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原型理論的名稱意義再范疇化

        2011-08-15 00:51:01張明宇
        天中學刊 2011年4期
        關鍵詞:摹狀專名涵義

        張明宇

        (1.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外語系,河南 鄭州 450002;2.上海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

        基于原型理論的名稱意義再范疇化

        張明宇1,2

        (1.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外語系,河南 鄭州 450002;2.上海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

        關于名稱的意義,現(xiàn)代語言哲學家主要持兩種觀點:名稱有意義論和名稱無意義論。建立在摹狀詞理論基礎上的名稱有意義論認為一切名稱,無論是專名還是通名,都有各自的內(nèi)涵并且其內(nèi)涵實質(zhì)上是一些縮略的摹狀詞或偽裝的摹狀詞;名稱無意義論認為名稱是固定指號,而摹狀詞是非固定指號,固定指號無意義,名稱和所指對象是通過因果起源和歷史鏈條聯(lián)系的。用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來審視,如果以是否形成概念作為名稱有無意義的標準,那么通名有意義,而專名由于范疇內(nèi)存在不同類型的成員,可分兩種情況:典型成員無意義,非典型成員有意義。

        專名;通名;意義;概念;范疇

        語言哲學有兩大核心問題:一是語言和世界的關系,二是語言的意義問題[1]15。從語言和現(xiàn)實的關系來看,二者的銜接是通過名稱(尤其是專名)來實現(xiàn)的。從意義問題考慮,如果認為意義就是指稱,則專名就是詞語如何具有意義的典型,如果否認指稱論,則專名似乎就沒有意義。于是,對專名的思考成了建立意義理論的聚焦點。無論何種立場,首先要解釋什么是意義以及意義和指稱的關系,這又回到了當代語言哲學的核心問題上。

        對名稱的研究由來已久。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的唯名論者阿貝拉爾,近代的霍布斯、洛克都對名稱的意義進行過闡釋。到19世紀,密爾把名稱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他特別提出名詞的內(nèi)涵和外延這個在語言哲學和形式邏輯中都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并明確地區(qū)分了專名和通名[2]56。專名與通名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專名只有外延,而無內(nèi)涵;通名則既有內(nèi)涵,又有外延。專名之所以沒有內(nèi)涵,因為它指稱被它稱謂的個體,但不表示或蘊含該個體的任何屬性,也就是說,不帶有關于該個體的描述。

        一、現(xiàn)代名稱理論及其二律背反

        現(xiàn)代語言哲學家對名稱問題主要持兩種相反的觀點:名稱有內(nèi)涵論和名稱無內(nèi)涵論。弗雷格、羅素采納了密爾關于通名的觀點,但修正了他關于專名無內(nèi)涵的看法,從而發(fā)展了關于名稱的摹狀詞理論(名稱有內(nèi)涵論);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則采納了密爾關于專名的觀點,但修改了他關于通名有內(nèi)涵的學說,從而發(fā)展了關于名稱的歷史因果理論(名稱無內(nèi)涵論)。

        (一) 摹狀詞理論:差異與同一

        摹狀詞理論的要點是:一切名稱,無論是專名還是通名,都有各自的內(nèi)涵和外延,并且其內(nèi)涵實質(zhì)上是一些縮略的摹狀詞或偽裝的摹狀詞。給事物命名的行為其實就是在大腦中把一組描述或一組特征與一個名稱聯(lián)系起來,以后對被命名對象識別的依據(jù)就是看是否具有這些描述或特征。也就是說,專名和通名都有意義,其意義存在于對被命名對象特征的描述。摹狀詞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和塞爾等人。

        20世紀上半葉,西方語言哲學家大多側重于對專名進行研究,致力于這項研究的首先是弗雷格。他認為,專名必須對一個對象有所描述才能指示該對象。就是說,專名必須有涵義,并通過其涵義與其所指發(fā)生關系。專名的涵義是所指對象的呈現(xiàn)方式,即關于所指對象的描述方式,可以用一個能識別其所指的限定摹狀詞來表示。由于同一對象可以用不同的摹狀詞來表示,弗雷格于是允許對同一專名的涵義做出不同的理解。例如,對“亞里士多德”這個專名,既可以將其涵義理解為“柏拉圖的學生”,又可以理解為“亞歷山大的老師”,還可以理解為“《形而上學》一書的作者”或“誕生在斯塔吉拉的那個人”,如此等等。弗雷格把通名稱為概念詞,概念詞與專名一樣,也具有涵義和所指,并且其涵義決定其所指。但是,他把兩者的所指區(qū)別開來:專名的所指是外在的對象,而概念詞的所指則是概念;概念詞通過它的涵義而與概念相聯(lián)系,對象則隸屬于相關的概念[3]25―35。

