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萍
(洛陽理工學院 外語系,河南 洛陽 471000)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設計的性質(zhì)與模式
胡智萍
(洛陽理工學院 外語系,河南 洛陽 471000)
所謂教學設計,是在教學之前對教學歷程中的一切,預為籌劃,從而安排教學情境,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tǒng)性設計。本文針對目前大學英語課程的現(xiàn)狀,探討英語課程教學設計的性質(zhì)與模式。
教學設計;大學英語;性質(zhì)
所謂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在教學之前對教學歷程中的一切,預為籌劃,從而安排教學情境,以期達到教學目標的系統(tǒng)性設計。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有效地教學歷程中間達成教師為他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的完成需要系統(tǒng)完善的方法,在教學歷程的系統(tǒng)設計中,包括多個前后彼此連接的步驟,從開始的教學目標分析,到最后對目標是否達成的評量,每個步驟的設計均須符合實證研究的要求。教學實際的基本原理是以人類的發(fā)展心理與學習心理為基礎的。教學設計者應進一步研究研究人類在學習情境中,經(jīng)由何種歷程獲得該能力。因此,教學時所采用的課程材料,教師不僅需要徹底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教的學生喜歡并能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學以致用。
1.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設計模式進行教學設計時,第一步工作是確定所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所謂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goal),是指在教學之前預期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學生從教學活動中學到些什么,是知識與技能,還是態(tài)度與觀念。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根據(jù):1.大學英語課程的需要 2.學生的能力與個別差異 3.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
2.進行教學分析
教學設計第二步的教學分析(instructional analysis),是指在教學目標之下,對達成目標的過程當中學生學習所需技能的分析。以學生學習過去完成時為例,教師在教學之前必先了解學生是否具備應用過去時的能力。了解學習者需要哪些先備知識技能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3.檢查起點行為
所謂的起點行為(entry behavior),是指學習新經(jīng)驗之前必須具備的基礎性經(jīng)驗。面對新的教學情境時,學生們因起點行為的不同,而有個別的差異。英語教師者必先了解這方面?zhèn)€別差異的大概情形,然后才能決定如何教導他們學習。檢查起點行為的方法,可采用口頭問題的方式,也可采用紙筆測驗方式進行。
4.制定作業(yè)目標
根據(jù)前述之教學分析與起點行為分析,就可進一步制定作業(yè)目標。所謂作業(yè)目標(performance objective),是指教學設計者或教師,對學生預估其在教學后學的知識技能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在制定作業(yè)目標時,附帶制定出學習成敗的標準,即指明達到什么標準才算是及格。
5.擬定測試題目
根據(jù)前述之作業(yè)目標及教學內(nèi)容進行學后成就測試的命題工作。學習之后的測試題目,必須以作業(yè)目標為范圍,如此才能從測驗結果中真實反映出每個學生學習的情形。
6.提出教學策略
根據(jù)前面五個步驟看,教學設計者或教師,即可進一步提出實際教學的教學策略。加涅提出在教學歷程中的九件教學事項時順序排列的:(1)引起學生注意。(2)提示教學目標。(3)喚起舊有經(jīng)驗。(4)提供教材內(nèi)容。(5)指導學生學習。(6)展現(xiàn)學習行為。(7)適時給予反饋。(8)評定學習結果。(9)加強記憶與遷移學習。教學策略中包括教材的講解、教學媒體的使用、問題及解答方式、測試及回饋原則、師生間與同學間互動功能之運用等。例如,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根據(jù)學生的舊經(jīng)驗引導到新學習,是由教師先把要學的新知識的主題提出來,然后要求學生從長期記憶中所貯存的相關知識檢索出來與新知識核對。從舊經(jīng)驗引導新學習的辦法相當于正式比賽之前的熱身運動。如此做法使得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形成心理準備狀態(tài),以便正式學習時對新知識特別注意。或是學生采用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校的教學活動方式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們學到的知識更具意義。由此得出,如果教學目標只限于希望學生學到書本知識,教師主導取向的教學策略是較佳的選擇。如果教學目標時希望學生學到較廣的能力與氣質(zhì),學生自學取向的教學策略則是較佳的選擇。
7.選定教學內(nèi)容
教學策略之運用,自然是以教學內(nèi)容為范圍。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指學校規(guī)定的教材?,F(xiàn)成的教材是固定的知識,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如何靈活運用以及如何使用多媒體加強學習效果等,則須在方法上加以選定。
8.做形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學科教學未結束之前,為了了解學生學習與進步情形所做的評量工作。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時,預先考慮到形成評量的時機及進行方式,以便將來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困難,隨時予以補救.形成性量評的目的在性質(zhì)上相當于段考,對教師而言可以借此獲得教學歷程中的連續(xù)性回饋,隨時知道學生們學習的成敗情形,據(jù)以作為隨時修正自己教學策略的參考。同理。形成性評量對學生也產(chǎn)生回饋作用,有評量結果獲知自己學習后的表現(xiàn)是完滿或是欠缺,從而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后的學習方式。根據(jù)預定的教學目標,然后核對形成性評量的結果,教師才能針對全班或個別學生的學習成敗情形分別給予輔導。形成性評量所采用的方法,可使用有教師自編的文字形式測驗,有學生回答后分析結果;也可以由教師平常觀察記錄或是對學生訪談,以了解學生學習進步的情況。
9.做總結性評量
總結性量評是指在學科教學之后,為了解學生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期標準,是否符合教學前制定的教學目標及作業(yè)目標而做的評量。通常是以期末測試的方式進行??偨Y性量評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在教學目標指導下,檢查學生一學期以來的學業(yè)以及人格成長達到了什么程度,從而判斷教學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據(jù)總結性評量的結果,評定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偨Y性評量時所采用的方法,除使用成績測驗之外,也須要靠老師平時觀察記錄的結果。
[1] 馮忠良.結構—定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改革教學體質(zhì)的探索[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 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6.
G642
A
1008-7427(2011)10-0131-01
20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