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勛
(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從“工作過程知識”的內涵與習得途徑理解“工作過程”
陳志勛
(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從工作過程知識的內涵和獲得途徑來理解工作過程有四個維度。一是從多位現(xiàn)場專家對典型工作任務的描述中提取出來的,強調客觀要素的物化的工作程序,提供知識與技能訓練的選擇依據(jù);二是強調工作人員主觀影響的人性化的“工作行動程序”,學生從中取得工作經驗;三是從具體的、個性化的工作行動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工作策略過程”,即BIBB的六階段模型,學生可以將經驗上升為工作策略;四是“從門外漢到專家”的職業(yè)能力成長過程,契合了從知識+技能,到經驗,再到策略最終建立學科化的知識體系的過程。
工作過程;工作過程知識;經驗;策略
從工作過程的定義中可以歸納構成工作過程的要素,包括工作人員、工作場地、設備工具、材料、規(guī)章制度、技術文本、工作結果等。本文試圖從工作過程知識的角度分析工作過程的構成要素,從而加深對“工作過程”的理解。
“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yè)教育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要在工作中學習,二是要學習工作過程知識。姜大源將工作過程知識概括為經驗與策略,即如何根據(jù)課程開發(fā)的科學性、情境性和人本性三大原則,對涉及事實、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和涉及經驗、策略的“過程性知識”進行取舍。
“事實與概念”解答的是“是什么”的問題,“理解與原理”回答的是“為什么”的問題。而“經驗”指的是“怎么做”的問題,“策略”是強調“怎樣做更好”的問題。
基于情境性原則的課程開發(fā)是置于由實踐情境構成的以過程邏輯為中心的行動體系的框架之中,強調獲取自我建構的主觀知識——過程性知識,它一般指經驗并可進一步發(fā)展為策略,即以盡可能小的代價獲取盡可能大的效益,主要解決“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問題。這是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的一條主要途徑。
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職業(yè)教育研究所的M.Fischer對工作過程知識也總結了兩條:一是關于企業(yè)所用材料、設備和儀器特性等方面的知識;二是關于企業(yè)工作互動性實踐的知識。仔細去分析他的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他說的“知識”也是經驗和策略。
《辭?!飞现赋觯航涷炇菑亩啻螌嵺`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這里的 “知識”是指陳述性知識,而經驗是過程性知識,兩者有質的不同。如果把解釋里的“知識”二字拿掉,把解釋改為:經驗是從多次實踐中獲得的技能。這樣的改動合理嗎?一個修發(fā)動機的老師傅聽聲音就知道毛病在哪里,這就是經驗。這種經驗當然是一種技能,但沒有“知識”的成分嗎?顯然,兩個問題的結論都是否定的。他要知道這個聲音是否正確,就必須知道對正確聲音的描述,這個描述就是知識。分析其他經驗,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即經驗是在知識基礎上通過實踐取得的技能。其實陳述性知識也是經驗,是前人和別人的經驗,但別人的經驗只有轉化為自己的經驗才有用,才變成過程性知識。除了一些簡單的、具有某種通性的經驗可以傳授外,經驗幾乎只有通過反復實踐、反復練習這種途徑才能習得。簡單的經驗可以傳授,參考別人的經驗能加快自己獲得經驗的進程。這說明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并不拒絕學科知識和學科化課程。經驗來源于具體的工作,也指向具體的工作,這是經驗的客觀性。而復雜經驗(可以理解為完整的工作經驗)“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并且不同人對相同對象的經驗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復雜經驗具有主觀性。因此,從經驗本身的特點以及獲得經驗的途徑的特點來看,能使人獲得經驗的工作過程應該是受工作人員(學習者)主觀影響的“個性化”工作流程,本文開頭列出的那些要素一個都不能少。趙志群對經驗的定義似乎更加契合經驗對工作過程的要求:工作過程是工作人員在工作情境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件完整的工作行動程序。
策略是“可以實現(xiàn)目標的方案集合”,是計策與謀略。策略和“做”相聯(lián)系,不僅是“知道”怎么做,而是要做得更好。要做就離不開技能,要做好就離不開經驗,熟才能生巧,其邏輯關系是“知識+技能”→經驗→策略。以學習開車為例,先要學習交通法規(guī)、汽車基本知識和駕駛基本知識,這屬于陳述性知識范疇,在教室里聽老師講幾堂多媒體課就可以學到。然后練習倒樁,這屬于基本技能,并開始形成自己的經驗。之后在駕訓場學習,練習過單邊橋、過餅等,教練很少講,主要靠自己練,經驗越來越重要。而且經驗的個性特征已經比較突出,如過餅,每個人選擇的參考點、打方向盤的時機和速度等都不一樣。最后在路上學習駕駛技術,每次會車就可能面臨著策略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建立在操作者對交通規(guī)則的理解、駕駛的經驗和對現(xiàn)場狀況的分析判斷基礎上,也就是選擇駕駛策略對駕駛員主觀判斷能力的要求比經驗層面對主觀判斷能力的要求更高。從這一例子也可以看出,策略較之經驗更宏觀、更抽象、更主觀,不像經驗建立在具體的操作細節(jié)之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經驗理解為針對具體細節(jié)的微觀策略,而策略是針對工作整體的宏觀抽象經驗。選擇策略所需要的能力離不開知識、技能、經驗,這要求教育者必須先把學生的基礎打牢,才能培養(yǎng)學生有策略能力。必須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好理論知識,再反復實踐,才可能習得策略。培養(yǎng)學生“策略”能力,不能再是簡單的、具體的操作技能的重復訓練,也就是不能簡單采取習得經驗的方式。從趙志群對聯(lián)邦德國職教所(BIBB)六階段模型的論述中可以知道,從“策略”培養(yǎng)的層面來講,BIBB六階段模型,即:明確任務、制定計劃、作出決策、實施、控制、評價和反饋這一結構完整的模型,為職業(yè)教育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趙志群把BIBB六階段模型理解為“工作行動過程”,但是筆者認為應該站在學生學習的立場上對“工作過程”進行理解,BIBB六階段可稱作 “工作策略過程”更合適。
