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興 張鵬飛
(保山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近年來,我國教育理論界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師生關系對學校教育活動和教學質量的制約性。尤其是隨著教育改革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深入人心,研究者對于師生關系的研究也逐步走出了單一的教育教學論領域,而更傾向于在多學科、多維度的視野當中審視師生關系,因此,對師生關系尤其是課改后新的師生關系的詮釋也更加豐富、全面;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廣大一線的教師對師生的關系的認識卻存在一定的誤區(qū);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文試圖從哲學中的矛盾論出發(fā)論證體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對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學界大多從認識論角度對師生關系進行研究,有人提出過3種不同類型的師生關系:指導型、權威型和容忍權威型。曲宗湖認為:“課的類型不一樣,體育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也會不一樣,不能單純從表面來看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他認為師生關系有3種類型即:一是高壓型、二是放任型、三是管制型?!泵衩鞯日J為:“教是為了學,學有求于教,教和學互為前提,相互依存,沒有教師就無所謂學生,沒有學生也就無所謂教師。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并非是魚和熊掌,人為的把教和學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提出誰比誰更重要和以誰為主,是不科學、不可取的。”季瀏認為師生關系應本著尊重學生自主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fā)展,應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主動學習轉變。
綜上所述,體育界目前對師生關系的論述已經基本趨于統(tǒng)一,即體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比欢汀敖處熤鲗А焙汀皩W生主體”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教育改革和體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的命題,并且這各問題在體育教學理論研究中一直沒有很清晰的闡述,在體育教改中也有很多不正確的認識。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工作者對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認識基本統(tǒng)一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但就“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的概念和它們之間關系的認識卻存在一定誤區(qū)。很多人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教師的“管理性”、“權威性”甚至等同于“主宰性”,因此就大有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不好的東西的傾向。而且,在很多的說法中都有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對立起來的味道,有一種“主導性強了主體性就強不了,主體性強了主導性就強不了”的含義在里面,應此我們經??梢月牭竭@樣不準確的說法:“某某教改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淡化了教師的主導性”、“某節(jié)課上教師的主導性太強了,而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的不夠”等。還有些人把學生主體性理解為“學生自由性”,學生想練什么就練什么,想怎么練就怎么練,把學生當成“上帝”,只要學生開心就行,這樣的體育課是放任而充滿危險的教學。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教授、指導和引導下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和有獨立性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行為。教師的主導性是對應學生主體性的概念。主導性表明了教師在教學中占有主要地位和擔負主要責任。主導性包括對學生的領導、誘導和指導等綜合的作用與責任。
上文提到的對“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不夠準確的說法,主要是將“主導性”與“主體性”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統(tǒng)一于一個矛盾體中,哲學中的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它是反映事物內部或事物外部之間既對立有統(tǒng)一的哲學范疇。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趨勢和關系;矛盾的對立性,即斗爭性是指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趨勢和關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斗爭性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所有構成事物矛盾的雙方首先必須滿足斗爭性,在斗爭性的前提下滿足同一性。如果“主導性”與“主體性”構成一對矛盾,它們首先要存在斗爭性。在實際教學中就表現(xiàn)為:教師發(fā)揮了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就不能體現(xiàn),要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就要淡化教師的主導性。然而,根據我們對“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理解,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是以教師發(fā)揮主導性為基礎的,教師發(fā)揮主導性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正確的“導”,學生主動的“學”。因此,“主導性”與“主體性”不能滿足對立關系,二者不具備構成矛盾的前提,自然不構成一對矛盾。
根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可知,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自始而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特點。雖然“主導性”與“主體性”不夠成一對矛盾,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兩者分屬于不同的矛盾體中構成所屬矛盾的一方面。在矛盾發(fā)展過程中,各矛盾之間和矛盾的各方面之間的力量是不平衡的;認識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根據矛盾力量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區(qū)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由于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集中主要的力量去解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決。體育教學過程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在課程的前一段時期教師充分利用講解、示范等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認識教學內容。此時,“教師的主導性”處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重點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學生的主體性”處于次要矛盾中,主要體現(xiàn)在隱性領域(即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認識上)。然而主次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開始了積極主動的學練過程,學生的主體性越來越體現(xiàn)在顯性領域(即學生積極主動并有創(chuàng)造性的自主學習上)。此時“學生的主體性”處于主要矛盾中,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的主導性則處于次要矛盾中,主要表現(xiàn)在對學生的指導與幫助等方面。
綜上所述,“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不是一對對立的矛盾,二者統(tǒng)一體育的學習過程中,只是在不同的階段強調的方面有所不同;在教師教的過程中主要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性”。
[1]王艷榮.中小學體育教學師生互動的基本類型和方式[J].體育學刊,2003,6.
[2]曲宗湖.體育教師的素質與基本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賴天德.學校體育改革熱點探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師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