        但筆者認為,弗雷格的名稱理論存在著一個問題,他從來沒有說清楚名稱的涵義究竟是什么。他認為,涵義是某種主體間的、客觀的東西,嚴格區(qū)別于主觀的觀念和心理聯(lián)想。但是,他又允許名稱的涵義在不同的論者那里發(fā)生變化,即允許不同的人對同一名稱的涵義持有不同的理解。如此推論下去,涵義就會成為純粹主觀的東西。并且,他承認名稱的涵義由相應的描述給出。但由于與一個名稱相聯(lián)系的描述很多,所以就無法確定它是其中一個的縮寫,還是它們?nèi)w的縮寫。

        羅素對名稱的意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專名上,而較少研究通名。他進一步把專名區(qū)分為邏輯專名與普通專名,他認為邏輯專名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 沒有涵義——“它應是純指示性的,沒有任何描述功能”。(2) 必有所指——“一個名稱必須命名某種事物,否則就不是名稱”。(3) 能夠親知其所指——“它應表示某種我們直接感受到的東西”。這是邏輯專名的最本質(zhì)的特征。羅素所謂的親知對象是“一堆感覺材料”、“一束共同呈現(xiàn)的性質(zhì)”,并不是具有這些性質(zhì)的個別對象。而感覺材料是由某個特定的人在他經(jīng)驗的特定時刻獲得的,這個人可以用一個指示詞如“這”或“那”來指示這種感覺材料。這種純粹的指示詞就是邏輯專名。它們沒有內(nèi)涵,不表達或傳達任何屬性,沒有任何潛在的斷定成分,而只具有指稱功能,指示一種純粹的殊相[4]167―180。

        顯然,任何普通專名所指稱的對象都不可能是上述意義上的親知對象。例如,我們并沒有親知專名“蘇格拉底”所指稱的蘇格拉底其人,我們關于蘇格拉底的知識——諸如“柏拉圖的老師”、“熱衷于證明他人無知并且也知道自己無知的那位怪人”——是從百科全書查得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實際上不再是一個專名,而是一個偽裝的或縮略的摹狀詞?!翱磥硭坪跏敲值钠鋵嵍际悄钤~”[5]152。既然普通專名也是偽裝的摹狀詞,那么它們就與摹狀詞一樣,并非什么指稱表達式,并不指稱任何獨立實存的個體,其在命題中的出現(xiàn)最終可化歸于量詞、謂詞(命題函項)和等詞的邏輯組合,也就是說,可以被消除掉而不造成任何意義方面的損失。羅素認為,不是邏輯專名的涵義決定它們的所指,而是它們的所指決定它們的涵義,它們從其所指那里獲得涵義。

        由此可見,羅素和弗雷格都把普通專名和摹狀詞看成同樣的東西,不同的是,弗雷格認為普通專名通過自身的意義指稱個體,而羅素認為,普通專名只是不完全符號,它們不直接指稱個體,因而不具有獨立的意義,只從邏輯專名那里獲取派生的意義??梢钥闯?,在專名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上,二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專名有意義,其意義就是一個摹狀詞對它的描述。

        我們可以看出,若把一個專名(至少是普通專名)的涵義等同于一個具有共同所指的摹狀詞,那么,由于不同的人對專名的涵義有不同的理解,那就將使得專名的涵義成為因人而異的東西,成為某種純粹主觀的東西,或者說,成為完全不確定的東西。這是讓人不能接受的。于是,維特根斯坦、塞爾等人出來修正摹狀詞理論。維特根斯坦認為,名稱仍然是偽裝的或縮略的摹狀詞,但它不是一個限定摹狀詞,而是一組或一簇限定摹狀詞,名稱的所指就是由這一組或一簇摹狀詞決定的。《哲學研究》中的下面一段最好地表達了這一觀點:

