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慈翔 王家倫
時下,不少中小學都在紛紛推廣教師備課“學案制”,學案迅速在全國各地走紅。所謂“學案”,簡言之就是教師從指導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設計的師生共同擁有的學習方案,而借助學案進行教學的方法被稱為“學案教學法”。
1997年,浙江金華一中率先提出了一個用以幫助學生學習、相對于教案的概念,即“學案”。①學案教學法一經(jīng)提出,山東、江蘇、廣東、湖北、北京等地的一些教學部門積極推廣,學案教學模式風靡一時,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愈演愈烈的趨勢,許多高校理論工作者以及一線教師紛紛撰文對學案給予正面的評價。筆者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重慶維普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中就查到了幾十篇關于“學案”的文章,其中大都對“學案”大加稱贊,最具代表性的有《“學案”教學更有利于學生自主發(fā)展》《“學案”導學,一種有效的課堂模式》《“學案”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新變化》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學位論文對“學案”進行專門深入的研究。所有這些對學案的研究不僅停留在語文學科,而且涉及了中小學其它各個學科,如數(shù)學、英語甚至還有地理、歷史、生物和化學等。除此以外,各地還紛紛掀起優(yōu)秀學案的評選熱潮,如山東省泰安市洪溝中學在2011年5月“學案導學—六步教學”系列活動的“活動之五”中就評選出了“語文優(yōu)秀學案”,此優(yōu)秀學案是洪溝中學七年級某語文教師設計的《兩小兒辯日》。具體如下:②
《兩小兒辯日》學案 課型:新授課(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1.學會“盂、孰”兩個易錯字。(重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重點)
3.理解重點詞句,根據(jù)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難點)學習過程:
1.猜謎語:看園(疑為“圓)”,寫方,東(疑為“冬”)短,夏長——打一字。
2.溫故:說說學過的帶有“日”字的詩句和帶有“日”字的成語。
3.知新:我們的古人是有著無窮的聰明智慧的。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看又能從“日”中知道一些什么新東西。
4.【板書課題】解題,寫的是什么內容?
(1)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學生初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生字,讀讀認認,找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查閱工具書加以理解。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1.先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在文中記下來。
2.通過看注釋,查工具書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記下來。
3.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內容。(弄懂每句話的意思)
4.感悟文章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視時間可放在第2課時】
1.生生合作:
互相交流學習效果,糾正讀、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交流所寫事情及蘊含道理。
2.師生合作:
學生試讀→教師范讀→討論讀法→學生練讀、評讀【合作朗讀】
3.合作譯文:
提出讀不懂的詞句→師生共同解決→師讀生譯
1.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另外,只有把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解決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和背誦的難題。例:“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2.理解文意一定要結合注釋,注意古今異義、古音通假等。例:“去”“知”。
3.深化拓展:
分角色朗讀;講故事比賽(選擇喜歡的方式合作學習,力爭達到“熟讀成誦”);表演。
1.給下列畫線字注音。(引用時略)
2.解釋加點詞。(引用時略)
3.說出下列兩組多義詞的含義。(引用時略)
4.翻譯下列句子。(引用時略)
歸納小結學習感受,啟發(fā)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
如今學案已經(jīng)成了教育界最時髦的物件,更有人將其視為珍寶。一些理論家紛紛出動,認為學案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案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鑒于學案有如此多的優(yōu)點,甚至有人提出“學案”應該完全代替“教案”;③一些出版印刷部門也聞風而動,各種各樣的學案充斥于教師、學生的案頭。然而,當今的學案真有那么神奇嗎?
一般認為,學案是指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所以說,學案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編制的。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兒童已經(jīng)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和在成人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跋葘W后教,以學定教”是學案導學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④學案的制訂正是把握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筆者對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略知一二,但是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將學案制訂與尊重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等同起來,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無論是處在小學還是中學的學生,他們有著自己的個性發(fā)展特征,我們更應該看到每一個青少年都有著一顆追求個性、張揚自我的心,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教師的贊揚與支持,極力想證明自己并不比別人差。教師雖然似乎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等來制訂所謂的“學案”,但是這絕不能代替學生自身的需求,教師又怎么可能比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呢?何況一個教師更代表不了全班同學。學案里有的只是教師的引領,教師的板塊式問題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領;沒有了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自己提出有思考性的問題的過程,甚至有些學生將教師精心制訂的學案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尊重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嗎”?更何況整個備課組的不同教師用同一個“學案”的現(xiàn)象還大量存在。這種做法雖然使學案的統(tǒng)一性得到了彰顯,但是卻沒有照顧到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脫離了教學實際,更不用談尊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上文所附的學案中,教師設計的那些學習環(huán)節(jié),都能恰如其分地照顧到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嗎?如教師在《兩小兒辯日》學案中第一課時里設計的“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對那些學困生難道沒有難度嗎?