德萊弗斯認為,人的職業(yè)能力發(fā)展包括從門外漢到專家的五個階段,而勞耐爾對這五個階段的知識形態(tài)進行了分析。這五個階段的知識發(fā)展過程是由知識技能到經驗再到策略,并最終在經驗和策略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學科系統(tǒng)化知識的過程。具體說來,初學者還停留在學習別人的經驗——陳述性知識的階段,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識點,無法建立起知識之間的關系;高級初學者開始形成自己的經驗,但可能是比較籠統(tǒng)的、全局性的膚淺的經驗;有能力者已經具有深入細節(jié)的、精確的經驗,這些經驗之間開始形成關聯(lián);熟練者的經驗開始上升為策略,“能面對無固定答案的比較復雜的問題情境”,與專業(yè)有關的學科知識也開始系統(tǒng)化;專家在經驗和策略基礎上建立了學科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能“科學地解釋并解決實際問題”。趙志群認為,正是職業(yè)能力發(fā)展過程中五個階段和對應知識形態(tài)的理論發(fā)現(xiàn),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職業(yè)教育課程開發(fā)的兩大難題:一是按照能力發(fā)展階段來確認相應的典型工作任務;二是結合人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將職業(yè)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專業(yè)學習內容進行系統(tǒng)化處理。也就是說,“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也可以理解為“從門外漢到專家”的職業(yè)能力發(fā)展過程的系統(tǒng)化。
依據(jù)“工作過程知識”的內涵及習得途徑,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筆者對“工作過程”有四種理解:一是從多位現(xiàn)場專家對典型工作任務的描述中提取出來的,強調客觀要素的物化的工作程序(生產流程),這個層面提供知識與技能訓練的選擇依據(jù);二是強調工作人員主觀影響的人性化的“工作行動程序”,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性工作過程,學生從中主要取得工作經驗;三是從具體的、個性化的工作行動過程中抽象出來的 “工作策略過程”,即BIBB的六階段模型,學生可以將經驗上升為工作策略;四是“從門外漢到專家”的職業(yè)能力成長過程,恰好契合“知識+技能”→經驗→策略并最終建立學科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的過程。
[1]姜大源,吳全全.德國職業(yè)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7,(02).
[2]趙志群.對工作過程的認識[J].職教論壇,2008,(14).
[3]姜大源.關于職業(yè)教育的課程觀[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31).
[4](德)費舍爾(M.Fischer),楊琳,趙志群.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工作過程知識[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4).
[5]趙志群.職業(yè)教育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86-91.
CHEN Zhixun
(Hunan Machanical&Electrical Polytechnic,Changsha Hunan 410151,China)
There are four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k procedur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acquired “work procedure knowledge”.The first way is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many present experts who focused on the work procedure and basis of skill training.The second way is to put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work experiences which are affected by the workers.The third way is six gradation models which students can get the strategies from the experiences.The fourth way is the procedure of mastering skills that vary from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experiences,even to the strategies.
work procedure;work procedure knowledge;experiences;strategies
G718
A
1674-5787(2011)05-0001-02
2011-08-28
本文是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高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編號XJK08CZC022)研究成果。
陳志勛(1966—),男,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創(chuàng)建辦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職教育及管理、工業(yè)分析。
責任編輯 仇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