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在計算機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嘗試
吳新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分層教學;計算機;因材施教
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開設于第一學年。由于學生入學前所在學校及家庭條件不同,他們的計算機知識及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家里有計算機或來自市區(qū)及縣城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已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操作較熟練;家里沒有計算機或來自農(nóng)村學校的學生則對計算機相對陌生;部分學生只會上網(wǎng)聊天、玩游戲,卻不會建立文件夾,更不知如何進行文檔排版等。當要求同一班級完成同一任務時,一些學生可能很快完成,而另一些學生可能直到整堂課結束仍無法完成。這就迫使我們進行計算機教學改革,施行分層教學,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分層的目的是實施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需求。筆者在近3年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嘗試了分層教學,現(xiàn)總結如下。
1.1 學生分層
分層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初步了解學生原有計算機水平。為此,筆者于第一堂課進行了摸底測試,內容是要求學生建立一個“word文檔”,然后輸入下列文字:我是桂林市衛(wèi)校的學生,我的班主任是張老師。這學期我們要學習《解剖學》、《計算機基礎》及《英語》等課程。我正在上計算機課,我知道“Windows和IP地址”,還會在文檔中插入@、β、π、Ⅲ、≠等符號,我喜歡計算機。要求學生將這段話分成兩欄后以附件形式發(fā)送到筆者電子郵箱,1學時內完成。這段文字輸入不僅包含中英文打字,還有標點符號、特殊符號、上檔鍵的使用及字體傾斜和下劃線的設置。根據(jù)測試情況,筆者將學生分成A、B、C3個層次:完成并把文檔發(fā)到郵箱的學生為A層;沒完全寫好,寫完但不完全正確,寫完但不會發(fā)郵件的學生為B層;只會中英文打字,甚至連文檔都不會建的學生為C層。向學生公開分層情況,并告訴他們這種分層是動態(tài)的,以后還會根據(jù)學習進步情況隨時調整;同時,將A、B、C層學生混合成組排座位,每組內A層學生1人,B層學生1~2人,C層學生1人,A層和B層學生排在兩邊,C層學生排在中間,以形成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互動、激勵作用,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全面發(fā)展的機會。
1.2 確定教學目標
分層目標是分層教學的前提。培養(yǎng)目標的確立是分層教學的首要條件[1]。所以,要在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使目標層次與各類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教學中,筆者每堂課都為各層次學生設置學習目標。如講授“圖文混排”內容時,各層次學生學習目標為:C層:文檔中插入“剪貼畫”;B層:在達到C層學生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能夠插入一些計算機中的其他圖片;A層:在達到B層學生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能夠到網(wǎng)上搜索其他圖片插入文檔。即C層學生是打好基礎,B層學生是在掌握好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興趣,A層學生則是在基本知識較為熟練的基礎上挖掘潛力。
1.3 分層施教
1.3.1 課堂教學的分層 課堂教學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展不同教學活動,目的是使每個學生在每堂課都能有所收獲。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同,采取了全班教學、分層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并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不同要求。要求A層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通過教師引導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完成具有較強創(chuàng)造性、綜合性的習題;要求C層學生掌握最基礎的內容。具體做法是:按B層學生學習能力進行集體講解后安排A、B層學生上機操作,完成各自任務;鼓勵A層學生完成當堂課任務后學習網(wǎng)頁制作或Photoshop圖片處理,并建議他們參加學校第二課堂開設的計算機提高班;對C層學生進行更加詳細地講解和指導,相應降低難度和要求,之后安排其上機操作。并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如教授文件夾創(chuàng)建、移動或復制、刪除內容時,要求C層學生必須掌握其中一種方法;要求B層學生掌握課本上列出的方法;要求A層學生除要掌握課本上列出的方法外,還要求其利用快捷菜單、工具欄上的按鈕及鍵盤等多種方法進行操作。
1.3.2 上機操作練習的分層 每次上機操作練習時,筆者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如講授字體、字號、顏色等常規(guī)設置時,要求C層學生在設置字體、字號、顏色的基礎上,把文字設成“陰影”樣式、“空心”樣式、“陽文”樣式,添加“著重號”、“下畫線”,調整“字符間距”;要求A層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充分發(fā)揮自身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這樣,既能保證學生完成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又能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發(fā)展,還能激發(fā)學生上進心和求知欲。
1.4 分層評價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對于那些從未體驗過成功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對學習缺乏自信心,進而喪失學習興趣。我們應為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為此,每章內容結束后,筆者都要進行階段考核,采取上機考試方式,時間為20~30分鐘;期末進行筆試及機試,時間各為1學時。試題設計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屬檢測達標的基本要求,是全體學生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為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二、三層次的試題要求較高,設為選做加分題。3年來,筆者共教過941名學生,其中A層263人,B層455人,C層223人。各層次學生考核情況:C層學生筆試及格率為94.6%,機試及格率為95.1%;A、B層學生筆試、機試及格率都達100.0%。此外,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單元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績綜合評定。這種分層評價方法既讓C層學生有更多獲取成功的機會,激發(fā)其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又促使A、B層學生不斷進取。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以學定教”,即以學為本,面向每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和諧地發(fā)展[3]為指導思想。如果教師單純選用同樣教學內容,對學生作同等要求,以一張試卷作定論,顯然無法滿足學生能力發(fā)展多層次需要。所以,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實際,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創(chuàng)設多平臺學習環(huán)境[2]。
(2)分層教學有利于教師提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實際,把目標放在學生稍作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使學生盡可能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減輕心理壓力,增強學習動力,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內在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3)分層教學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它能給予基礎薄弱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基礎好的學生有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更加發(fā)奮學習。它將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個別輔導、同伴幫助、個人自學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較好地解決了統(tǒng)一教學與學生個別差異性的矛盾,提高了教學效果。
(4)分層教學為基礎較差的學生提供了重塑自我的機會。分層教學讓這些學生備受鼓舞,進而重塑自我、超越自我。
分層教學有其自身優(yōu)勢,但也有不足之處:一方面,無法完全滿足各層次學生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指導C層學生所需時間過多而教師不足,以致經(jīng)常不能按時下課。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
分層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的宗旨是: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選擇一種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體需要的最優(yōu)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能動性,讓每位學生在每堂課都有所收獲;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但不求一樣的發(fā)展;讓每位學生都得到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讓每位學生都合格,但不必相同規(guī)格。經(jīng)過3年實踐,筆者認為該教學法適合我校學生實際情況,能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相應發(fā)展,有效解決了班級授課制與因材施教間的矛盾。
[1]杜鵑,劉春霞.高職計算機分層教學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17(2):50~51.
[2]張映光.試論立體化教材建設——談CAI課件及網(wǎng)絡教學資源的設計策略[J].中國大學教學,2006(3):60~62.
G424.1
B
1671-1246(2011)13-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