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雯
(廣州航海高等??茖W校 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725)
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網絡化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
謝嘉雯
(廣州航海高等??茖W校 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725)
分析了信息網絡化是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針對當前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網絡化發(fā)展中面臨資源不足、服務跟不上、技術有待改善、法律意識不強等困境,提出了開發(fā)信息資源網上數據庫、完善網上信息資源檢索導航系統、提高讀者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檢索技能、建設高水平的信息服務人才隊伍、培育圖書管理人員的知識產權素質等對策出路。
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網絡化;困境;出路
21世紀人類全面進入了信息化社會,相對于工業(yè)化社會,信息網絡成為現代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要素之一。在社會信息網絡化的大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在滿足教學和科研需求的同時,必須加強對信息網絡化的研究和建設,改變傳統的信息服務理念,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新的信息服務模式,這是高校圖書館積極主動適應社會變化,實現科學發(fā)展的重要課題。
信息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使互聯網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網絡服務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最早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已成為當代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一大顯著特色。圖書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依托計算機通信網絡,廣泛利用光盤數據庫、聯機檢索等現代化信息處理手段,向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電子化和網絡化信息資源。網絡化為圖書館信息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都帶來了巨大變化,改變傳統信息服務模式已勢在必行??梢哉f,信息服務網絡化反映了當代圖書館信息服務新的發(fā)展方向。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其館藏知識學科門類齊全,擁有比較完整的書目數據庫,電子資源類型豐富多樣,既有電子圖書,也有電子期刊和報紙,一些有條件的圖書館還提供會議錄、科技報告、專利數據庫以及音像資料等多種類型的資源。大量網絡信息資源大大拓展了高校圖書館的館藏,為師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和便捷的共享信息的來源,共享信息的渠道暢通與否就取決于網絡化建設的狀況。信息化時代要求高校圖書館搞好網絡化建設,才能有效實現其強大的信息服務功能。
2.1.1 館藏數字化資源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圖書館都使用了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建立了電子書目信息數據庫,實現了書目信息在網絡上的查詢檢索,但全文數據庫卻很少,與圖書、期刊等紙質文獻資源相比,開發(fā)程度遠遠滯后,因此網上服務不能充分開展,同時也難以滿足讀者全程服務。
2.1.2 網上導航檢索資源不足
在信息資源整合過程中,本來信息服務部門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網上資源的導航檢索選擇,但卻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挑選了幾個進行鏈接,因此遠遠難以滿足讀者的需求。
2.2.1 經費不足
高校圖書館建設的經費多源于學校的行政撥款,學校的辦學實力或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同,可供支配的經費差別很大,但總體而言,都面臨圖書館專用經費不足的問題。而圖書館為了能夠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與資料,每年都要對數據庫進行更新、建設、維護和升級,要定期對圖書管理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要進行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因此有限的經費使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捉襟見肘,在購置電子資源數據庫方面只能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作選擇,對于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科技類數據庫往往因為經費問題而放棄采購。
2.2.2 館員素質不高
傳統的圖書館管理人員主要做基礎性的工作,如圖書的分類管理、圖書的借還管理以及文獻資料的保護等,而現代化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不但要求具備上述的能力,更要求對網絡信息檢索、網絡信息管理、網絡遠程服務等技術的熟練掌握。然而目前高校圖書館館員的知識結構、工作技能都不能適應網絡信息化服務的要求,對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光盤技術、網絡資源管理與利用技術的掌握不到位。網絡信息服務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成為制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提高的障礙之一。
全文數據傳遞服務還存在很多技術上的缺陷。文件格式與輸出打印格式不一致;字體傳遞不規(guī)范;文獻掃描字跡模糊不清;文獻印刷內容和掃描內容不統一;文獻下載后字體出現變形反轉甚至亂碼,等等。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使用效果。
根據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高校圖書館自主開發(fā)數字化信息資源只能在合理使用的范圍內進行,超出合理使用范疇就必須向著作權人支付版權費,建好的資源如果通過網絡的無限空間進行傳播又涉及到知識的合理傳播問題。如何界定合理使用和傳播,如何保障著作權人、圖書館和用戶的合法權益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網絡信息資源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存在形式,數量增長迅速、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分布廣泛、形式多樣,具有開放性、無序性和信息價值的差異性,這就需要高校圖書館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結合本館的人員、設備、經費等情況,對信息資源進行分析研究、整理分類,使其電子化、網絡化、系統化、長效化,以求重組信息資源,優(yōu)化文獻結構,方便讀者檢索,建設最切合本館讀者用戶的文獻數據庫。
