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光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宗教是一種超世的信仰,其本質在于借助超人間的力量,為人類尋求心理慰藉,給人類以終極關懷。宗教所具有的虛幻性、超現實性,所追求的心靈安寧、靈魂救贖,所描繪的幸福的彼岸世界,使蕓蕓眾生對來世充滿希望。宗教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價值觀。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也有共性的價值追求。充分挖掘宗教價值追求中的合理因素,提倡關愛人類、關注人性,給人的靈魂以精神寄托,能起到揚善抑惡、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有利于人們和睦相處,有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利于世界和平安寧。
價值追求是對一定的價值目標的執(zhí)著向往并力圖達到此目標的強烈驅動傾向。價值追求是價值觀念的重要內容。價值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和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對某一事物的價值信念、價值目標或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價值規(guī)范內在統(tǒng)一的觀念模式。一定的價值觀念,決定了一定的價值追求。價值追求的基礎是對所追求目標的重大價值的認識,這種認識從起源來說,產生于價值評價、價值判斷。在社會實踐中,人們對各種事物都要進行價值評價,作出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中,認為是好的東西,就會產生好感、羨慕、歡迎。隨著對事物重大價值認識的深化,人們便由傾慕積淀而形成執(zhí)著的向往和強烈的獲得此價值的愿望,確立起堅定的價值目標,并千方百計達到此目標,這樣便形成了價值追求。
價值追求有三種形式。一是情感上對一定價值目標的執(zhí)著向往、思念、傾慕和實現一定價值目標的強烈愿望;二是認識上千方百計實現價值目標的堅定信念和設想;三是實踐上采取實際行動、克服各種困難,為實現一定價值目標而不懈地努力。沒有付諸實踐的價值追求是空想,或者是價值追求不夠強烈的表現,真正的價值追求都是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價值追求的力量在于將情感、認識上的追求化為實踐的追求。
價值追求與人們的實踐活動緊密相聯,推動著人們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和遠大理想。首先,價值追求對人的實踐有著重大的導向功能。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人們就向什么樣的價值目標前進,價值追求為人們指出前進的方向。其次,價值追求是實踐的強大動力。它強烈要求人們千方百計地去實現價值目標,推動人們去戰(zhàn)勝困難。再次,價值追求有調控功能。它能把主體各方面的活動統(tǒng)一起來,協調主體的各種活動,使主體集中精力去實現價值目標,并在實踐中隨時調控自己的行為,使之不偏離主體的價值目標。最后,價值追求有巨大的承受功能。一個有著堅定的價值追求的人,他能忍受各種艱難困苦,能直面各種曲折、反復,忍受各種委屈、坎坷和經受各種失敗挫折,始終保持堅定的意志,一往無前地去努力實現價值目標。
宗教的價值追求體現著宗教教義的精髓,為人們修身養(yǎng)性指明了方向,給人以精神寄托和靈魂的凈化。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人人平等、寬大為懷、因果報應、救世濟民、關愛自然是不同宗教的共性價值追求。
平等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追求人人平等一直伴隨著宗教文明的發(fā)展史。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安拉是唯一的,安拉是人和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者?!氨娙税?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chuàng)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們相互認識?!?《古蘭經》49:13)“世人原是一個民族”(《古蘭經》2:213),人都是相互平等的。組成人類的個體,雖然有性別、職業(yè)、膚色、信仰、種族、民族和國籍等的不同,但并無高低貴賤之別。人不分部落、民族、種族、膚色、地域、階層、身份、貧富、強弱、智愚,在人格上一律平等。就整個人類而言,只有性別、民族和信仰三個基本層面的區(qū)別,沒有地位高低之分。“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毫無區(qū)別,黑種人和白種人誰也不比誰優(yōu)越。”[1]伊斯蘭教的人類平等觀包括民族間相互平等、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相互平等和男女平等。
佛教倡導人人平等,不以等級、出身、貧富論人的高下、貴賤,強調以道德的高低、智慧的深淺論人的成就大小,而以道德、智慧的修持進入人生理想境界。佛教認為,人的出生都是赤條條地來,沒有差別,在人世修善積德信佛,死后都可以進入西天極樂世界,作惡造孽死后就下地獄[2]。古代印度嚴格奉行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極力主張打破這種不平等,建立平等的種姓關系。如當時的婆羅門認為,“婆羅門種最為第一,余者卑劣;我種清白,余者黑冥?!?《長阿含經》)佛叱責此論者是“愚冥無識,猶如禽獸,虛假自稱”(《長阿含經》),并宣稱:“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長阿含經》)要求出家沙門“不錄前名,更作余字,猶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無余名?!?《增一阿含經》)
