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華南師范大學民族體質與健康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006)
1931年張之江在中央國術館成立三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國術乃是應當整理的科學,是最合體育運動的原則,是人們最需要的自衛(wèi)武器,是可以達到身心兼修、體魄雄武的希望[1]。1932年頒布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中涉及到國術的論述。“國術,原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給自衛(wèi)功能,一方面可作鍛煉體格之工具”。當時對武術的表述用 “國術”代替,認為是一種實用的身體活動方式,其功能是二元的,既可以防身自衛(wèi)還可以鍛煉身體。但是,重要的一點,該定義沒有揭示武術的本質屬性。
隨后在1943年 《中央國術館成立十五周年紀念宣言》中提到:所謂民族傳統(tǒng)體育者,即我國固有之武術也……不獨在運動上具有相當之價值,且對于自衛(wèi)上有顯著之功效[2]。這種認識簡單地把武術理解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具有自衛(wèi)的功能,但也沒有談及武術的本質屬性。
在武術本質屬性上,張之江認為:吾解析國術之功效,可以分為體育與技擊兩方面,屬保健者曰體育,屬于技擊者,則真如乎體育范圍之外。……由是言之,謂國術中包含有體育之效用則可,謂國術為體育之一種,則未當也”[3]。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1957年的 “關于武術性質問題的討論”,業(yè)界人士認為武術是民族形式體育的內容之一,它具有健身、技擊、藝術的成分,它能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培養(yǎng)思想品質,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這一概念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烙印,認為武術是民族體育項目,技擊是其多元功能之一。
隨后武術項目進入國內高等學府,成為現(xiàn)代體育項目之一。1961年出版的高校教材 《武術》中定義為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煉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它具有強筋壯骨,增進健康,鍛煉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一項民族文化遺產。”該定義突出了武術的健身功能的同時,有意地將技擊這一武術本質的屬性排斥在外。
1978年出版的教材 《武術》中定義為 “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斗動作為素材,按照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相互變換的規(guī)律變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它是一種增強體質、培養(yǎng)意志、訓練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痹摱x對武術內容、特征、表現(xiàn)形式和具體功能進行了形象描述,但還是沒有揭示武術的本質屬性。
隨后的1983年出版的教材 《武術》中定義為“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素材,遵照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規(guī)律組成套路,或在一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兩人斗智較力,形成搏斗,以此來增強體質、培養(yǎng)意志、訓練格斗技能的體育運動?!贝硕x是在1978年版的定義的基礎上,增加了武術搏斗對抗項目。
這一時期對于武術概念的認識,由于受到特定歷史時期左的思想影響,曾經出現(xiàn)過有意回避了武術的技擊本質屬性,逐步將武術的形式統(tǒng)一為套路和搏斗兩大形式。
1988年武術概念被表述為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迸c之前的概念相比,這個概念肯定了武術的技擊本質。
在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武術》中認為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此定義首次加入了 “功法”這一運動形式,使武術的運動形式包含了作為傳統(tǒng)武術重要的功法練習。
為了與普通院校的體育教材有所區(qū)別,在1997年出版的體育院校專業(yè)教材 《武術理論基礎》中認為 “武術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內外兼修,術道并重為鮮明特點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贝硕x突出了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過分強調了武術術道并重的內外修煉特點,有意忽視了技擊的本質特性。
由于武術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對武術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深入、精確描述的過程。國內也有學者將武術分為廣義和狹義,由此而提出不同的概念。廣義武術概念:武術,亦稱 ‘武藝'、‘功夫',舊稱 ‘國術',是以技擊為內容,以身心練習為基本手段,中華民族傳承的個人防衛(wèi)實踐活動。狹義武術概念:武術又稱武術運動,是在繼承傳統(tǒng)武藝基礎上形成的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的民族體育項目,表現(xiàn)為套路、對抗等多種運動形式[4]。這個定義將武術分為廣義和狹義的武術,分屬于不同的上位概念,方便了定義的表述。
