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 莉
內容渾厚、格調典雅的文章大都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高遠的歷史視角和深刻的文化認知。它在構思上往往把命題放到一個廣闊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審視、對比、碰撞,在文化的理性思辨與深情告白中,傾瀉出對生活真切而悠遠的感悟,從而使自己的作文閃爍出攝人心魄的熠熠風采。
我國的古代詩文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許多詩詞名句猶如一粒粒明珠,放射著迷人的光芒。采擷—些詩詞名句,會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滿詩意,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
一曲幽徑,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景旖旎。
一波微瀾,波濤洶涌之后不忘留一點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雄渾壯闊、心潮澎湃的風景奇麗。
一片詩詞,纏綿悱惻之間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聲長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沖宵詩情。
一方凈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渲染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麗奇觀。
藍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的波瀾;歷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會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斷。(《揀盡空白終見風景》)
五句詩,五個段首語,構成段落排比,描寫了五道各其特色的風景。作者筆下奇麗的“風景”,便是浩瀚悠久的中華文化。構思巧妙,結構整齊,描寫生動,引人聯(lián)想,極寓個性和魅力。
歷史人物對人生的選擇,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們舉世矚目的生命歷程,自然成為許多話題的經典論據。點擊歷史人物,就如同給作文注入了新的活水。比如:
讀莊子,讀到的是空靈與澄凈,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護月亮的樹,他甘愿“曳尾于途泥”,為的是守護那純凈的心靈之樹。
讀李白,讀到的是瀟灑與不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鑄就了他的豪邁與飄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激蕩著他的自信與博大……
讀司馬遷,讀到的是剛直與堅韌。面對殘酷的刑罰,面對眾人的嘲笑,他沒有屈服,他依舊屹立在歷史的巔峰上?!巴ü沤裰?,成一家之言”,剛正不阿,留作正氣滿乾坤;幽怨憂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讀李清照,讀到的是凄婉與哀傷?!盎ㄗ燥h零水自流”是怎樣的一絲惆悵;“梧桐更兼細雨”是怎樣的一縷憂傷……(《讀·感悟》)
在作者筆下,—個個歷史人物信手拈來,莊子的空靈澄凈,李白的瀟灑不羈,司馬遷的剛直堅韌,李清照的凄婉哀傷,猶如—束束生命的花朵,散發(fā)著古典的芬芳,沁入讀者的肺腑,給人以意味深長的啟迪。
文學作品泛指神話故事、小說傳奇、詩詞歌賦、寓言童話等等,合理地鏈接文學作品,會使高考作文增強文學底蘊,產生獨特的藝術審美效果。請讀下面的文字:
我看見祥子手里撥弄著現洋,心中盤算著買車,嘴里念叨著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車黑漆漆的車身、亮晶晶的瓦圈,閃著光;我看見王順發(fā)忙著擦桌子抹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擒著老北京的大茶壺,壺嘴徐徐吐著水霧;我看見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紅,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兒爺昂首挺胸,老太爺微笑點頭……
讀老舍先生的書,仿佛被書中人物引領著,游覽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氣息,欣賞北京的色彩,聆聽北京的節(jié)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號啊!(《老舍與北京》)
在這里,作者大量地鏈接了老舍先生的作品,如《駱駝祥子》、《茶館》、《四世同堂》等,用來說明“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號”。概括性強,文化底蘊深厚,耐人尋味。
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古樸或高雅、自然或精致、平和或濃烈……都給人以文化的感染與熏陶。在高考作文中注入藝術的血液,會使文章充滿生機與活力,拓寬閱讀者想象的空間,增加文章的廣度與厚度,提升文章的品位。請看下面的文段:
百轉千回,你,悄悄地沉睡在米洛斯那片神圣的土地上,直到重見光明之日。你,這位美與愛之神,復蘇之日,盡管已失去那兩只玉臂,卻收獲了驚世的美、絕倫的美、維納斯的美。你那優(yōu)美流暢的線條,凝聚于那斷臂之處,空蕩蕩的,卻又如此豐富。那一刻,那片空白,激發(fā)出多少人心中的維納斯。那一刻,那片空白,讓美延伸,讓愛豐滿。
留一點空白,是智者的思考。有形的事物往往太完滿、太逼真、太無破漏,然而,思維往往會因此而凝固,局限于眼前那具體的實物。中國的智者在幾千年前,或許已領悟到了這一點。中國畫獨特的空白,留給人的卻是無盡的想象與思考。大師齊白石畫魚畫蝦,或簡約地勾勒幾抹墨,看似率性而行,看似恣意而為,看似空白無實,孰知,那一片片的空白。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畫氣”。觀者也會因此而富有想象,那魚那蝦,瞬間便隨思維活躍起來,在想象中游走、嬉戲。
智者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給人們一點空間,給人們一點空白。那個部分,才是人人共有的財富;那份空白,才會巧妙地將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如穿針引線般串聯(lián)起來。(《點點空白,悠悠情思》)
從上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一直在藝術領域里延伸:從對米洛斯的維納斯斷臂之處的空白作出深刻的思考--讓美延伸、讓愛豐滿,進而聯(lián)想到中國畫獨特的空白等。作者對這些藝術的空白,給予了個性鮮明的審美觀照——藝術的空白乃是智者的靈思,能巧妙地將不同的人和事串聯(lián)起來。這里既有豐富的思想和靈動的情感內涵,又有理性的才思和獨特的心靈體驗。藝術血液的注入,使本文獲得了強大的生命活力。
典故是歷史和文化的濃縮,它具有經典性和象征性,也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玫涔蕚髡f,是站在透徹文章思想與藝術表達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獨特領悟,智慧地選擇角度進行新的演繹與擴展。請看下面的文段:
有的人征服了高峰,又舉目遙望更險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寶,又躍躍于另一次奇異的冒險;策馬路過梅園,卻一心想著直奔邊關,戍國殺敵。
這樣的人不是癡頑,而是執(zhí)著,他們在奔波里沖擊生命的極限,在征服里體驗生命的快樂,在無所息里實現自己的終極意義,最偉大的戰(zhàn)士都渴望戰(zhàn)死沙場,在死神帶來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粲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駕一葉扁舟,凌萬物之茫然,卻不想到達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在,聽風飲露。他們秉燭夜游,訪仙探鬼,只是感慨于歲月如寄,而風光無限,不得遍賞。
這樣的人,不是放縱頹靡,只是瀟灑自如,他們在漫游里賞玩生命的細節(jié),在駐足遐觀中紀念流逝的時間,在誠摯的詩篇里謳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問紅光俗世,只是靜坐修行中獲得人格的圓滿、生命的休憩。 (《且息且行》)
上文論述了“行”和“息”的辯證關系,語言功力深厚,全文不露痕跡地化用了望梅止渴、馬革裹尸、秉燭夜游、求仙問道等典故,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穿插自然,意味深長,顯示了豐富的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