        我們來討論一下下面這個例子。如果有人說:“摩西不存在”,那么這句話可能意味著若干不同的情況。它可能意味著:以色列人從埃及撤出時沒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領袖——或者:他們的領袖不叫摩西——或者:沒有任何一個人完成了《圣經(jīng)》上關于摩西所說的那種業(yè)績……等等。但是當我們對摩西作某種陳述時,我是不是準備拿這些摹狀詞中的某一個去替換“摩西”?我或許會說:對“摩西”這個名稱,我所理解的是那個完成了《圣經(jīng)》上所說的關于摩西的種種業(yè)績的那個人,或者至少是指完成了其中大部分業(yè)績的那個人。[6]89

        塞爾也指出,名稱的涵義確實是一組或一簇摹狀詞,但是,一個對象成為該名稱的所指,并不需要它滿足該家族中的所有摹狀詞,而只要滿足其中足夠數(shù)量的或大多數(shù)的摹狀詞就行了[7]166―173。

        (二) 歷史因果理論:對摹狀詞理論之反動

        20世紀70年代,克里普克對名稱的摹狀詞理論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種新的名稱理論:歷史因果理論。這種理論繼承了密爾在專名上的觀點,并把它推廣到通名上。在《命名與必然性》一書中,克里普克指出,名稱(包括專名和通名)都只是純粹的指示詞,只有所指,沒有涵義,且其所指是固定不變的,由從命名行為開始的、以名字的使用者為中介的一個傳播鏈條而確定。人們通過回溯一個名字的這種歷史的、因果的傳播鏈條,來確定它的指稱對象,不需要任何意義描述做中介[8]12―32。

        摹狀詞本身有涵義,這一點克里普克并不否認,但和摹狀詞理論的主張不同的是,他認為,專名并不等于一個或一組摹狀詞的涵義。

        首先,專名并不與一個或一組摹狀詞同義。論據(jù)是:詞項的涵義就是它所表達的分析的或必然的屬性,即在某個對象存在的任何場合都適用于該對象的屬性,是與對象自身不可分的本質(zhì),而摹狀詞并不(至少并不總是)表達這樣的必然屬性或本質(zhì)。例如,亞里士多德可以不是柏拉圖的學生,可以不是亞歷山大的老師,可以不是《形而上學》一書的作者,因此,“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形而上學》一書的作者”之類的摹狀詞只是“亞里士多德”的偶然屬性,并不構成該專名的涵義。

        其次,摹狀詞并不決定專名的所指。這是因為專名指稱的對象在其存在過程中包含無限多的可能性,但無論哪一種可能性成為或者不成為現(xiàn)實,都不會使該對象不成為該專名的所指。例如,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尼克松當選為第37屆美國總統(tǒng),并且由于水門事件的發(fā)生,未能連任第38屆美國總統(tǒng)。但人們完全可以設想尼克松從未當選過美國總統(tǒng),也可以設想他曾連任第38屆美國總統(tǒng)。即使如此,尼克松仍然是尼克松,他不會因為當過或未當過美國總統(tǒng)而不成為同一個人。所以,摹狀詞不是識別專名的必要條件。

        克里普克指出,弗雷格、羅素等人的名稱摹狀詞理論的根本錯誤就是沒有認識到專名和摹狀詞的本質(zhì)區(qū)別。專名是固定指號,而摹狀詞是非固定指號。固定指號和非固定指號是兩個與模態(tài)邏輯語義學相關的概念,牽涉到必然性與可能性。名稱作為固定指號,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指稱同一對象;而摹狀詞作為非固定指號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中不一定指稱同一對象,也就是說,在不同的世界里會指稱不同的對象。例如,“尼克松”這個專名是一個固定指號,它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中不可能不指尼克松這個人,而“第37屆美國總統(tǒng)”這個摹狀詞是一個非固定指號,它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中不一定指尼克松,因為第37屆美國總統(tǒng)可能是別人,比如,漢弗萊,假設他在總統(tǒng)競選中戰(zhàn)勝尼克松。這是因為在模態(tài)語境中,摹狀詞具有轄域區(qū)別,而專名則不具有這個特征。

