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江
(四川民族學院辦公室,四川康定,626001)
論地方高校黨校開展國防教育的意義及工作策略
余明江
(四川民族學院辦公室,四川康定,626001)
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地方高校畢業(yè)生廣泛分布在我國的各行各業(yè),其國防素養(yǎng)將直接影響到國防建設和國家的穩(wěn)定。當前,地方高校廣泛開展的“普及型”國防教育工作主要存在對國防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教學缺乏針對性、全民國防教育工作還未有效開展等不足。根據(jù)國防教育“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筆者認為地方高校黨校采取提高對黨校開展國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擬定科學的國防教育規(guī)劃、加強國防教育課程建設、構建相對穩(wěn)定的國防教育師資隊伍、重視對女性師生的國防教育、建立校外國防教育實訓基地等方法,有針對性地面向不同層次的高校黨員開展“提高型”國防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方高校;黨校;國防教育
近30年來,我國雖然沒有發(fā)生外敵入侵或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但是“天下雖平,不敢忘戰(zhàn)”,戰(zhàn)爭仍然離我們不遠,國家安全仍不時受到威脅,反滲透、反分裂、反顛覆斗爭的任務十分艱巨。“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無數(shù)歷史事實已經證明軍事勝利的取得不僅僅是依靠戰(zhàn)場上帶血的撕殺,交戰(zhàn)雙方在遠離戰(zhàn)場的政治角逐中的勝負往往是制勝的關鍵?,F(xiàn)在以及將來,我國都亟需一大批政治立場堅定、政治經驗豐富、國防素養(yǎng)高的黨政管理人才。
教育的普及已經使我國各級黨政管理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截止2008年,我國有普通高等院校2263所,其中地方高校2152所,地方高校中本??圃谛I?1850.5萬,占全國本??圃谛I鷶?shù)的93.2%。[1]地方高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等因素使它們的畢業(yè)生主要進入我國各行各業(yè)的基層單位(不少單位位于老、少、邊、窮地區(qū)),這些畢業(yè)生中的很多人將走上我國各級黨政軍機關的領導管理崗位,他們的綜合素質將影響我國未來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和軍事管理的質量,最終將決定國家安全與穩(wěn)定的狀況。因此,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堅持“普及與提高并重”的原則,加強和改進地方高校國防教育模式,充分發(fā)揮地方高校黨校的工作積極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防教育工作對提高我國黨政管理干部國防素養(yǎng)、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有重要意義。
黨和政府一貫重視高校的國防教育工作,在1955年頒布的第一部《兵役法》中就明確規(guī)定:“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在校內接受軍事訓練。”1984年頒布的《兵役法》則進一步要求:“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從1985年在52所高校中進行學生軍訓試點工作以來,[2]我國各高等院校先后開展了軍訓工作,并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和《全民國防教育大綱》等的規(guī)定不斷加強和完善,初步構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高等院校國防教育工作機制,對提高“70后”、“80后”、“90后”的國防素養(yǎng)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對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高校開展的“普及型”的國防教育,還存在以下需要改進的地方。
地方高校一般都將培養(yǎng)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合格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將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專業(yè)課教學上,“認為軍事人才應由軍事院校培養(yǎng),地方普通高校搞一點軍訓,簡單地開設一些軍事理論課就已經足矣,沒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沒有必要把它作為一門學科來建設”,[3]對國防教育不夠重視。因此,不少地方高校沒有按規(guī)定設立軍事教研室,缺乏與本校專業(yè)建設相適應的國防教育內容,缺乏專門從事國防教育教學任務的專職教師,對已經開展的國防教育工作也缺乏有效的檢查督促。同時,由于國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國防思想和軍事知識,所以很多高校簡單地將其等同于本??菩律能娪?,集中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個月開展以隊列訓練、請承訓教官做專題講座等為主要內容的軍訓,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國防教育缺少規(guī)劃和安排。
目前,地方高校開展的國防教育主要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主要是本??茖W生)的思想認識和軍事技能,具有十分鮮明的普及性質,對提高學生的國防意識、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普及型”教育對那些適合擔任黨政領導職務的學生、有意向從軍的學生缺乏有針對性的教育,致使這些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國防素養(yǎng);同時,地方高校多數(shù)位于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從維護邊疆穩(wěn)定、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角度來看,這些學校國防教育的任務和內容理應不同于位于大中城市的重點院校,但現(xiàn)階段著眼于普及的高校國防教育在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沒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種差異,導致地方高校國防教育工作教學內容“趨同現(xiàn)象”明顯、特色不鮮明,不能很好地滿足學校所在地區(qū)國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高校在對接受國防教育的目標人群的選定上存在較大的盲點?!