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榕,尹金鳳,劉瓊
(長沙大學,湖南長沙410003;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長沙410081;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科技學院,湖南長沙410072)
論傳播學教學改革中多種教學技巧的綜合運用*
鄧榕,尹金鳳,劉瓊
(長沙大學,湖南長沙410003;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長沙410081;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科技學院,湖南長沙410072)
傳播學因其理論相對艱深、枯澀,令廣大高校教師和學子感到教、學俱難。應立足于高校教學實踐,運用傳播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理論,從教學技巧的角度來探討傳播學課堂教學改革,以增進課堂教學實效。
傳播學;教學技巧;教學效果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技巧的運用與教學效果的產(chǎn)生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性,教學技巧是在教學活動中為有效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傳播學理論繁雜而又抽象難懂,要想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除了要樹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外,還必須在提高教學技巧上下功夫。
目前比較流行的傳播學教材大多具有理論豐富、論述抽象、缺乏生動具體案例的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有如墜云霧之感,這就要求老師從專業(yè)要求出發(fā),結合當下的傳媒現(xiàn)象和新聞熱點問題以及新聞節(jié)目、電視欄目來講授理論內容,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形象的新聞事例或傳媒現(xiàn)象來學習理論,使學生體會更深刻,有“撥開迷霧見太陽”之感,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講授“培養(yǎng)”理論就結合反腐敗電視劇熱播的現(xiàn)象進行講解:自2001年春節(jié)期間中央一臺播出了反腐電視劇《大雪無痕》后,反腐題材電視劇一部接一部奔涌而來,是什么在持續(xù)支持著反腐電視劇的熱播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政治宣傳的需要。腐敗現(xiàn)象在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已不是個別,政府需要解決腐敗現(xiàn)象在民眾心頭投下的陰影,具體做法就是利用大眾傳媒在電視劇中提供很多個案,每個個案都遵循同一模式——黨內個別干部缺乏道德自律導致腐敗,但最終邪惡勢力被正義勢力消滅。大眾傳媒重復這個模式,會不知不覺培養(yǎng)人們對腐敗問題的認知,讓人們接受這個模式提供的因果判斷,從而實現(xiàn)大眾傳媒營造的“符號現(xiàn)實”掩蓋“客觀現(xiàn)實”,影響人們的“主觀現(xiàn)實”。而“客觀現(xiàn)實”與“符號現(xiàn)實”有些偏差,因為腐敗現(xiàn)象出現(xiàn)根源可能是權力缺乏監(jiān)督和制度問題等,并不是簡單的個人道德問題。可是社會要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存在和發(fā)展下去,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媒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建構“符號現(xiàn)實”,來幫助人們培養(yǎng)有利于社會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共識”。所以反腐敗電視劇營造“黨內個別干部由于道德自律缺失導致腐敗,但最終邪惡勢力被正義勢力消滅”的因果判斷,培養(yǎng)群眾對政府、黨的信任,培養(yǎng)群眾對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信心,這樣有利于減少社會的不安定因子,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諸如此類,只要教師平時多做有心人,傳播學的所有理論就都可以找到適當又鮮活的傳媒現(xiàn)象來加以形象地闡述,比如教師可以運用2006年發(fā)生的“6·26安徽池州”群體性事件來講解群體傳播中“集合行為中的傳播機制”問題;可以結合韓劇在中國的流行,特別是《大長今》的熱播來講解“沉默的螺旋”理論;可以觀察“9·11”之后“全球”范圍的反恐、阿富汗戰(zhàn)爭爆發(fā)和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來解釋“信息環(huán)境的環(huán)境化”問題,等等。
