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安
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qū)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41
我科 2003-3—2010-5應用鼻竇內窺鏡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 86例,療效較好,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病例中男 54例,女 32例,年齡 17~65 (平均 38)歲。其中單純鼻中隔偏曲 40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鼻息肉、鼻竇炎 46例。CT掃描均采用鼻竇冠狀位,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頭痛、頭脹、耳鳴等。
1.2 手術方法:應用直徑4.0mm 0°鼻竇內窺鏡進行手術,術前30分鐘肌注安定 10mg,阿托品0.5mg?;颊哐雠P,用 1%的卡因加 1‰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麻醉鼻粘膜后,在鼻中隔左側皮膚與粘膜交界靠近皮膚處用 1%利多卡因5ml加少許腎上腺素粘軟骨膜下浸潤麻醉,并在該處做切口,上起鼻中隔最前上處,下至鼻底部,切口宜長。沿切口剝離鼻中隔左側切口處粘軟骨膜,在 0°鼻內鏡下從前至后用剝離子分離鼻中隔左側的粘軟骨膜及粘骨膜,在原切口后約 1mm處做軟骨切口,分離鼻中隔對側的粘軟骨膜和粘骨膜。充分分離后,用中隔回旋刀切除部分偏曲的鼻中隔軟骨、用骨鉗咬除篩骨垂直板,鑿除骨嵴,對復雜的鼻中隔偏曲和后端偏曲可以邊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軟骨邊分離粘軟骨膜和粘骨膜,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軟骨和篩骨垂直板后粘膜復位,同時伴有鼻竇炎者同期做功能性鼻內鏡手術,術后縫合切口,如手術出血不多,鼻中隔內側面也無新鮮出血,可于切口處敷以小塊明膠海面,如疑有出血,則填以油紗條。
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地獲得完全矯正,隨訪 6—12個月,未出現(xiàn)鼻腔粘連、鼻中隔穿孔、腦脊液鼻漏、塌鼻等并發(fā)癥。鼻塞、流涕、頭痛、頭脹、耳鳴等癥狀消失。
鼻竇內窺鏡下鼻中隔矯正術具有照明較好,術野清晰,手術全過程在直視下操作,提高了手術的準確性,深部操作也直視易行。手術在明視下操作,邊剝離邊吸引,使整個術野無血,視野清晰,可準確地在軟骨膜和骨膜下進行分離,能很好地處理鼻中隔軟骨與軟骨、骨與骨之間的“錯茬交接”和纖維粘連帶,能及時發(fā)現(xiàn)粘膜損傷從而加以保護。特別是對鼻中隔棘、嵴處粘骨膜的分離更有優(yōu)越之處,即使有單側粘骨膜損傷,也能發(fā)現(xiàn)及時,可改變剝離方向,防止撕裂更大。還可做到邊切除偏曲部分鼻中隔邊分離粘膜,這樣就避免了以往手術中需剝離粘軟骨膜和粘骨膜至一定范圍方可切除偏曲的鼻中隔。這樣就提高了手術速度,又避免了出血較多,進而從總體上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所有病例均獲得良好的療效,術后回訪 6~12個月,未發(fā)現(xiàn)鼻腔粘連及鼻中隔穿孔。
近年研究認為,鼻中隔偏曲與鼻竇炎的發(fā)生存在相關性,尤其是鼻中隔后段、高位偏曲可導致同側中鼻道狹窄,竇口鼻道復合體發(fā)生病變,鼻竇的正常引流得不到保障,進而出現(xiàn)鼻竇的炎性改變。鼻竇內窺鏡下鼻中隔矯正術可同期完成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進一步顯示了它的優(yōu)越性,這是傳統(tǒng)鼻中隔矯正術所無法比擬的。傳統(tǒng)的鼻中隔矯正術由于術野所限,難以觀察和很好地處理鼻中隔和竇口鼻道復合體的關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使功能性內窺鏡手術有良好的術野、相對開闊的空間,有利于鼻竇引流,防止術腔粘連,盡管有的患者沒有鼻中隔偏曲的典型癥狀,仍需先行鼻中隔矯正術,即所謂的后段、高位的鼻中隔偏曲。在擁有較好術野和空間后,行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盡可能地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嗅覺,有效減少鼻腔粘連的發(fā)生,并控制了鼻息肉、鼻竇炎的復發(fā)。
臨床手術中在矯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時應盡量保留中隔的固有解剖結構,盡量少去除軟骨和骨質,近鼻梁處更是如此,可有效避免鼻梁塌陷。達到矯正中隔偏曲、解除鼻竇引流障礙、擴大術野為目的,不盲目追求鼻中隔絕對解剖直立。
鼻竇內窺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應用了內窺鏡照明好、直視手術、術野清晰開闊、操作精準、微創(chuàng)的優(yōu)點,縮短了手術時間,出血量大為減少,病灶去除徹底,安全,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并可同期完成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伴隨著鼻竇內窺鏡的普及,這一術式會為越來越多的醫(yī)療同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