度駠澜逃缶V》規(guī)定國防教育要“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全體公民”的原則,但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將目標人群鎖定在本??菩律砩?,將教職工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排除在國防教育之外,從而導致部分高校管理人員國防素養(yǎng)偏低,不少教師和研究生缺乏足夠的國防知識技能和理論修養(yǎng),學校缺乏比較濃厚的國防教育文化氛圍,既影響了地方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質量,也與近年來我國正逐步將兵員的征集對象從農村青年和城鎮(zhèn)待業(yè)青年調整為高校畢業(yè)生、“高素質兵員不斷涌入軍營,大學生將成為士兵方陣的主力”的發(fā)展趨勢不相適應。[4]
地方高校黨校開展國防教育是“黨指揮槍”這一國防建設領導原則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具體落實。作為“校中之?!?,地方高校黨校同地方黨校相比有明顯的資源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和科研優(yōu)勢。同時高校黨校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較高、求知欲較強、政治素質比較過硬的高校師生中的黨員,因此通過黨校來開展國防教育,教學質量能得到有效保證,對促進地方高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辦學水平、促進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年齡段屬于“80后”、“90后”的高校師生因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多為獨生子女、經歷簡單,他們所經受的政治考驗相對較少,使有些人難免會有個人主義傾向嚴重、政治參與意識淡薄、政治觀點幼稚等不足,對參與學校管理活動缺乏應有的熱情。他們中很多人雖然對國防很感興趣,但是國防知識欠缺、尚武精神不夠、維護國家安全的自覺性還需要提高。地方高校黨校按照《全民國防教育大綱》提出的“應當針對公民不同情況,分類施教,保證國防教育效果”的要求針對黨員領導干部、黨員教師、黨員學生的不同特點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國防教育,將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參與學校管理和國防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地方高校黨校有針對性地面向師生中的黨員開展國防教育,增加了學校開展國防教育的時間、豐富了國防教育的內容、擴大了國防教育師資隊伍的規(guī)模,有利于地方高校國防教育師資隊伍的穩(wěn)定,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保證。而且,當全國2152所地方高校的黨校都在開展國防教育的時候,對地方高校的國防教育質量進行考核就有了參照物,更能促進地方高校自覺提高國防教育的質量。
教學與科研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經常的教育教學研討,有利于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地方高校國防教育科研質量的提高。
2010年發(fā)生的多起校園慘案再一次警示我們,現(xiàn)在校園安全與穩(wěn)定是學校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特別是在一些敏感地區(qū)、敏感時段,保持高校安全穩(wěn)定的意義更加重大。不少地方高校位于非中心城市,學校的安全穩(wěn)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自身開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地方黨委、政府和公安機關的指導下建設一支能靈活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志愿者隊伍是維護學校穩(wěn)定的前提。一般而言,地方高校師生中的黨員是學校維穩(wěn)志愿者的中堅力量,黨校通過對他們進行有計劃、系統(tǒng)的國防教育之后,可以使他們在了解掌握國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5]使師生的心理得到鍛煉,形成準確應對突發(fā)事件所必需的心理素質,當學校的安全穩(wěn)定受到威脅時,他們能挺身而出。
近年來我國對領導干部選拔方式的變化,透露出國家對高素質領導人才的迫切需求。作為教育組織,地方高校黨校應敏銳地把握這種變化,并加強對黨員學生干部和黨員教師領導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使各級黨和政府部門能在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中選拔領導干部。
同時,2009年中組部將高校學科優(yōu)勢與培訓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充分利用高校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確定13所大學為首批全國干部培訓高?;?,[6]這一舉措表明,在加快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政黨的建設中,高校正越來越顯現(xiàn)出教育的優(yōu)勢。地方高校所在的很多地區(qū)的地區(qū)級和縣級黨校在軟硬件兩方面都比較欠缺,地方高校黨校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協(xié)助地方黨政部門開展教育培訓工作,恰好可以彌補這些黨校的不足,提高領導干部繼續(xù)教育的質量。