多媒體課件是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的集合,能夠讓學生的感覺器官全方位地感受信息,以及盡可能多地獲取和記憶信息;能讓枯燥乏味、抽象的理論講解與生動直觀的案例結合起來,加深學生的了解和認識;同時,課件中優(yōu)美的音樂、精彩的圖片、視聽結合的視頻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為學生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例如教師講授“大眾傳播的社會化功能”時會解釋:社會化指的是個人接收群體的行為和價值(群體規(guī)范)的過程;大眾媒介對社會進行描繪,并對受眾灌輸一些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我們通過觀看、聆聽和閱讀來學習人應該如何行動及判斷什么價值是重要的,這就是大眾傳播社會化功能的體現(xiàn)。許多學生對如此講述可能無法迅速理解和接收,如果我們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公益廣告的視頻——“愛情的行為不可隨意”,馬上就能使學生對“大眾傳播的社會化功能”有直觀的了解。廣告由兩對戀人在戀愛中表現(xiàn)的行為組成:音樂浪漫地響起,第一對戀人中的男友為了向女友表白自己天長地久永恒的愛,故將自己的心深深地雕刻在一顆大樹上,女友臉上露出幸福甜蜜的笑容,二人依偎著和美地離去,留下傷痕深刻的大樹,此時廣告話外音適時響起:“愛應該刻在心里,而不是這里”;……,音樂繼續(xù),畫面上出現(xiàn)第二對戀人,男友在車站的候車室邊閱讀報紙邊等待女友,當女友的身影出現(xiàn),小別的戀人激動地飛奔向對方深情相擁,而此時手中的報紙和水瓶已經(jīng)孤零地飄落在地,廣告話外音響起:“愛情可以讓人拋開一切,但不是這些”。兩段畫面播放完之后黑底的屏幕上莊嚴地顯出了兩行白字:“愛情天經(jīng)地義,行為不可隨意”。這段廣告視頻播完之后能觸動觀眾心靈,在向往美好愛情的同時觀眾不知不覺接受了品德教育,觀眾會不由自主地遵照媒體宣傳的群體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作為有著受傳者和學習者雙重身份的學生,他們自然很快理解了“大眾傳播的社會化功能”的涵義,而且他們還在精彩視頻中接受了浪漫音樂的熏陶和審美體驗,原本枯燥的理論學習也變得輕松愉悅。
傳播學中有大量艱深的理論,教師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遇到理論的攔路虎,講解起來晦澀枯燥,學生聽后如過眼云煙,可這些理論對理解傳媒現(xiàn)象或學術研究十分有益,所以教師不僅要設法將理論講解清晰透徹,還要生動有趣,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高潮的方式來解決每節(jié)課中最艱深難懂的理論問題,也就是動用一切技巧和手段吸引學生眼球,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理論的學習當中來,這樣便于學生快捷地理解理論并記憶深刻。具體的做法有:設置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解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中領會理論精髓;用游戲的方式演繹理論產(chǎn)生的過程,讓學生見證理論的誕生;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然地運用理論來思考爭論,在爭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感受理論的魅力。
例如筆者在講授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時,就將所羅門·阿什所作的“線長實驗”搬進了課堂,后來有學生對這次“實驗”作了如下描繪——
“老師在講到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的時候,給我們玩了一個很有趣的游戲。她在屏幕的左邊畫了一根直線,在右邊畫了三根直線,她問我們右邊的三根直線哪根直線的線長和左邊的直線最接近。起先,我還在底下暗笑,這不是很明白嗎,右邊的C線和左邊的直線一樣長,視覺效果就是這樣。可是,當她叫起第一個同學時,回答是“A線”,這時候,我在笑話他:“怎么看的啊”。接下來第二個同學也回答:“A線”,我疑惑了:不會吧?難道真是我看錯了,我使勁地擦了擦眼睛,可在我看來,還是C線啊。我沒敢出聲,這時,第三個同學也說“A線”,這下我徹底地暈了,于是一直盯著那兩根線權衡,到底哪根線更接近呢?接下來,又有幾位同學清一色回答了“A線”,但偶爾也有同學回答“C線”。到底怎么啦?如果老師叫我回答,我該怎么說呢?這時,老師說話了:“剛剛我們做了一個實驗,最先站起來回答‘A線’的三個同學是老師事先安排的,我要測試的是你們在面臨群體壓力的情況下會做出什么反應?!蔽一腥淮笪颍瑳]想到我們在這樣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了“線長實驗”,學到了群體壓力的知識。”
從當時課堂的情況和后來學生的描繪看來,筆者演繹的“線長實驗”收獲了預期的效果,可見設置高潮,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艱深的理論中來,不僅能夠讓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理論,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且記憶深刻回味無窮。