        克里普克還把他關于專名的看法推廣到通名,認為通名也是固定指號,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稱同樣的對象。不過,他討論的通名局限于自然種類,例如“獅子”、“椅子”、“水”、“黃金”等。他指出,通常把屬性的組合看作通名的內(nèi)涵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通名一般說來并不表達屬性。與專名一樣,通名與對象的聯(lián)系也是通過一個類似于命名儀式的活動確定的,并且一旦被確立下來,也可以沿著傳遞的鏈條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傳遞下去。他認為,確定通名所指的是該種類跨越一切可能世界而恒定不變的本質(zhì)屬性,即該種類所具有的內(nèi)部結構。例如水的本質(zhì)屬性就是H2O,黃金的本質(zhì)屬性是其原子序數(shù)為79。無論在哪一個可能世界中,只要存在具有H2O這一化學結構的物質(zhì),它就必定是水;只要存在原子序數(shù)為79的物質(zhì),則它必定是黃金,無論它們具有或者不具有任何其他的性質(zhì)。

        二、對名稱理論的評述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名稱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上,兩種觀點的根本分歧在于名稱(主要是專名)是否等同于摹狀詞。兩派都認為摹狀詞有意義,但在摹狀詞和專名的關系上看法不同。以弗雷格、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摹狀詞理論主張專名的意義就是對它做出描述的一個或一組摹狀詞給出的意義,以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為代表的歷史因果論認為專名和摹狀詞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專名是固定指號,而摹狀詞是非固定指號,要保持指稱的固定性就必須沒有涵義,專名沒有涵義,正好滿足這一要求。

        (一) 對固定指號的質(zhì)疑

        固定指號跨越一切可能世界而指稱不變,而非固定指號在不同的可能世界指稱不同。因而,作為非固定指號的摹狀詞對所指對象的描述只能是偶然的。對于這種建立在可能世界語義學基礎上的論斷,筆者有所懷疑。從時間的維度看,某一事物未來的發(fā)展情況存在著各種可能性,但一旦發(fā)生,即成事實不可更改。把對事實的描述稱作偶然的也好,非本質(zhì)的也好,它已經(jīng)成為該事物屬性中不可改變的一部分。而對該事物的命名之初,名稱的選擇存在著各種可能性,試想給一個嬰兒起名時的猶豫不定,我們便可理解名稱與命名對象之間聯(lián)系的偶然性。存在著一種可能,那個被稱作“希特勒”的人出生時被取名“丘吉爾”,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元兇便和“丘吉爾”聯(lián)系起來。后來這個叫“丘吉爾”的人又公開改名為“羅斯?!保谑恰傲_斯?!庇殖闪硕?zhàn)的元兇。不管名稱怎么變,有關那個人的既成事實不會變。從這個角度講,專名與其被稱作“固定指號”,倒不如被叫做“任意指號”。對這個任意指號,必然存在著各種描述,這些描述是動態(tài)的,從命名之始,不斷增多,趨于豐富。

        (二) 界定意義的標準

        那么,名稱到底有沒有意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什么是意義,意義的標準是什么。“意義”有重要性的意思,英語中的significance和德語中的bedeutung這兩個表示意義的詞明顯說明了這一點。對于一個詞語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概念。概念反映著事物的本質(zhì),概括著事物之間的基本聯(lián)系方式,是分與合的道理。有了對事物的概念,就有了對事物的理解,所以真正說來,不是語詞有意義,而是我們借以理解世界的概念有意義。關于名稱有沒有意義,之所以爭論了那么多年還沒有結果,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意義是屬于概念的而不假思索地認定意義屬于詞語。概念是詞義的基礎,詞義是概念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判斷一個詞是否有意義,關鍵是看這個詞是否形成概念。

        在現(xiàn)實世界里,事物被劃分為不同的范疇,而同一事物又同時隸屬于多個范疇,構成范疇的不同等級。范疇系統(tǒng)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呈金字塔狀的層次性,位于塔尖的范疇高度概括、相對抽象,而愈向下的范疇層次則愈為具體。在這些抽象度不同、細節(jié)有異的范疇層次中,有一個中間層次在人們的心理中占有特別顯突的地位,在此層面上人們處理自然的事物最直觀、最成功。也就是在此層面上人們區(qū)分事物最容易,比如區(qū)分老虎和大象要比認識貓科動物、區(qū)分不同種類的虎更容易。羅施等把此等級范疇定義為基本層次范疇。在基本層次范疇的基礎上,范疇可以向上擴展為上位范疇和下屬范疇。在這個等級分明的范疇系統(tǒng)中,上位范疇包含所有的下屬范疇以及這些下屬范疇的子范疇;同時一個上位范疇還可以是一個更高級別范疇的下屬范疇[9]382―439。概念的形成是從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開始的,人們通過語言對千差萬別的事物進行分類,從而認識世界。對事物分類的過程就是范疇化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人類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語言符號才有意義。有鑒于此,無論是通名還是專名,作為語言符號之一類,其意義的界定也無出其右。

