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琴
(華僑大學機電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關于大陸高校港澳臺學生思想教育的若干思考
陳雪琴
(華僑大學機電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隨著教育部內地高校聯(lián)招考試的啟動,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學生選擇到大陸高校求學,如何有針對性地做好這些學生的思想教育是相關高??赡苊鎸Φ膯栴}。通過分析港澳臺學生求學的途徑和動機,嘗試從理論教學、社會實踐、同輩交流等維度構建思想教育渠道,探索提高港澳臺學生思想教育實效的途徑。
港澳臺學生;思想教育;思考
港澳順利回歸已逾十年,兩岸經(jīng)濟文化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隨著教育部內地高校聯(lián)招考試的啟動和學歷互認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港澳臺青年回到大陸求學深造。目前,參加港澳臺聯(lián)合招生考試的內地高校已超過380所,“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也在北京正式成立。為進一步做好港澳臺學生的招收和培養(yǎng)工作,教育部、國務院臺辦、國務院港澳辦、公安部印發(fā)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地區(qū)及臺灣省學生的暫行規(guī)定》,中央還設立港澳臺及華僑學生獎學金以鼓勵港澳臺青年到內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讀。
為了加強港澳臺學生的教育管理,部分高校陸續(xù)出臺本校相關措施或辦法。如清華大學推出了《關于加強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意見》,武漢大學頒布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港澳臺僑學生管理的通知》,上海理工大學修訂了《華僑、港澳臺學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等等。但是,對于要不要堅持對港澳臺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如何開展思想教育卻一直是涉外高校沒有正面解答的問題。
思想教育不是中國特色,綜合世界范圍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思想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最大的共性就是在思想教育的諸多方面中,最突出、抓得最緊的是政治教育而不是道德教育,通過價值觀的一致來實現(xiàn)政治上的一致;在思想教育的內容上,把解決為國家民族“服務”的問題擺在首位,其次才是幫助個體適應社會的“生存”問題。招收和培養(yǎng)港澳臺學生的暫行規(guī)定明確指出:對港澳臺學生,思想品行上要積極引導。港澳臺學生的思想教育目標既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大陸內地學生,更不能與華僑學生或來華留學生混淆一體。堅持高等教育質量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把港澳臺學生培養(yǎng)成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
目前港澳臺學生前來大陸求學的途徑,除了國務院僑辦所屬華僑大學和暨南大學單獨招生和港澳大學生申請插班學習外,多數(shù)是在教育部聯(lián)合招收港澳臺學生辦公室的組織下,通過聯(lián)考錄取。港澳臺學生在內地高校的分布也就從原來相對集中的廣州、泉州、廈門三個城市向更廣的地域發(fā)展,以北京、上海、江蘇省、福建省及廣東省一帶為主。港澳臺學生選擇就讀的專業(yè)可以按其就業(yè)動機分為三大類;一是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專業(yè),如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等,學習此類專業(yè)的學生以研究生為主,目的多為研究和教學;二是有關法律、金融、財會、貿易等專業(yè),是為選擇兩岸商貿做就業(yè)準備;三是選擇中醫(yī)、土建、機械等實踐專業(yè)的學生考量的是回港澳臺就業(yè)。在入學渠道、專業(yè)層次和分布地域都呈現(xiàn)出多樣化趨勢的今天,唯有堅持對港澳臺學生思想教育的共性基準點才能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不偏離。
各高校逐步重視和支持對港澳臺學生開展思想教育,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組織港澳臺僑學生代表集體觀看了溫家寶總理視察學校的錄像資料,讓港澳臺學生感受到總理的親民務實、睿智機敏和平易近人,并引導他們就感受及感想進行討論;武漢大學為華僑學生和港澳臺學生設立了華僑及港澳臺學生教育學院,等等。大陸高校針對港澳臺學生實際,開展主題鮮明的思想教育,能加深他們對祖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認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認同感,有利于港澳和兩岸的長期穩(wěn)定、繁榮和發(fā)展,對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振興中華民族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為全國第一所向臺灣招生和首批向港澳單獨招生的高校,多年來,華僑大學因材施教,致力于港澳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構建了理論教學、社會實踐、同輩交流等多維度的思想教育范式。
以愛國主義為主線開展思想理論教學,被福建省教育工委列為“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加以重點建設。實行“兩課合一”理論課程體系,規(guī)范思想教育系列課程,通過教學,港澳臺學生能及時了解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形勢,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從而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并支持、擁護祖國統(tǒng)一。
以考察中華大好河山為載體開展實踐教育。學校每年定期組織團隊,以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為核心,以“中國文化之旅”為主題考察大好河山,先后組織了“愛我中華”、“絲綢之路”等社會實踐團,還結合實際,建立了港澳臺學生茶文化實踐基地和陶瓷文化實踐基地等,組織港澳臺畢業(yè)生“海峽西岸行”,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強化他們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熱忱,認識和理解只有實現(xiàn)祖國的統(tǒng)一,才能讓中華民族共享榮耀。社會實踐開闊了港澳臺學生的眼界,讓他們對祖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有了感性認識,產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理解,由此獲得對反動傳媒負面報道的一定免疫力,社會實踐也成為對港澳臺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佳載體。
以增進港澳臺和內地學生同輩交流與心理融合為途徑開展日常教育。利用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有目的、有計劃地增進兩類學生的交流,支持港澳臺學生組建醒獅隊、金龍隊、原創(chuàng)樂隊等文藝團體,組織他們參加校慶演出,香港、澳門回歸慶祝晚會等校內外大型活動,每年國慶游園,港澳臺學生以制作和烹調美食為平臺,在活動中增強兩類學生的聯(lián)絡。