在自愿接受地方高校黨校提供有計劃的國防教育后,受訓學員不僅在國防理論、國防技能、國防心理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高中畢業(yè)生或只參加過新生軍訓的高校畢業(yè)生,同時他們的黨性也得到了鍛煉,使其從軍入伍、獻身國防的信念會更加堅定,更有可能加入現(xiàn)役或預備役,成為高素質兵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規(guī)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以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都應當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組織本地區(qū)、本部門、本單位開展國防教育?!币虼耍_展國防教育工作是地方高校黨校的基本工作職能之一,要結合學校實際組織開展好國防教育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現(xiàn)階段“普及型”國防教育工作模式下,地方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工作主要由學生工作部、武裝部或保衛(wèi)處在開展,黨校沒有參與開展工作。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方面與地方高校黨校人手少、工作主動性較差、創(chuàng)新不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學校管理者對國防教育工作重視不夠、指導、督促不力有關。
要開展好國防教育工作,高校管理者首先需要轉變對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的認識,重視和加強面向全體師生的“普及型”國防教育工作。同時,高校黨委還要重視對黨員的國防教育工作,引導和組織高校黨校積極開展面向領導干部、師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提高型”的國防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有計劃應征入伍,且符合征兵條件的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工作,一方面使他們更加堅定從軍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使他們能掌握更多的軍事理論和技能以期更好地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
高校黨校國防教育工作具有“業(yè)余”、“自愿(中層干部在崗培訓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具有部分強制性)”、“時間短”、“內容多”、“覆蓋面廣”的特點,要使這項工作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在嚴格執(zhí)行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遵循教育規(guī)律,結合學校實際擬訂國防教育五年培訓規(guī)劃和年度工作要點,每次培訓都要制定教學計劃,對每一個版塊的知識和技能訓練都應制定教學大綱。
課程是“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安排”,[7]要保證國防教育的質量,必須要有科學規(guī)范的課程作保障?!度駠澜逃缶V》在規(guī)定了國防教育包括“國防理論、國防知識、國防歷史、國防法規(guī)、國防形勢與任務、國防技能”六方面基本教育內容的同時,也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可以根據(jù)形勢任務的發(fā)展變化,結合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和當?shù)貧v史、人文、地域特點,區(qū)分不同教育對象,靈活設置教育內容,努力增強國防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地方高校黨校應根據(jù)這些規(guī)定,針對不同受訓對象群體的實際和需求,科學組織教學內容,合理安排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的時間分配,并采用“精品課程”建設的方式不斷加強國防教育課程和教材建設,改變目前國防教育教材單一、內容成就的局面。
受學校重視不夠、教師待遇偏低等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專職的國防教育教師,同時受機構設置等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黨校不可能擁有太多的專職教師,因此,相對固定地聘請那些愿意從事并有能力從事國防教育教學任務的教師作為黨校的兼職教師是解決黨校教師缺乏的有效途徑。聘請時應以年度為期,同時注意老、中、青結合,并要盡可能保證有女性教師被聘請,要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師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教學和學術團隊。這樣才能使黨校始終擁有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國防教育師資隊伍。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幾場大規(guī)模局部戰(zhàn)爭,再一次告訴我們,戰(zhàn)爭不會讓女人走開。高校黨校要積極針對女性師生的特點開展國防教育,一方面增強她們參與國防建設的積極性,使她們不僅能“愛紅裝”同時也“愛武裝”;另一方面要提高她們開展國防教育的能力,使她們能有意識地對孩子開展國防教育,增加國防教育的影響力。
在開展好校內教學的同時,地方高校黨校要積極同地方駐軍和武警部隊協(xié)商建立校外國防教育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學校中層干部和有志向從軍的學生走入軍營接受訓練,以進一步豐富他們對軍事知識的理解和對軍事技能的掌握,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提高他們履行國防義務的自覺性。
[1] 陳希.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推進中西部地方高校改革與發(fā)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8.
[2] 郭君.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高校學生軍訓的歷史回顧[J].國防,2005(4):69.
[3] 馬雨林.湖南省地方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4] 肖季文,朱鵬.新中國60年兵役制度的調整改革與發(fā)展趨勢[J].軍事歷史,2009(4).
[5] 蘇軾.教戰(zhàn)守策[M]//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1.
[6] 譚浩.中組部確定13所大學為全國干訓基地[N].中國教育報,2009-10-30(1).
[7]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54.
G641
A
余明江(1972-),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