        (三) 通名意義的范疇重構:共相性與原型論

        名稱分專名和通名,專名和通名有一個突出的區(qū)別,專名指個體而通名指類。由此可見,范疇大部分是由通名來標注的,因為范疇總是由同類成員的集合構成。我們之所以說大部分而不說全部,因為基本層次以上的范疇所形成的概念越來越抽象,其標注詞與其說是通常意義上的名稱,不如說是純概念詞。和范疇系統(tǒng)底層相連接的是個體,如果有必要,我們會用一個名稱把它標注出來以便和其他個體相區(qū)別,這個名稱就是專名。我有一條狗,我叫它“菲多”,菲多是一條哈巴狗,哈巴狗是狗,狗是一種哺乳動物,哺乳動物自然是一種動物,動物是一種生物。于是我們有了一個范疇階梯或類別譜系:菲多→哈巴狗→狗→哺乳動物→動物→生物。人們在這里看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這個譜系的一端是一個個體,此后的一層一層都是“共相”。相應地,稱呼這一端的是一個專名,而稱呼其他各層的都是概念性詞語。從專名到通名再到純概念詞,概念性越來越強,名稱性越來越弱。我打電話給一個朋友:“來,看看我剛買的菲多?!彼麜恢疲驗樗焕斫夥贫嗍鞘裁?。但如果我說:“來,看看我剛買的狗。”他肯定不會問:“什么是狗?”因為“狗”在他腦海里有概念,而“菲多”只是一個符號,僅此而已。

        克里普克認為專名沒有意義,看上去有些道理,但他關于通名也沒有意義的推論不免有些牽強。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通名具有內(nèi)涵,因為“類”是可以定義的,而且恰恰是它的定義確定了它的指稱范圍,所謂“內(nèi)涵決定外延”??死锲湛朔瘩g說,定義不能用以確定通名的外延?!八臈l腿”可以出現(xiàn)在老虎的定義中,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見到一只三條腿的老虎而正當?shù)匕阉凶觥袄匣ⅰ?。和專名一樣,這種定義不具有必然性。他的這種推斷受到了古典范疇理論的影響,認為范疇具有明顯的分界,其成員必須具有固有的共同特性?,F(xiàn)代認知研究表明,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互相滲透的,范疇中成員的地位是不同的,包括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典型成員有更多共性而占據(jù)著中心的地位,被稱作范疇的原型;非典型成員處于邊緣,由中心向外擴散。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具有共同特性,而是家族相似性。這種不同與古典范疇理論的觀點被稱作原型范疇理論。原型理論認為,所有層次的范疇都屬于原型范疇,而這種原型效應在基本范疇上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三條腿的老虎是“老虎”這個范疇的非典型邊緣成員,并不影響對“老虎”這個通名的定義的界定。因為定義總是以范疇中作為原型的典型成員的特征為基礎的。