基督教認為,信徒之間是平等的?!妒ソ洝分姓f,“上帝是全人類的慈父,如同陽光的普照,不可能偏施恩寵,一切人都是兄弟——不論是罪人或上帝愛的子女——在圣父眼里都是一樣的?!薄拔业哪赣H,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圣經·馬可福音》12:49)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首先,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耶穌訓誡使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掌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愿為大,就必作你們的傭人;在你們中間,誰愿為首,就必作眾人的仆人?!彼安皇且苋说姆?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圣經·馬可福音》10:42-45)其次,人在經濟上也是平等的。原始基督教實行財產共有制,體現了他們物質生活上的平等或平均思想。他們要求所有的信徒都要變賣自己的田產家業(yè),凡物公用,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按蠹夜灿械拇蟮厣蠈⒉辉儆脡突h笆隔開,將沒有窮人,也沒有富人,也沒有暴君,也沒有奴隸,也不再有大小尊卑之分?!?《彼得啟示錄·附錄》)這種經濟生活中的平等又引申出互助互濟的平均思想?!拔以皇且獎e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余,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余,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圣經·哥林多后書》8:13-14)
虔誠的宗教信徒都懷有一顆寬容之心,做到寬厚、忍讓、包容。
寬容是伊斯蘭教的基本精神?!豆盘m經》說:“善惡不是一樣的。你應當以最優(yōu)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末,與你相仇者,忽然間會變得親如密友?!?《古蘭經》41:34)強調不對別人的態(tài)度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不因自己吃點虧而煩惱不安。伊斯蘭教倡導的寬容理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自己寬容;二是對他人寬容。對自己寬容,鼓勵人們可以滿足正當的需要,“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古蘭經》2:168),“凡為勢所迫,非出自愿,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 ],毫無罪過 ”(《古蘭經 》2:173)。也就是說,當人受到脅迫或是在饑餓所迫的情況下,吃禁物是無罪的,是教法特許的。對他人寬容,認為人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缺點的,由于人性的弱點,人難免會犯錯誤,會有過失?!叭祟惙赣绣e誤,因而被稱作人類,既被稱作人類,難免常犯過失?!盵3]錯誤是可以改正的。對于犯罪后能認真悔改的人,應當原諒和寬恕。“寬容忍讓地對待對你輕率魯莽的人,原諒對你不公正的人,向對你刻薄的人施恩,與跟你斷絕關系的人保持友誼。”[4]認為對他人的寬容是對自己的獎賞,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
基督教的寬容精神主要體現在“愛人”。強調要愛人如己、克己和寬恕,不論是同胞還是外地人、教徒還是異教徒、朋友還是仇敵都要愛?;浇虖娬{的愛是一種超越血緣、地緣、信仰的愛,愛人主要不是因為他是可愛的和善的,而意在使他成為善的。愛人主要表現為忘我的服務、克己和寬恕,尤其強調愛仇敵,“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里衣也由他拿去”(《圣經·路加福音》6:27-29)。即對待仇敵不能“以牙還牙”,要以寬恕的胸懷對待仇敵,以仁慈的態(tài)度原諒仇敵,以博大的愛心化解仇恨。對仇敵的愛是指排除惡意憎恨報復的心態(tài),將愛的原則延及一切?;浇痰摹皭凼呛憔萌棠?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圣經·哥林多前書》13:4-7)
佛教的寬容表現在“忍”,主張在面對他人的叱罵、錘打、惱害、嗔呵、侮辱時能夠安然順受,不生嗔恨。按《佛教大詞典》的解釋,忍辱就是“于侮辱或迫害等能忍耐,心平氣和不起瞋恚之念。”佛陀在《佛遺教經》中告誡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碧瞥瘍晌辉娚膶υ挵逊鸾痰倪@種寬容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某日,寒山問拾得:“今有人辱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回答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焙皩υ捴羞€引用彌勒菩薩偈語:“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寒山拾得問對錄》)佛教強調為了生存,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饑渴苦樂,不怨天尤人。與人交往要寬恕別人的過錯,對于污辱、誹謗、坑害等施辱行為,要憐其愚癡,不予計較,不論他有多壞,不論他傷你有多深,你一定要放下,要克制自我,犧牲自我,寬大為懷。做到“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觀微子》),正像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所有宗教都強調善惡的因果報應,一個人轉世的形態(tài)取決于他在世時的行為,在世時積什么樣的因,來世就會有什么樣的果。今生行善的酬報一定是快樂 (天堂、極樂世界),行惡的報應一定是苦難 (地獄)。
