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為烜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正史號稱二十四,稗官野史數不清。二十四史中尤以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最為著名?!妒酚洝芬越?,史傳文學花開爛漫,在文史領域盡顯風騷。史傳人人會讀,巧妙各有不同。竊以為,讀史要有味,不妨先從讀詠史詩開始。
唐代詩人章碣有一首詩叫《焚書坑》,非常有名,末句尤其有名,經常被人不恰當的引用。詩曰: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劉項原來不讀書”,多好呀!鼓勵了多少不愛學習的年輕人??!不讀書照樣打天下。事實果真如此嗎?細讀賈誼《過秦論》即可詳明其中奧妙。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谑菑U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原來作者不是強調劉邦項羽不愛讀書,而是說秦末義軍領袖即使文化水平很低也可以推翻秦朝統治,目的是強調秦朝暴政而亡的慘痛教訓。這同賈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論斷是一樣的,不過更生動形象,更耐人尋味而已。詠史讀史的興味就是這樣。
詠史必須讀史。讀史而詠史的過程是披文入情又重新創(chuàng)作的過程。讀詠史詩不但有促于讀者熟讀史傳文本,細讀史傳文本,還有助于讀者積累感情,抒發(fā)感情。
晚唐末造,天下大亂,所謂番邦外族入侵、逆子貳臣亂朝。溫庭筠一首七律《蘇武廟》詠史抒懷,寄意遙深。詩曰: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蘇武傳》是《漢書》中寫人敘事最出色的篇章之一?!拔淞粜倥彩艢q,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這一段悲壯史實所蘊含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jié),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溫庭筠此詩堪稱代表。頷頸兩聯既簡約又豐腴,耐人尋味。“云邊雁斷”和“隴上羊歸”句非細讀史傳文本抽取意象不能生動表達;“非甲帳”與“是丁年”對舉,非熟讀史傳文本忠于原著不能高度概括。“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表達了蘇武對漢武帝的一片忠心。每當讀此,總會讓人深味溫庭筠在“古祠高樹”下發(fā)出的時代渴盼——對蘇武般忠臣義士的呼喚。這樣就加深了我們對《蘇武傳》的理解。
詠史的難度,有時不在于史傳文學形象的詩意轉化,而在于依照史實臧否人物提出真知灼見。讀詠史詩有助于拓展讀者閱讀史傳的思維。
《鴻門宴》是《史記》中膾炙人口的史傳文學作品。“鴻門宴”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飯局,給后人留下了不盡的話題。對于參加飯局人物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者,一為范增,一為項羽。元·陳孚《題范增墓》說:“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痹ゅX舜舉《詠范增》一詩云:“暴羽天資本不仁,豈堪亞父作謀臣。鴻門若遂尊前計,又一商君又一秦?!鼻罢哒撈淠昀仙僦\,后者不但言其不能識人,并且順帶評價了項羽。對于項羽,李清照詠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毛澤東卻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記得南宋詩人兼詞人劉克莊曾有一首雜詠詠嘆廉頗:
浪說三遺矢,猶堪一據鞍。
君王不自試,耳目信人難。
我們比照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就可明了作者取材之巧立意之高。原文如下: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于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于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辛棄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浩嘆,吐出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之氣,而劉克莊借此一段史實則要表達一種對歷史教訓的借鑒。矛頭指向了君王,但又不僅僅限于君王,親佞遠賢,偏聽偏信而鑄成大錯的歷史教訓實在不勝枚舉。
《史記》以來,史傳文學寫人敘事,形成了一套史傳筆法,其中“細節(jié)傳神,以簡馭繁”的手法對后世影響很大。詠史詩也繼承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讀詠史詩有助于我們多方面體會學習這種史傳筆法。
駱賓王有一首詩叫《于易水送別》,詩曰: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作者抽取史傳中“發(fā)盡上指冠”這一細節(jié),生動表達了荊軻豪氣沖天的英雄氣概。如細讀史傳文本就會發(fā)現,無論是《戰(zhàn)國策·燕策三·荊軻刺秦王》,還是《史記·刺客列傳·荊軻》,二者對易水送別的描寫簡直不差分毫,且都突出了這一細節(jié)。讀詠史詩,品史傳文,何其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