客觀地講,現(xiàn)代武術的主體性質是體育。但是,歷史上的武術長期以來卻是作為一種技擊術而發(fā)展的。不同個體、不同部落之間因利益紛爭常發(fā)生爭斗和戰(zhàn)爭,這是早期武術產生的主要原因。個體私斗和群體戰(zhàn)爭促使武術長期以來主要沿民間武術和軍事武術兩條線發(fā)展。長期以來,無論是軍事武術,還是民間武術,都作為一種技擊術而存在、發(fā)展。
古代武術最基本的功能是用于技擊[5],幾乎一切與武術有關的研究活動都以提高攻防能力為目的,即使是高度程式化的套路也不例外。各個拳種流派相繼形成了以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打、實戰(zhàn)為主要環(huán)節(jié)的技術體系,套路作為各個拳種的訓練體系中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也是為了服務技擊實戰(zhàn)。
隨著火器的發(fā)展,武術的軍事價值日趨減弱。20世紀前半葉,武術的健身功效漸漸得到認識而步入體育行列。民國后開始重視武術的精神教育價值,提倡以尚武精神激發(fā)國民斗志,這促使武術開始復蘇。受西方自然體育觀影響,武術逐漸向健身和競技運動的方向演進。當時不少人 “一變致用之志,而以武術為衛(wèi)生之方”,更多地從強健體魄、防病祛邪的角度來認識武術的特殊作用,力圖說明武術與近代體育的一致性[6]。
新中國成立后,對武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針對套路運動的舞蹈化趨勢,吳高明指出:“武術是健身和學習技擊的東西,……如果武術失去了 ‘技擊',它就不成為武術,而變成純粹的體操或者舞蹈動作”[7]。馬輝也提出,“不能把套路與技擊孤立起來”[8]。徐哲東和向一等人陸續(xù)在 《新體育》和 《體育文叢》上也發(fā)表看法,一致認為不能過分強調武術中的 “舞”,武術的發(fā)展離不開“技擊”[9,10]。
經過討論,國內武術工作者意見趨于一致,即在性質上,技擊是武術固有的運動特征;在形式上,“擊”和 “舞”不是孤立的。然而,這一討論卻受到當時 “左”傾思想的干擾。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體委提出了武術技術發(fā)展 “難度大、質量高、形象美”的方向。至此,以 “高、難、美、新”為主要特色的競技武術飛速發(fā)展起來,并一度發(fā)展成為中國武術的主流。由于過分地淡化了技擊特點,對武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建國后武術被正式列入體育范疇,但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得到重視的僅僅是武術的藝術表現(xiàn)價值,這促使武術中惟一允許發(fā)展的套路形式經過一個量變到質變的演進,逐漸由攻防技擊為基礎質變?yōu)楸憩F(xiàn)難美性體育項目[11]。
改革開放后,重視武術的技擊特點及恢復武術對抗形式比賽成為討論最多的問題?!拔覀儦v來主張,武術姓 ‘武',不姓 ‘舞'。我們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專業(yè)和業(yè)余武術工作者的共同主張”[12]。武術長期以來脫離技擊特點的發(fā)展傾向引起了武術界的不滿,促使人們開始探尋傳統(tǒng)武術,并使得武術對抗項目得以恢復。
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武術的世界推廣及進入奧運會目標的確立,競技武術套路又開始向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方向靠攏。受此影響,其藝術化進程又進一步加劇?,F(xiàn)在的競技武術套路已經發(fā)展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表現(xiàn)難美性體育項目。
競技武術套路運動的藝術化發(fā)展傾向,再次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大討論。認為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的學者認為:“雖然近現(xiàn)代武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從歷史看,決不能因此就否認技擊性是中華武術的本質特征這個邏輯前提;攻防技擊乃武術的本質或靈魂,套路的編排應以攻防動作為基本特征”[13]?!凹紦羰俏湫g的本質特征,是區(qū)別于其它體育運動的鮮明特點,是武術得以發(fā)展的基石,也是武術動人心魄的魅力所在”[14]。“武術的主要精神是尚武,主要作用及目的是實戰(zhàn)搏擊;攻防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點,更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靈魂,這與海外人士所說的功夫一詞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即是以技擊為主要目的,兼具養(yǎng)生及表演作用”[15]。“武術的本質是技擊,是打的藝術,以取勝為目的”[16]。陳照斌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應 “突出武術套路魂的攻防技擊特點,我們不能采取表面上承認,感情上回避,事實上否認,如此將最終導致對武術本質特點的否定[17]。
盡管國內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技擊并不是武術的唯一本質屬性[18,19],甚至認為 “倡導 ‘技擊'理念是對中國武術發(fā)展的歷史倒退”,從而否定“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征”[20]。誠然,武術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一種人體文化和精神再現(xiàn),具有教化的功能。但絕不能因此而淡化、忽視技擊的本質特性。歷史上,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是圍繞“武”的價值存在而延伸,健身與修行是通過以提高技擊能力為主體價值取向的習武過程來得以實現(xiàn)的[21]。之所以對 “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征”提出質疑,是因為混淆了本質、文化特色、價值功能的具體含義。武術的一些文化特色和價值功能是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并非武術 “本來所固有的根本屬性”,不屬于本質的范疇[22]。
