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琴
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調(diào)研與對策研究
★周秋琴
語言的特點以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英語既是一門語言工具課,也是一門文化素質(zhì)課。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都堅持以工具論為導向,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及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鑒于此,筆者設計了一份中國文化意識調(diào)研問卷,試圖從分析中國學生對本土文化意識的情況入手,系統(tǒng)闡述了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從一個嶄新視角提出了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策略和途徑。
大學英語教學;文化意識;策略
中國的英語教學歷經(jīng)幾十年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已經(jīng)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亦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應試教育嚴重影響著英語教學改革的飛躍。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西方文化的引入越來越被人們認可,但卻忽略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介紹,未能實現(xiàn)文化的雙向平等交流。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將中國文化滲透于語言教學,將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筆者以語言和文化的研究理論為基礎,設計了一份含有25個問題的調(diào)查問卷,通過對問題的歸類和分析,旨在找出問題的源頭及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強調(diào)文化意識在外語教學中的相互滲透的理論基礎是源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理論。社會語言學家Sapir認為,“語言脫離其根植的文化是無法存在的”[1]。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拔幕笔侵敢粋€社會特有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2]。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文化又包羅萬象,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本土文化的習得對學生掌握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幫助?!盵3]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從其本質(zhì)來看是不能單獨而論的。我們的語言習得過程其實也是輸入或輸出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的過程。
強調(diào)文化教學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4],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并強調(diào):“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敝袊幕膫鞑ゲ粌H是某些專門機構和組織的事情,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承擔的義務。英語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因此英語教學承載著雙重使命:既要引進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又要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與國情,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同時也可大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強調(diào)文化教學可以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文化意識的內(nèi)涵及其必要性?!队⒄Z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jù)目標語(如英語)文化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如聽、讀)和語言產(chǎn)出(如說、寫、譯)的自覺性?!盵5]這種敏感度和自覺性都是可以培養(yǎng)的,而英語教學的過程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很好的平臺,它是實現(xiàn)英語教學目標的保證。“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并不在于文化的學習,而是要通過這一途徑,達到學習者內(nèi)在的修養(yǎng)素質(zhì)的提高?!盵6]為了使學生培養(yǎng)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在了解別的文化基礎上,要比較鑒賞不同的文化,進而培養(yǎng)全面的文化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全面綜合素質(zhì)。
文化意識的滲透和培養(yǎng)不是一個單一的教學過程,而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的集合體。它包括學生自身因素、教材內(nèi)容、教師的課堂設計等。本研究收集了學生對這些信息的反饋,共有25個不同的問題,旨在提高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意識。
我們的問卷調(diào)研結果統(tǒng)計顯示: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渠道——有20%來自課堂教育,長輩教導35%,電視節(jié)目、電影等30%,課外閱讀20%。由此可見,中國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一個是課堂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滲透,另一個是課外的文化娛樂活動,現(xiàn)身說教等即第二課堂活動,因此,英語教學應該有一個系統(tǒng)的、合理的教學方案,這一方案從大的方面來講包括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擇,從小的方面來說包括具體的每一個教學設計和步驟。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并要求“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要盡可能地利用語言載體,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西方社會文化等知識”[7]。這為新一代教材改革提供了指導性的綱要和導向,也有利于對大學英語學習者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充分利用好英語教材,加強教材的研究開發(fā),教材必須從以語法為綱,以語言為中心轉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為主,以內(nèi)容為中心的思路,將語言知識、語言能力、人文素質(zhì)教育和趣味性融為一體。我們在學習西方語言時很自然的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很少有將中國文化用英語介紹給西方國家的內(nèi)容,這樣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和諧平等交流。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內(nèi)涵之豐富,我們無法在語言教材中全盤引進,那樣做務必會沖淡語言課的主題。因此,我們在編寫和選擇教材時,要采取理性的科學態(tài)度,所選內(nèi)容要覆蓋天文、地理、文學、社會、科技、價值觀、文化風俗等方面,要適當增加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受試學生中有20%的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獲得來自課堂。課堂是學生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重要場所,教師如何調(diào)動學生文化學習的興趣?實施翔實的教學內(nèi)容是有效進行文化教學的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取舍、參照、傳播、批判性地吸收各國的文化精髓,培養(yǎng)學生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識。因此,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的、真實的英語語言文化情景,在這種情景中學生能接觸到熟悉的語言文化場景,并能夠用英語表達出語言中所載負的文化現(xiàn)象,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受試學生中還有30%的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獲得來自“電視節(jié)目、電影等”,20%認為來自“課外閱讀”。文化對個體的塑造是在“無意識”機制作用下實現(xiàn)的,因為文化“永遠不可能完全是有意識的——它所具有的東西永遠超出我們所意識到的;而且它不可能被設計,因為它永遠是我們所有的設計的無意識的背景”[8]。如何保證英語課程的設計和實踐有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呢?
首先,在現(xiàn)有課程設置中增加一些講授英語文化的選修課程,如“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學”、“英美概況”、“西方文化導論”等等,選修課的內(nèi)容應以交際文化為主,知識文化為輔。其次,在教學場合設計中,要通過師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讓學生在各項學習游戲活動中盡可能體味這種差異。另外還可引導學生自覺地通過書刊閱讀、實踐交流活動、網(wǎng)絡資源獲取文化信息。
教師要充分挖掘?qū)W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如幫助學生成立各種社團,組織學生用雙語自編自演小品、戲劇、觀看中西方經(jīng)典戲劇演出、欣賞優(yōu)秀影片等娛樂性活動,舉辦演講比賽,邀請專家學者就中西民俗禮儀、歷史文化、音樂美術等專題進行講座。在發(fā)揮娛樂性、趣味性的同時,注重活動的啟迪思考、交流深化作用,采用多種形式使學生經(jīng)受中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和潛移默化,形成良好的語言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從而成長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者。
在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中,考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和重點。為使用好考試這根指揮棒,推動以考促學,帶動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考慮在考試中加入中國文化的成分,在閱讀的文章或?qū)懽鞯膬?nèi)容都能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建議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加大文化相關內(nèi)容的份額,并在評分標準和相關英語教學評估中加入相應的評價條目,這樣做對強化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和增強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意識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本問卷的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了解我國目前大學生中國文化意識及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并對影響中國文化導入的因素進行了探析。從學生的反饋信息總體來說喜憂參半。喜的是我國的文化教學越來越受到從事語言教學工作者和學習者的重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憂的是,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其一,學生對中國一些基本文化知識的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這是語言教學中文化內(nèi)容的缺失。其二,學生本身對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高。任何一種文化的輸入或輸出首先取決于“人”。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和認知能力,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學好英語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強雙向文化教育,站穩(wěn)民族文化立場“引入西方文化”和“輸出中國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肩負起建設現(xiàn)代化中國的歷史使命。最后一點是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教師要精心選擇切合教材內(nèi)容的文化素材,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文化的熏陶,并逐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實現(xiàn)和諧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1]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3.[3]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
[5]陳琳,等.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5.
[6]郭小雯.論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攝入[A].呂樂.外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中教學和語言文化教學研究[C].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4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EliotTS.NotesTowardsthe Definitions of Culture[M].London:Faber&Faber,1948,94.
10.3969/j.issn.1009-2293.2011.06.022
G420
A
1009-2293(2011)06-0071-03
周秋琴,湖南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郵編: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