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忠
(淄博職業(yè)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對高職院校開設健康教育課程的思考
楊曉忠
(淄博職業(yè)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高職院校;健康教育;身心健康
高職院校健康教育是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旨在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其養(yǎng)成并保持有益于健康的科學生活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1.1 高職生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
1.1.1 不良飲食習慣 學生對飲食營養(yǎng)與衛(wèi)生不夠重視。有的學生因偏食、挑食、盲目節(jié)食導致營養(yǎng)不良;有的學生因攝入過多高熱量、高脂肪、低膳食纖維食物導致營養(yǎng)過剩、肥胖,誘發(fā)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挥械膶W生因暴飲暴食或進食過熱、過冷、過酸食物使胃腸道功能紊亂,引發(fā)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有的學生因飲食不衛(wèi)生引發(fā)急性腸胃炎等疾病。
1.1.2 不良生活習慣 調查發(fā)現,很多學生未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常吸煙,酗酒,作息不規(guī)律,缺乏體育鍛煉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1.1.3 心理問題突出 繁重的學習任務、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及巨大的壓力導致學生心理調節(jié)失衡,出現神經衰弱、焦慮等癥狀,甚至出現恐懼、抑郁、強迫、多疑等心理問題。
1.2 避免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若高職院校僅以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健康教育,雖然短期內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長期效果并不明顯,而且難以保證講座次數和內容的系統(tǒng)性。高職院校開設的健康教育課程應從健康角度出發(fā),結合時代特色,突破單純的生物醫(yī)學框架,涉及體育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許多學生由于缺乏醫(yī)學基礎知識,對教學中涉及的人體生理學、生物醫(yī)學及心理學知識難以理解,所以僅靠幾次專題講座很難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終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高職院校健康教育課時有限,因此所用教材篇幅不宜過長,內容應有所側重并注重實用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對健康知識的不同需求,適當調整課時比例。另外,要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1]。
2.1 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意識
以“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整體健康觀,促使其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使學生明白每個人不僅要保持自身健康,還要對他人、群體乃至社會的健康負責。
2.2 加強疾病預防教育
近年來流感、結核病、乙型肝炎、急性腸胃炎等疾病在高職生中發(fā)病率較高,但學生對這些疾病的相關知識卻十分缺乏。為此,我們必須針對疾病預防、治療和自我保健等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初步掌握中暑、一氧化碳中毒、電損傷、淹溺等意外傷害的基本急救與護理方法。
2.3 教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
生活行為方式是指人們長期受社會經濟、文化、傳統(tǒng)風俗、規(guī)范,特別是家庭影響而形成的一些生活習慣。它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樂、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統(tǒng)計數據表明,吸煙、酗酒,膳食結構不合理,精神壓力過大,作息不規(guī)律和缺乏體育鍛煉等都是威脅健康的主要因素?,F代醫(yī)學認為,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要靠改變環(huán)境,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才能達到。
2.4 加強科學膳食教育
科學膳食教育是通過改變學生的飲食習慣而改善其營養(yǎng)狀況的一種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它對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的青年學生尤為重要。學生中存在暴飲暴食、挑食偏食、盲目節(jié)食、不按時就餐等現象。為此,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合理分配三餐熱量,充分保證蛋白質及熱量供給,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做到平衡膳食,以促進身體健康。
2.5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由一些困擾和壓力引發(fā)心理問題的現象較普遍,并有逐年上升和低齡化趨勢。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給問題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治療。
2.6 加強道德修養(yǎng)教育
眾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健康的保證,其能促進人體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而這些物質能將血液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身心健康。因此,加強道德修養(yǎng)教育非常必要,它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7 重視性健康教育
高職生現有的性知識遠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保健教育。此外,還要廣泛開展艾滋病、性傳播疾病防治知識教育,避免因性知識缺乏而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1)將健康教育課列為公共選修課。(2)編寫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教育的院本教材,內容應涉及4方面[2]:①健康知識基礎教育,主要包括整體健康觀、健康與疾病的概念、影響健康的因素、人體生理衛(wèi)生和運動生理衛(wèi)生等;②疾病預防知識教育,主要包括常見急慢性傳染病、青少年多發(fā)病、艾滋病等疾病的臨床表現及預防措施;③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概念,常見心理障礙的表現、排解方法及性心理健康;④健康行為及保健措施教育,主要包括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處理、基本的自救及互救知識。(3)開展健康教育要與學院或當地衛(wèi)生防疫工作相結合。(4)加強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培訓。(5)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1]宋晴葵.對大學生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48~49.
[2]謝英慧.高校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5(6):697.
G71
A
1671-1246(2011)01-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