港澳臺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從小生活在與大陸不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加上年齡、文化程度、學習動機等差異,當他們進入大陸高校時受到的文化沖擊不盡相同。宿舍環(huán)境、食堂條件和教室設備等硬件條件雖然不是影響教育管理的決定性因素,但都可能成為引發(fā)矛盾的導火索,華僑大學的實踐證明,對港澳臺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更要強調“以人為本、以情感人”。
凸顯民主自律,寓思想教育于嚴格管理之中。港澳臺學生個性獨立,民主意識和法律觀念較強,生活管理強調自律。堅持在紀律上一視同仁,要以尊重他們的知情權為前提,在新生入學教育周中,加大紀律教育的力度,幫助他們了解國情校情,要求他們做到“入鄉(xiāng)隨俗、入境問禁”;在生活管理上適當照顧,提供較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實行公寓化管理,或者與內地學生組合2+2住宿模式;同時創(chuàng)造條件,因勢利導,引導港澳臺學生的民主意識和積極性,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暢通民主渠道,在各學生公寓樓下設立意見箱,在學校重大決策出臺前及時征求港澳臺學生代表的意見,并通過他們做其他學生的思想工作,從而消除學生心中可能的疑慮,掌握思想工作的主動權,穩(wěn)定了校園,保證了教學生活秩序的順利進行。自1978年復辦以來,華僑大學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的十七任校學生會主席中有六任是由港澳學生擔任的。學校還在香港、澳門等地設立了辦事處,為港澳臺同胞來內地學習搭建了溝通的橋梁。
凸顯差異互助,在教學管理中堅持因材施教。有調查表明,隨著2006年10月,勞動部頒布的“臺港澳居民內地就業(yè)管理規(guī)定”開始全面實施,港澳臺學生對學習成績和社會適應的自我要求有所提高,就業(yè)壓力有轉化為學習緊迫感和動力的趨勢。在學制管理、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等方面,需要高校充分考慮港澳臺學生的特點,按照“一個模式,統(tǒng)一要求,求同存異,區(qū)別對待”的方針,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完全學分制度。由于港澳臺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弱,華僑大學為他們單獨開設“高等數(shù)學”、“大學物理”等公共課小班,為了促使學生把不同的學習風格轉化為學習策略,設立了“導師制”、“導生制”,引進優(yōu)秀學生的“1+1”互助工程,有意識地引導港澳臺學生充分了解自己,主動調節(jié),揚長避短,培養(yǎng)學習策略意識。為了鼓勵港澳臺學生努力學習,在國家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學校設立了:華僑及港澳學生獎學金、臺灣學生獎學金、林秀華香港學生獎學金、陳明金澳門學生獎助學金等十余種專項獎助學金。通過一系列主動引導,結合相關激勵措施,港澳臺學生平均績點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學生到內地高校能“進得來,留得下,出得去”。
凸顯分層分類,健全機制加強隊伍建設。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港澳臺學生工作是涉外高校境外生工作的基礎和重要組成,其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解決港澳臺學生的發(fā)展問題,即確立更佳的目標、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采取更好的措施,為這類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提供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而隊伍建設、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用人”,目前各高校學生工作隊伍情況參差不齊,大部分高校沒有明確港澳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具體目標和層次分工。港澳臺學生思想工作隊伍建設上存在著人員數(shù)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夠合理、從事人員業(yè)務不專等現(xiàn)狀,制約著港澳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港澳臺學生工作者一方面擔任港澳臺學生思想方面問題的答疑解惑者,一方面又擔任他們行為的管理者,工作的多樣性與角色沖突必將導致港澳臺學生對工作人員的信任危機,降低思想教育工作提升的空間。堅持“與學生一起快樂成長”的工作理念,實施情感式管理,健全情、理、法相結合的情感管理機制,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出發(fā),建立具有外向型高校特色的港澳臺學生工作體系。一方面要加強日常工作考核和績效考核,建立激勵與管理制度,完善理論學習和業(yè)務培訓,提高港澳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專業(yè)性;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相應的工作環(huán)境與待遇,建設融洽的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協(xié)助工作人員充分體現(xiàn)自我價值,提高港澳臺學生工作隊伍的積極性,不斷吸引更多有志于從事港澳臺學生工作的高素質人才加盟,從而建設一支精干、高效、團結、富有獻身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港澳臺學生專職工作干部隊伍,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這是實現(xiàn)思想教育實際要求的有力保障。
情感式管理的特點在于以感染、激勵為主教育式感化,以關懷、信任為主的溫暖式感化,以情感人,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和幫助他們認清自己在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之路中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努力成為既有業(yè)務競爭力,又具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素質,能融入當?shù)刂髁魃鐣?,承擔社會責任,維護祖國統(tǒng)一,為港澳臺社會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繁榮作貢獻的人才。
[1] 蔡振翔.中國大陸高校境外生教育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2] 唐景莉.在青年學子中重塑民族之魂[N].中國教育報,2005-07-22.
[3] 僑務課題研究論文集 [G].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政研司,2005.
G641
A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輔導員專項資助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港澳臺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09JDSZ3051)
陳雪琴(197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