        (四) 專名意義的范疇重構

        1. 語義知識與事實知識

        通名包含著對同類成員共同特性的描述,這些描述“結晶在知識系統(tǒng)中形成概念”[1]321,可以舉一反三,因而是有意義的,那么代表著獨立個體的專名是否有意義?我們又回到討論的核心。摹狀詞理論認為,專名等同于一個或一組摹狀詞,那么摹狀詞的描述是否就是專名的意義?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澄清摹狀詞的描述到底是什么。摹狀詞的描述實質(zhì)上就是對與所指對象有關的事實的陳述,這些陳述是與所指對象相關的一些知識和信息?!胺贫唷边@個專名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描述:“那個一見主人就喜歡往身上跳的狗”,“那個鼻子上長著兩個對稱白斑的狗”,“那個曾經(jīng)捉住過一只老鼠的狗”等。但當這條狗的主人告訴某個人來看看他的“菲多”時,那個人可能不知其所云,因為他對“菲多”沒有任何了解,這個專名對他沒有傳遞任何信息。再看“威尼斯”這個專名的描述:“那個美麗的水上城市”,“那個意大利東北部的重要港口”,“那個建在118個小島和177條運河之上的城市”等。比較一下有關“威尼斯”的知識和有關“菲多”的知識,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兩種不完全一樣的知識,即所謂語義知識與事實知識的區(qū)分。一個歐洲人游覽蘇州后,感慨其為東方威尼斯,其他人可以理解他的評價和贊譽,因為“威尼斯”已經(jīng)定型在人們的概念里,成為水上之都的代名詞,而有關“菲多”的知識只局限在一個極小的圈子里,并且對于我們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并不具有重要性。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與一個專名有關的各種知識地位是不一樣的,威尼斯的凸顯特征是一座水上城市,而是否是一個重要港口以及小島和運河的精確數(shù)量就顯得不那么重要。當一個對象的特征形成了我們看待事物的一個角度、一種方式,其名稱就有了概念用法,如果這種概念用法固定在語義里,名稱便有了意義。

        但語義知識和事實知識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威尼斯是一個水上城市”這個概念何嘗不是一個事實知識,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就從來沒有聽說過“威尼斯”這個名字。所以意義不是客觀的,它來自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需要人的參與。

        2. 專名的類型識別:概念性、描述性與復合性

        這樣,我們就有不同種類的專名,有形成概念的專名,如:“威尼斯”、“拿破侖”、“諸葛亮”,因為我們會說某人是“詩壇拿破侖”、“事后諸葛亮”;還有未形成概念的專名,如普通人的名字:“張三”、“李四”、“菲多”。概念和非概念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加爵”這個普通人名一夜之間就成為那類有人格障礙、不進行心理疏導就有可能危害社會的青年的代名詞。有概念的專名也有可能由于使用的減少而漸漸消亡。概念和非概念專名之間的轉換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偶然的因素。

        從形式上講,除了少數(shù)專名是任意的符號組合,絕大多數(shù)生活中常見的專名都含有描述成分。這些描述成分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像“張大膽”、“啟明星”、“奔馳”都是些典型的描述,而“耐克”描述的成分就不那么明顯,但“耐克”其實是英文專名“Nike”的音譯,指希臘神話中長有雙翼的女神,穿上“Nike”鞋,能讓人飛起來。其實“耐克”也有耐磨堅韌,無往不勝的意謂。當人們給一事物命名時總會對其抱以期盼,超市里日新月異的商品品牌、五花八門的名字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但需要注意的是,名稱中的描述語不一定就是專名的意義,因為它們所起的是標識作用而不是純粹的描述作用。羅素曾經(jīng)想到一個好例子:“神圣羅馬帝國”所稱的政治實體,既不神圣,也不是帝國,和羅馬也沒什么關系。同樣,“張大膽”長大后也許會膽小如鼠。專名是否含有描述成分,是件可有可無的事。里面的描述語主要不是用來描述的,而是用來命名的。這些描述成分往往提示出了名稱語詞的來源,但它不說明這個專名何以是此專名。

        有些專名仔細分析似乎不是純粹的專名,而是通名和專名的復合體。如“張三”中的“張”應該看作通名而不是專名?!皬垺逼鹱饔玫姆绞浇咏凇昂幽先恕薄ⅰ班嵵萑恕边@樣的詞語。有些詞語很難說是通名還是專名,萊爾說“星期六”是專名,但我們一年就有52個星期六。像“奧迪”、“奔馳”是指這一類汽車呢,還是指其中的一輛?似乎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有可能。

        由此可見,如果把各種專名看作一個范疇,范疇中的成員是有差異的,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其外延與通名有所交叉。說到其原型成員,筆者認為,未形成概念的專名最具有代表性,因為專名的基本作用就是把某一個體和別的個體區(qū)分開來。在事物的命名之初,各種專名的地位都是相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所指對象的事實的描述越來越豐富,專名所包含的知識內(nèi)容也越來越多。由于歷史的、偶然的或約定俗成的原因,有些知識上升為概念,成為人們看待事物、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這些專名便獲得了意義。