學案之所以受到追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不少人認為學案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學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中能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由于“學案”是在上課前發(fā)給學生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學案的內容提前進行自主學習,大部分的學案導學教學都規(guī)定了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實質是學生“主體性”的彰顯和個性的呈現(xiàn),表現(xiàn)為學生自主、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通過這種自主學習,課堂氣氛和諧而有序。學生的自主學習占去了課堂一半多的時間,學生能自主完成的內容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剩余的部分在合作學習及討論中解決,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⑤
從理論上說,學案確實有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可能,但實際上如何呢?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把自主權完全還給學生,真的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合理使用好這項權利嗎?其一,如同對付一般預習作業(yè)一樣,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上課之前不可能根據(jù)學案要求完成初步學習的任務;其二,部分學生雖然用了學案,但是學習過程簡單,只是滿足于完成任務,學習方法和能力的獲得較少;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學生甚至產(chǎn)生了依賴心理,以為有了“學案”上課就不用聽講。從小學入學開始,教師就已經(jīng)強調學生每堂課都要做好預習工作,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今這些本該由學生來完成的課前預習卻被一紙“學案”取而代之,又何談“學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性!許多教師所期待的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沒有真正形成,由此,通過學案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目標未能有效達成。上文所舉的《兩小兒辯日》學案中的學習過程每一環(huán)節(jié)都羅列得如此仔細,學生被動地被學案牽著鼻子走,深入鉆研的能力得不到拓展,又何談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呢?
當今一般學案的大致結構如下:
學習目標。具體包括認知目標、情意目標、能力目標等,并給出具體的學習要求。
知識結構。這部分內容可從教材體系、單元知識結構和課時知識網(wǎng)絡等方面出發(fā)進行編制。知識結構的提供有利于學生在宏觀上把握所學內容,并能使學生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學習過程。就是將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過程大致羅列給學生。
技能訓練。包括課堂活動(練習),課后討論(思考)等等。
我們常說教師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備過程,備教法,備學法,由此而寫成教案。其中,“備教材”即以教材內容為出發(fā)點;“備學生”不僅簡單地考慮學生的智力因素,還需要學生已有的生活和情感體驗,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備過程”關注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備教法”關注的是自己能怎么教;“備學法”包括了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確定學習目標,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方法)和五環(huán)節(jié)常規(guī)學習方法(預習方法、聽課方法、復習方法、作業(yè)方法、小結方法)。如果較為仔細地閱讀上文《兩小兒辯日》的學案,就能發(fā)現(xiàn),無論從學習目標還是學習過程都與教案大同小異,無本質區(qū)別。
如果對照一下,那些學案上的“技能訓練”或許都可以在前幾年風行而今被扣上“應試教學”大帽的練習冊上找到蹤影,其訓練量遠遠超過了教案中“作業(yè)布置”。
所以我們認為現(xiàn)行的所謂“學案”,只不過是“教案”+“練習冊”。實際上,許多教師設計學案的過程就是把教案當中相應的內容加上作業(yè)填寫到學案中的對應項上。既然如此,與教案沒有本質區(qū)別的學案又何必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并推廣呢?
還有人認為,學案有助于充分體現(xiàn)師生、生生合作性⑤;有助于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⑥……難道教案不應該達到這樣的目的嗎?
如今“學案”的風靡,導致了許多教師盲目跟風,缺乏作為一個教師應有的理性思考。我們呼吁一線教師能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設計出與教案有本質區(qū)別的“學案”。
注釋:
①郭韋華:《高中語文學案設計探究》,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②http://www.tagxqedu.com/show.asp?id=1347。
③魏?。骸墩劇皩W案”代替“教案”的體會》,《考試周刊》,2007年總第43期。
④許亞冰:《中學語文學案導學的實踐研究》,《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9月。
⑤劉成昌:《從“教案”到“學案”,以備課促教學》,《中國教師》,2009年2月。
⑥吳育紅,賈鳳梅:《實施學案導學的關鍵點》,《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12月。
⑦臧淑梅:《新課程視野下中學語文學案設計的探究》,《教學大參考》,2006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