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應結合自身的館藏格局,再根據學校學科和專業(yè)的結構體系以及文獻信息需求,選擇適合的主題,運用信息重組技術,深度標引和序化本館的數字化館藏信息資源,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方位、新穎獨特的多類型館藏數據庫,如具有本校特色的重點學科數據庫、博士(碩士)論文數據庫、西文書目庫等,使數據庫內資料準確、內容豐富、技術和信息含量高;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應開展專題數據庫服務,在服務器上設置相應的自動跟蹤網址,實現既能定時更新讀者所需的有價值的信息,又把搜索到的信息過濾后保存到相應的專題數據庫,這樣不僅可以加強本館的網上數據庫資源,也便于讀者用戶隨時查閱。
高校圖書館應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從教學輔助部門向研究型部門轉型,在開展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和提高學校人文素質方面發(fā)揮更突出的作用,從而贏得學校對圖書館更大的建設支持和投入,與此同時,圖書館還可以通過資源共享或者提供有償的特色信息服務數據庫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
網絡資源信息浩如煙海、內容龐雜、受控性差、隨意性大,特別是信息整序不夠等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讀者用戶迫切需要圖書館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交互網絡信息化服務等個性化定制服務。通過個性化定制系統,實現讀者用戶對網上文獻信息進行檢索,快速準確地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克服網上信息資源搜索、整序精度差的問題。高校圖書館應根據自身的館藏情況,建立導航數據齊全,并有明確導航航標的網絡信息資源導航系統;同時也要從滿足讀者信息需求出發(fā),確定網上信息搜索的重點與范圍,形成有效的信息開發(fā)利用方案,建立與館藏特點相適應的特色信息導航服務系統。
由于絕大多數讀者從未接受過系統的計算機檢索課程學習,導致獨立從網絡上獲取所需信息的意識和能力薄弱,因此,加強師生讀者計算機信息檢索教育迫在眉睫。計算機信息檢索教育內容應包括計算機信息檢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檢索步驟、數據庫內容等,特別要強調信息網絡功能及使用方法。計算機檢索教育方式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生用戶在圖書館接受的“文獻檢索課”教學中,可大量增加計算機信息檢索內容,不通過此課程考試便不能順利畢業(yè);教師用戶則宜以短期培訓、講座、單科進修等方式進行。此外,計算機信息檢索技能培訓一定要經過上機實踐,因此需要配備相應的硬件和軟件設備,建立計算機信息檢索訓練室,使接受培訓的師生有上機實習鍛煉的機會。
信息服務內容的多樣化對圖書館管理人員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網絡化下,圖書館已經有了新的信息服務模式,依靠只具備圖書館專業(yè)知識的管理人員是無法適應工作要求的,因此必須調整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加強對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系統培訓和進修,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出具有精通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為師生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信息服務。
一方面圖書館管理人員要積極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主動自學和進修來掌握網絡、計算機、圖書情報學等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儲備,提高以讀者為對象的學科專業(yè)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圖書館應重視定期培訓制度的建立,通過組織圖書館管理人員外出學習培訓、交流考察以及邀請專家進校作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的業(yè)務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適應信息網絡時代信息服務的需求。
網絡為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帶了便利,但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新的版權問題。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加大對知識產權的教育培訓,使圖書館管理人員熟練掌握著作權知識,培育較強的知識產權意識,懂得較好地采取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解決辦法來應對網絡環(huán)境下新出現的知識產權問題,促進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工作在法制軌道中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
綜上所述,信息網絡化給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高校圖書館要積極應對信息網絡化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不斷完善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模式,提高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于讀者。
[1]杜道群.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問題與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5):61-63.
[2]陳永林.網絡化數字化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特點及發(fā)展[J].圖書館論壇,2005,(10):35-37.
[3]徐海燕.關于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的新思考[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2):13-14.
G25
A
1674-5787(2011)05-0146-02
2011-11-16
謝嘉雯(1982—),女,廣東茂名人,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
責任編輯 李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