        現(xiàn)代名稱理論的不同流派對名稱意義問題的主要分歧是建立在詞語關系這個評判標準上的,即名稱有無意義取決于名稱與摹狀詞的關系——名稱等同于摹狀詞或名稱有異于摹狀詞。在共認摹狀詞有意義的前提下,如果名稱等同于摹狀詞,便從摹狀詞那里獲得了意義,反之,名稱便沒有意義。這樣意義就成了詞匯層面的東西。本文在當代原型理論的基礎上,對名稱的意義進行了再探討,認為意義屬于概念而不屬于詞匯。名稱,無論專名或通名,是否具有意義在于其是否形成概念,形成人們看待事物、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并在人們的經(jīng)驗活動中具有重要性。概念的形成是范疇化的結果。通名標注某一范疇,因而形成概念獲得意義;專名標注個體,其初始的、基本的作用是把這一個體和其他個體進行區(qū)分,因而在命名之初,作為原型成員的專名并沒有形成概念,故無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專名因偶然的、歷史的因素被范疇化和再范疇化,進而上升為概念并獲得意義。因此,專名和通名之間沒用涇渭分明的界線,范疇邊界彼此有所交叉,形成連續(xù)統(tǒng)。

        [1] 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Mill,John Stuart.A System of Logic[M].New York:Harper Brothers,1843.

        [3] 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 [A],1892. In: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C], P. Geach and M. Black (eds.),Oxford: Basil Blackwell,1952.

        [4] Russell,Bertrand.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19.

        [5] Russell,Bertrand.The ABC of Atoms[M].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1923.

        [6] Wittgenstein,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New York:Macmillan,1953.

        [7] Searle,John R.Proper Names[J].Mind,1958(67).

        [8] Kripke,S.Aaron. Naming and Necessit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9] Rosch, E.,Carolyn Mervis, el al.Basic Objects in 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6(8).

        The Recategorization of the Meaning of Names——Based on Prototype Theory

        ZHANG Ming-yu
        (1.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
        2.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The issue as to whether names are meaningful is quite controversial. Some philosophers hold that a name, be it a proper name or a general name, has meaning, which equals to a group of descriptions about the entity it refers to; while others argue that both proper names and natural kind terms are meaningless, because they are rigid designator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descriptions as non-rigid designators. A name's referent is fixed by an original act of naming, and the later uses of the name succeed in referring to the referent by being linked to that original act via a causal ch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ssu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holding that meaning stems from concept. Whether a name is meaningful or not depends on whether it can conjure a concep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general names are meaningful, while proper names can be meaningful or meaningless,because the members of the category of proper name vary from one to another in terms of conceptualization.

        proper name; general name; meaning; concept; category

        H0-05

        A

        1006-5261(2011)04-0079-05

        2011-03-25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研究生科研基金課題

        張明宇(1970―),男,河南鄭州人,講師,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張彥群〕

        猜你喜歡
        摹狀專名涵義
        名義摹狀詞理論及其反駁與辯護
        邏輯學研究(2023年4期)2023-12-17 18:41:07
        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專名的確定與保護
        我的仙人掌
        摹狀詞理論研究綜述
        卷宗(2019年12期)2019-04-20 13:32:42
        古籍專名數(shù)據(jù)庫的構建與統(tǒng)計分析
        文教資料(2019年35期)2019-04-19 06:53:02
        限定摹狀詞的兩可性
        西部學刊(2019年18期)2019-01-02 09:00:10
        探究《說文》省形的真實涵義
        淺析唐奈蘭關于對限定摹狀詞的兩種用法
        長江叢刊(2016年29期)2016-11-26 00:40:13
        我對國防教育的涵義的理解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2
        財務失敗涵義、原因
        丰满少妇又爽又紧又丰满动态视频|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 国内精品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av网站| 国产的自拍av免费的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香蕉热狠狠综合| 欧美v日韩v亚洲综合国产高清| 开心五月激情五月天天五月五月天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虎白m粉嫩小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盗摄| 国产精品video|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夜色国产精品噜噜亚洲av|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乱码一二区在线亚洲| 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久久久一本精品久久区 |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视频一|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欧美一区二区午夜福利在线yw|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在线| av在线免费观看蜜桃| 国产亚洲av无码专区a∨麻豆| 精品91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专区九区|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五月久久婷热| 免费av网站大全亚洲一区|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女同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午夜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 变态 另类 人妖| 99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日韩女优图播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