在傳播學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在理論教育中貫穿職業(yè)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觀,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人文意識和愛國意識,使學生形成自覺的、公正客觀的輿論監(jiān)督意識,自覺抵制虛假新聞、抵制有償新聞,自覺拒絕黃色傾向、拒絕低俗化、拒絕惡意炒作等等。例如在講授“群體規(guī)范對來自群體外部的信息或宣傳活動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的問題時,教師可以結合案例來分析,并將相關的新聞職業(yè)道德教育融會其中——
“9·11”恐怖襲擊之后,美國民眾沉浸在一片群情激奮當中,并且集體呈現(xiàn)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熱情,美國民眾認為全國人民應該團結起來打擊恐怖分子保衛(wèi)國家安全。美國廣播公司ABC在他們的新聞節(jié)目標志中用了“美國反擊”的字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則在屏幕的下方展示美國國旗,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主持人在對美國副總統(tǒng)訪談的時候專門佩帶了藍白紅三色的絲帶。媒體的愛國主義表態(tài)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就是媒體表達了與觀眾一致的群體規(guī)范或價值取向,所以他們的觀點受到了觀眾的支持擁護,說服效果得以加強和擴大。而有位主持人因為在節(jié)目中不慎對劫機者用了“壯士”這個頗有積極意味的詞,引起了許多觀眾的不滿,第二天有廣告商將這檔節(jié)目中插播的廣告全部撤消,這就是當傳播者的觀點與觀眾的群體規(guī)范不符時,觀眾抵制信息的接受,使說服效果減弱。
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美國媒體的“愛國主義”新聞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了避免與公眾的群體規(guī)范或價值取向發(fā)生沖突,媒體必須對公眾的群體規(guī)范或公眾的輿論保持高度敬畏的狀態(tài)?如果這樣,新聞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如何保持呢?新聞工作者該如何對群體規(guī)范和公眾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呢?新聞媒體是迎合群體規(guī)范還是堅持新聞客觀獨立的立場呢?在學生稍作討論并回答提問后,教師最后總結:媒體對群體規(guī)范一味迎合有兩個弊端,一是可能在更大范圍內引發(fā)災難,例如美國媒體在愛國情緒中衍生的支持戰(zhàn)爭宣傳,間接導致美阿戰(zhàn)爭、美伊戰(zhàn)爭爆發(fā),為阿富汗和伊拉克無數(shù)無辜的平民和部分美國民眾帶來了巨大痛苦;另一弊端是會為媒體自身帶來危機,比如帶著藍白紅三色絲帶的新聞主持人,會讓觀眾認為在愛國主義熱情驅使下媒體無法提供真實公正的新聞,當新聞的公正性和真實性都遭到質疑的時候,這家媒體就會出現(xiàn)信任危機。總之新聞工作者需要有正確的立場,但不需要突顯感情,新聞媒體的責任是報道事實真相而不是用情緒感染、煽動觀眾;新聞工作者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客觀真實的立場,而不能任個人意志、所謂的愛國情感及經(jīng)濟利益來支配或改變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公正立場。
這樣既將抽象的理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講解,又對學生進行了新聞職業(yè)道德教育,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梢姡诶碚摻逃胸炌ㄐ侣劰ぷ髡叩穆殬I(yè)道德教育,能夠為生硬的理論注入人性化色彩,培養(yǎng)未來新聞工作者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最優(yōu)化。
[1]朱麗.淺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新聞史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理論導刊,2005,(9).
[2]李希光.畸變的媒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本人校對)
G642.0
A
1008-4681(2011)01-0155-02
2010-06-25
鄧榕(1975-),女,湖南寧鄉(xiāng)人,長沙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學。尹金鳳(1979-),女,湖南邵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新聞學。劉瓊(1976-),女,湖南長沙人,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