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龍
(湖北省沙洋縣曾集鎮(zhèn)衛(wèi)生院口腔科 湖北沙洋 448267)
(1)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牙周病在整個病程中可見牙齦發(fā)炎、出血、溢膿,牙周膜變性、牙槽骨萎縮,最后導致牙齒松動、脫落。其類型有:牙齦病、牙周炎、咬合創(chuàng)傷、青少年牙周炎和牙周萎縮等,其中尤以牙齦病最為普遍。本病的發(fā)生原因比較復雜,可分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兩類。全身因素還不能完全闡明,但已知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內(nèi)分泌紊亂、營養(yǎng)不良、長期消耗性疾病等,??梢鹧乐芙M織的病理損害。局部因素如牙石、菌斑、食物嵌塞、咬合功能紊亂、細菌等,在發(fā)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在祖國醫(yī)學中,據(jù)《明醫(yī)雜著》曰:“蓋齒雖屬腎,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于土也,腸胃傷于美酒,厚味膏梁甘滑之物,以至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搖動,黑爛脫落也?!币虼?牙齒雖然為骨所生,而上下牙床屬陽明大腸和胃經(jīng)脈絡所繞,若過嗜食膏梁厚味,或飲酒嗜辛,使脾胃受損,運化失常,蘊郁生熱,其熱循經(jīng)熏蒸牙齦,致牙齦出血或腐化成膿,病久則齦萎根露,牙齒松動。故而,牙周病,多因平時口腔衛(wèi)生差、牙齒不潔成齲壞、牙石、菌斑等,加之過嗜辛辣,腸胃積熱、邪熱循經(jīng)上蒸或外感風熱,引起胃火上炎,致使牙齦紅腫、出血、溢膿等而形成本病,本病的發(fā)生在臨床上有虛、實兩類之分。
實者責之于胃腸,屬熱盛與風火,治應疏風清熱,瀉火解毒。
2.1.1 風火上炎型 證見牙齦紅腫,熱疼痛,遇冷疼痛稍減,全身可見發(fā)熱畏寒,頭痛,口干少津,喜冷飲,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以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方用桑菊飲合清胃散加減:桑葉、菊花、連翹、石膏、黃芩,生地、丹皮、黃連、薄荷,升麻、甘草、蘆根。本方重在清熱消腫,如便秘者加大黃、芒硝,兼有濕熱者加苡仁、車前子,以瀉火清熱、利濕。
2.1.2 胃腸積熱型 證見牙齦紅腫熱痛,間或有膿血性分泌物,口中穢臭,伴有身熱,煩渴引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等,治以清火解毒,涼血祛腐。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銀花、野菊花、黃芩、黃連、黃柏、桅子、石膏、知母、赤芍、生地、丹皮、竹葉、甘草。本方重在瀉火解毒。方中知母、黃柏瀉火,丹皮清熱,生地、竹葉清熱涼血,赤芍散癰祛腐。
虛者多責之于脾腎,屬精氣虧虛,治以滋填潛降,補益氣血。
2.2.1 腎虛胃熱(腎虛火旺)型 證見牙齒稀疏松動,牙齦潰爛、萎縮、咀嚼無力、牙根宣露,兼有頭暈目眩,耳鳴腰酸,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補腎益齦,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知母、黃柏、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枸杞子、牛膝、龜板。本方重在滋陰潛降。如齦腫溢膿,加生石膏、麥冬清胃瀉火,牙齦萎縮、牙齒動搖,加龜板膠、菟絲子補腎益齒。
2.2.2 脾腎陽虛(脾腎不足)型 證見牙齦萎縮、色淡白,牙齒松動、牙根宣露,齦縫間偶有少量膿血滲出,伴有面色恍白,身倦便溏,肢冷腰酸,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等。治以補脾益腎,養(yǎng)齦健齒,方用右歸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子、杜仲、菟絲子、制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黨參、黃芪、白術、灸甘草。本方重在補脾益腎,精氣雙補,若見牙齦滲血較多,加阿膠,血余炭養(yǎng)血止血,兼見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加補骨脂、肉桂益腎溫陽。
在牙周病的中醫(yī)治療方法中,雖證情多端,因證而異,方法多種,但關鍵在于辯證分型而施治,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內(nèi)服方的同時,先清除牙周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菌斑等)后,用荊芥、薄荷、升麻、細辛煎湯含漱,每日多次,可縮短療程,保持持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