佛教認為,人的善惡行為與來生命運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三界之內,凡有五道:一曰天,二曰人,三曰畜生,四曰餓鬼,五曰地獄。全五戒則人相備,具十善則生天堂;全一戒者則亦得為人。人有高卑,或壽夭不同,皆由戒有多少。反十善者,謂之十惡,十惡畢犯,則入地獄。抵突強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內盛,徇私欺紿,則或墮畜生,或生蛇虺。慳貪專利,??嗖蛔?則墮惡鬼。其罪差輕少,而多陰私,情不公亮,皆墮鬼神。雖受微福,不免苦痛,此謂三途,亦謂三惡道?!?《奉法要·弘明集》(卷一三))就是說,奉行十善的上天堂,奉持五戒或一戒的為人,由于持戒多少有別,人也就有地位尊卑不同。違反十善者下地獄,其他雖非十惡全犯,但只要有不善,則視情況或為畜生,或為餓鬼。一個人生前行善或作惡,決定了下世的命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必受樂,惡必受苦[5]。
基督教的善惡報是通過“最后的審判”來實現的?!缎录s·啟示錄》第 22章宣稱,上帝“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恒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圣經·羅馬書》2:6-10)?!澳切┫磧糇约阂路娜擞懈A?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里,也能從門進城?!?《圣經·啟示錄》22:14)而“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圣經·啟示錄》22:15),“他們的份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里,這是第二次的死”(《圣經·啟示錄》21:8)。行善者得進“永生”之城,作惡者則在火湖里“第二次死”,“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圣經·傳道書》12:14)。基督教獎懲分明,倡導善惡報,目的在于勸導人們棄惡從善、揚善抑惡。
伊斯蘭教也講天堂地獄及善惡報應,其因果報應思想主要體現在《古蘭經》的“兩世幸福”說?!豆盘m經》指出:“誰贊助善事,誰得一份善報;誰贊助惡事,誰受一份惡報。真主對于萬事是全能的?!?《古蘭經》4:85)在今世,人的所作所為都將被詳細記錄在案。在后世,真主賞罰嚴明,獎懲分明。今生一旦違規(guī),即使沒有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但在后世,真主是絕對清算其前世行為的,必將給予他應有的懲罰。伊斯蘭教認為,后世幸福與今世幸福渾然一體,“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古蘭經》28:77)?!皟墒佬腋!闭f告誡人們怎樣才能進入樂園而得以享受末日的永恒幸福,如何便一失足成千古恨,獲罪入住永恒的火獄。“這些是真主的法度。誰服從真主和使者,真主將使誰入那下臨諸河的樂園而永居其中,這是偉大的成功。誰違抗真主和使者,并超越他的法度,真主將使誰入火獄,而永居其中,他將受凌辱的刑罰?!?《古蘭經》4:13-14)與基督教不同的是,伊斯蘭教并不僅僅將獎懲完全寄托于最后的審判,“善的報酬”也可以在今生兌現。真主宣稱:“誰想獲得今世的報酬,我給誰今世的報酬;誰想獲得后世的報酬,我給誰后世的報酬?!?《古蘭經》3:145)
宗教大都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yè),歷來把行善濟困、救世濟民當做自己應盡的職責。
伊斯蘭教倡導關愛弱勢群體。穆罕默德強調,在齋月里,“要周濟貧苦的人,探望病人,關心有困難的人,分擔他們的疾苦”[6],并讓穆斯林以齋戒方式經受精神道德與肉體本能的雙重鍛造與考驗。尤其在忍饑耐渴中,令富者體驗貧者與旅人的饑渴之苦,培養(yǎng)憐貧濟困的惻隱之心,積極行善濟困?!熬次返娜?在康樂時施舍,在艱難時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愛行善者的?!?《古蘭經》3:134)要將“所愛的財產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和贖取奴隸 ”(《古蘭經 》2:177)。
基督教鼓勵人們對窮人慷慨。強調要扶持孤兒、寡婦、有病的、行動不便者,以及那些因信仰被迫解雇或被放下監(jiān)的人?!跋蚰愕厣侠Э喔F乏的弟兄松開手”,(《圣經·申命記》15:11)“給餓的吃,給渴的喝,留客旅住,給赤身露體的穿,看顧病的和在監(jiān)里的?!?《圣經 ·馬太福音 》25:35-40)“給缺乏的 ,貧窮的人身體所需用的?!?《圣經·雅各書》2:15-17)“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圣經·馬太福音》5:42)對那些不舍得自己財產的富人表示極大的蔑視,認為他們的靈魂要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鼻還要困難。耶穌還要求施舍的人要行在暗處,不讓人知道,更不圖人表揚和回報,只當為主舍的?!澳闶┥岬臅r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圣經·馬太福音》6:3-4)
佛教倡導慈悲濟世,在實踐中突出體現為布施。一是財施,二是法施,三是無畏施。財施又分為外財施和內財施兩種。外財是指錢財物品,即貨幣形態(tài)和物化勞動。內財是指知識、經驗、技術、智慧、學說等,即非貨幣形態(tài)和非物化的勞動。法施主要是對出家人而言,即順應人們要求,說法教化,或將自己禮頌功德回饋眾生。無畏施是指急人所難,隨時助人排憂解難,并使人在趨向解脫之途上勇敢無畏。佛教認為,越是難以做到的布施,功德越大,并主張必須盡自己所能滿足任何人的任何乞化要求,包括布施自己的肢體。而且,布施是不圖回報的,在佛教中,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三體輪空,即要忘記自己,忘記施物,忘記受者,就是要“施時不選有德無德;施時不說善惡;施時不擇種姓;施時不輕求者;施時不惡口罵詈?!?《優(yōu)婆塞戒經》)佛教的慈悲精神鼓勵著人們用赤誠的愛心、慈心、同情心、惻隱心和憐憫心去關愛眾生,關愛宇宙萬物,以慈悲柔和的心懷去體諒、幫助他人,去造福社會、造福百姓。
