置引流,可減輕膽汁對膽管壁的瘢痕化作用,并有助于早期發(fā)現。
[1]黃志強.膽道外科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1):18
[2]時吉慶,晏銀模,羅偉,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轉開腹17例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1998,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