隨著1959年第一部 《武術競賽規(guī)則》的頒布以及后來規(guī)定套路的推行,以展現(xiàn)武術動作藝術性為主要特色的競技長拳類套路開始形成。但是,這一時期的改革為了創(chuàng)新,提出了武術技術 “難度大、質量高、形象美”的發(fā)展方向,過多地吸收了體操和舞蹈的動作。此后,以 “高、難、美、新”為主要特色的競技武術飛速發(fā)展起來,并一度成為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主流。
在吸納了西方競技體育的訓練體系,競技武術成為現(xiàn)代體育運動中的新事物。它打破了傳統(tǒng)武術的訓練體系,將套路、功法割裂開來。相對傳統(tǒng)武術來說,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發(fā)展,是背離了傳統(tǒng)武術追求自然及天人合一的境界,轉而向挑戰(zhàn)人體體能極限、追求優(yōu)異體育比賽成績的方向發(fā)展。
由于丟棄了武術 “技擊”這一本質特性,隨著競技武術的不斷發(fā)展,深層次的問題逐漸出現(xiàn),其衰落現(xiàn)象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尤其是為了使武術能夠躋身奧運,又過多地追求 “規(guī)范”和 “難度”,過分地重視演練的藝術表現(xiàn),而忽視了其固有的文化內涵。 “以 ‘長拳'為核心的 ‘競技武術'體系,實際上是用某一兩種民間通俗拳法的風格一統(tǒng)中華武壇,使武術進一步體操化、舞蹈化,以至雜?;盵23]。奧運目標的確定,競技武術在 “高、難、美、新”的路上越走越窄,越來越背離了武術發(fā)展的主線,游離于武術本位之外。
目前,異化的競技武術 (套路和散手)逐漸成為中國武術的主流,逐漸失去傳統(tǒng)武術所包含的技擊理論、文化內涵和訓練體系。古代軍事家認為“比較武藝,務要照實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涂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24]。傳統(tǒng)武術在形成過程中,是對技擊經驗和技擊方法的總結,是對武術招式如何更加有效地發(fā)揮實戰(zhàn)技擊的探索,是以提高和實現(xiàn)技術動作、攻防能力為根本出發(fā)點。
在現(xiàn)代競技武術發(fā)展出現(xiàn)了 “瓶頸”的時刻,武術工作者尤其是武術管理層應該反思武術的發(fā)展出路究竟在哪里。我們不應該將競技武術作為中國武術的主流發(fā)展,更不應該因提倡它而壓制其他豐富多彩的武術形式的發(fā)展。武術技擊的發(fā)展僅停留在現(xiàn)代散手項目上,而應挖掘中國武術更深層次的技擊精華,將傳統(tǒng)武術中蘊涵的更高層次的技擊理論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
[1]中央國術館.張之江先生國術言論集.中央國術館三周年紀念大會宣言 [M].南京:大陸印書館,民國二十年(1931):2
[2]周偉良.中國武術史 (高等學校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張之江.武術與體育,教與學 (月刊).正中出版社,1937.轉引自譚華.70年前的一場中國體育發(fā)展道路之爭 [J].體育文化導刊,2005,(7):62~65
[4]李印東,等.武術概念闡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2):259~262
[5]溫力.武術傳統(tǒng)技術體系和訓練體系的形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121(2):13~17
[6]中國近代體育史 [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137
[7]吳高明.武術是鍛煉身體的方法 [J].新體育,1957,(4):16~18
[8]馬輝.武術的性質和它當前的任務 [J].新體育,1957,(6):40~41
[9]徐哲東.略論武術的性質 [J].新體育,1957,(13):32~34
[10]向一.武術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問題~兼評蔡龍云先生的觀點,如何繼續(xù)開展武術運動[J].體育文叢,1957,(7):45
[11]楊建營.從20世紀武術的演進歷程探討其發(fā)展趨向 [J].體育科學,2005,25(7):53~58
[12]沈壽.漫談武術改革 [A].武術專輯1[C].武漢:武漢體育學院,1982:17~22
[13]田桂菊.從武術的本質特征論中國武術的發(fā)展走向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25(1):17~19
[14]李樺.對武術套路中創(chuàng)新動作的研究 [J].武術科學,2004,1(6):43~44
[15]徐向東.從武術的本質特點看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4):121~123
[16]馬敏躍,鄒國建.對競技武術發(fā)展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4,(7):42~43
[17]陳照斌.試論武術體育性與本質性的統(tǒng)一 [J].體育科技,1994,15(4):427
[18]蔡仲林,湯立許.對武術概念的再認識 [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22(1):77~79
[19]洪浩.競技武術發(fā)展理論之研究 [J].體育科學,2005,25(8):88~95
[20]王崗.對 “技擊是武術本質特征”的另類思考 [J].武術科學,2007,5(11)
[21]周偉良.簡論武術技術特征的歷史演化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250~252
[22]楊建營,唐文兵.武術的本質特征探析 [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4):420~422
[23]馬明達.論劍叢書[M].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
[24]戚繼光.紀效新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