宗教認為,宇宙萬物與人一樣都是神創(chuàng)造的,都是神智慧的表現,人對萬物要心懷敬意,用平等、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大自然。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chuàng)造了世界,創(chuàng)造了人和宇宙萬物。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與自然萬物也是平等的,人應該心存博愛,應該以平等、友善、合作的態(tài)度對待大自然?!豆盘m經》說:“在大地上行走的獸類和用兩翼飛翔的鳥類,都跟你們一樣,各有種族的……”(《古蘭經》6:38)動植物的生命同人類一樣,是有感覺、有意識的。“對一只動物之善行與對人之善行同樣可貴;對一只動物之暴行與對人之暴行有同樣的罪孽。”(《布哈里圣訓實錄 (善行篇)》)人們要保護大地上一切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而且這種保護不能局限于肉體,還應擴展到精神上的關懷與體諒。要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禁止亂捕濫殺、亂砍濫伐。因為“在主那里,萬物是各有定量的”,(《古蘭經》13:8)“創(chuàng)造天地,是比再造人類更難的,但世人大半不知道”(《古蘭經》40:57)。因此,伊斯蘭教主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取用應以不過分為原則,人類應該把握自然的本質和規(guī)律,通過對自然界進行合理的開發(fā)利用,為人類造福。
基督教認為,萬物都是神的智慧和愛的表現,所有生物 (包括人類和非人類)都是上帝全善的體現,都是神圣而有價值的。《圣經》說:“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圣經·創(chuàng)世紀》1:31)“上主的一切化工都是美好的,到了時候,必然供應它們的需要。你不應該說:‘這一件事,不如那一件事?!驗橐磺惺挛镌谶m當的時候,必有它的特長。”(《圣經·德訓篇》39:39-40)人只是神的受托者、代理人,人對自然界的統(tǒng)治同時包含管理、照顧之意,人類只是與自然合作而已。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內在的善和價值,人應當以欣賞、尊重和照管的態(tài)度對待它們,與它們共生。肆意破壞自然戕害生物意味著對神的愛的背叛和褻瀆,意味著削弱人對神的愛和神對人的愛,最終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得救[7]。
佛教認為,萬物都有佛性,都有平等的價值。萬物既包括有生命有情識的動物,也包括植物和無機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體現,都蘊涵著無窮禪機?!拔ㄗR論云,唯識無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無別法,此明理內一切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眾生有佛性,則草木有佛性。”[8]強調人對萬物應給予尊重和愛護。佛教對自然界生命的關懷,最為集中的體現是普渡眾生的慈悲心腸,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是素食、放生。“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大乘入楞伽經 (卷六)》不殺生是佛教的首戒,是指不殺人、不殺鳥獸蟲蟻,還指不亂折草木,也就是善待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佛教的自然觀蘊涵了人類與萬物平等、萬物皆有其價值的樸素的倫理思想。
總之,宗教作為文化的中心要素,其合理的價值追求,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提供了方向和依歸。它規(guī)約、引導著人的自我理想、行為取向與價值實現。正如當代著名基督教神學家約翰·??怂f,“愛、慈悲、舍己為人、仁慈和寬恕——我們已看到他們構成了各大 (宗教)傳統(tǒng)的基本倫理原則——并非由超自然的權威強加的不相容的理念,而是產生于我們人性的理念,我們的人性在宗教傳統(tǒng)中被加強、凈化和提升到新的層次”[9]。
[1] 馬明良.伊斯蘭教簡史[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81.
[2] 楊荔薇.佛教的“眾生平等”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河北大學學報,2005,(2).
[3] 優(yōu)素?!す埂すχ?郝關中等譯.福樂智慧[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8.
[4]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88.
[5] 方立天.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論綱[J].中國社會科學,1996,(2).
[6] 葉海亞·艾麥利克著,阿立·蔣敬譯.伊斯蘭學 [M].內部資料,152.
[7] 卡爾·白舍客著,靜也、常宏譯.基督宗教倫理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2.811-829.
[8] 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Z].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大正十五年.T45,40c.
[9] 約翰·希克著,王志成譯.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