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晨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90后大學生入學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
王宇晨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入學教育是大學生進入高?;A,科學的開展入學教育會產生良好的“首因效應”,直接影響大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的適應性轉變,影響大學生成才目標的確立和視線,影響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發(fā)展,更直接影響高校教育的遠期效果。因此,高校要切實加強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2008年9月,我國高校迎來了首批90后大學生。如何針對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新特征來創(chuàng)新入學教育方法和途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入學教育;適應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社會上、網絡上產生了一些新名詞?!?0后”即是其中之一?!?0后”泛指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國青年,泛指1990年到1999出生的所有中國青少年。他們之所以被稱為“90后”這個群體,是因為他們成長的社會、家庭、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一些群體性的特征出現在90后年輕人身上。
2008年秋季,我國高校迎來了首批90后新一代大學生。分析和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和行為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性。筆者在哈師大基礎教育學院做輔導員,連續(xù)接了兩屆90后大一新生,在分析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的基礎上,總結和歸納了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點和規(guī)律。
大學生是時代的先鋒,對社會變化反應很及時,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地被打上時代的烙印。成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學生,深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他們有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著西方外來文化的熏陶,進而推動了多元化價值觀的形成,他們在崇尚儒學“仁、義、禮、智、信”精神的同時,張揚個性,注重個人目標與價值的實現,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影子。
90后大學生出生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優(yōu)先體驗者,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和多元化。他們習慣于通過訪問互聯網來獲取專業(yè)信息資源,他們偏好于通過搜索引擎來解答疑惑,他們熱衷于通過QQ、校內網等方式進行信息交流,他們喜歡通過寫博客、寫日志來進行情感的傳達和宣泄,他們把大部分課余時間和精力花費于網絡上。所以,網絡使90后大學生成長中的媒介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復雜,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0后大學生在思想行為方面具有獨立意識強、自主性強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思想上,自我意識與自信心較強,勇于闡明自己的觀點,思路靈活,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方式或茍同他人的見解,樂意于自主行動,不愿受人節(jié)制,對于他們感興趣的事有很高的參與熱情;學習上,自己認為乏味的課不愿意聽,卻花大量時間閱讀有興趣或自認為重要的書籍等;生活中,社會適應能力較強,且在面臨問題選擇時具有較果斷的決策能力。90后大學生對自身權益的重視程度明顯上升,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者既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為學生們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同時也應當客觀理性地看待大學生的權益意識,加強對大學生權益意識的教育引導。
成就動機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使之達到完美狀態(tài)的一種動機,即一種用高標準要求自己以取得活動成功為目標的動機,可分為外在與內在兩種。受家長和老師對其教育重視及當今歷史責任感的影響,90后大學生“外在成就動機”和“內在成就動機”都明顯較強。他們具有學習欲望以及行動力,會充滿熱忱和興趣地主動學習新知識,探索新事物,而且對以后的職業(yè)生涯都有較強的目標性和規(guī)劃性。
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發(fā)現90后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較強。他們興趣廣泛,積極參加各項課外實踐活動,樂于廣開渠道,吸收更多的知識。從文娛體育到科技文化,從校外兼職到校內活動,處處都有他們活潑的身影。正因如此,他們對實踐性課程的學習熱情和實踐能力都普遍較強。
個性突出,但耐挫力能力較差?!?0后”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對很多事務敢于持批判的態(tài)度,不輕易趨同,不喜歡別人過多的干涉和打擾,喜歡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去獲得外界的關注。但由于,“90后”普遍都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獨生子女,從一出生就備受父母和社會地關注,尚不具備成熟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一旦面對挫折和打擊時心理承受力比較脆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更有研究指出,大學生自殺率高于一般青年。
大學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進入高校的第一課,科學、合理、及時的入學教育工作,會產生良好的“首因效應”,它直接影響大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的適應性轉變,影響大學生成才目標的確立和視線,影響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發(fā)展,更直接影響高校教育的遠期效果。因此,高校要切實加強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
國外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種:新生日或新生周模式、注冊前模式和新生課程模式。新生日或新生周模式與國內的新生入學教育周模式相仿,是最常見的模式;注冊前模式主要是在新生入學前暑假用2-4天時間對即將入學的新生實施的教育或指導;新生課程模式是學校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對新生進行教育或輔導。國內高校普遍采用的新生入學教育周模式對新生入學教育確實可以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急風暴雨式的模式實際成效值得質疑。對大多數新生而言,對大學的了解和適應、思想觀念的轉變、奮斗目標和職業(yè)理想的確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
“目標教育”就是引導學生科學的認知自我,準確定位,從而完善和超越自我。(1)從上學開始,考上大學就成為每一個學子的奮斗目標,然而一旦上大學的目標實現了,沒有了新的目標,他們往往會有意放縱自己,怠慢、松散。(2)著名神經心理學家A.P.魯利指出:“目的的實現便意味著積極性的喪失。”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明確提出學校對他們的培養(yǎng)目標至關重要。讓他們了解院系的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及專業(yè)相對應的行業(yè)。我們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氣質、性格、職業(yè)能力,在此基礎上著重強調:每一個人應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進行規(guī)劃,明確自己的特長和最有可能制約自身發(fā)展的瓶頸,制定切實可行的近期目標和清晰的長遠目標,努力提升自身的層次,為參與社會競爭準備條件。只有每一位大學新生都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才可能煥發(fā)出他們的積極性,更好的投入到新的學習和生活中。
如何盡快讓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在盡量短的時間里完成大學生與中學生角色的轉換,這種適應性教育尤為關鍵。我們可以選擇部分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學生,通過座談和問答的形式,談他們自己的體會、感受,如:自身的定位問題,如何利用課后時間,如何利用圖書館,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如何處理專業(yè)知識學習與組織管理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大學生談戀愛、考試作弊、在校生打工等敏感問題。特別是已經參加過教育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他們的現身說法更加深刻,更加有效。通過這樣的教育,使大學新生更快、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盡快做好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過渡工作。
心理適應性教育。由于剛入大學,新生在入校后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適應,如不及時調整就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思想心理問題。所以應通過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和方法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調試,幫助他們擺脫心理障礙和壓力,增強適應能力。
專業(yè)思想教育和學習方法指導。通過專業(yè)思想教育,使新生了解所學專業(yè)的專業(yè)背景、地位與作用,了解所學專業(yè)領域的學科前沿、知名學者和杰出人物,所學專業(yè)應具有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知識,基礎課與專業(yè)課之間的關系,以及就業(yè)前景等,使新生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樹立學習的信心,產生學習的動力。應結合新生所學專業(yè)的特點,向他們介紹大學的教學方法、考核制度、學習要求,提醒學生有效地安排學習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明確學習主體的角色轉變,把握學習的主動權。幫助新生學會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閱文獻資料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和認識自己。
目前,進入大學校園的學子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自主的能力較差,責任意識、團隊精神相對缺乏。因此,對大學新生進行成人教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需要從新生入學的那一刻開始,幫助新生樹立獨立生活的信心,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幫助他們樹立對集體負責、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意識。
目前,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高校要把就業(yè)指導工作貫穿于大學生整個在校學習期間,實現就業(yè)全程化教育。結合大學生專業(yè)特點、職業(yè)需求和歷年來的就業(yè)狀況,從大學一年級開始,開展就業(yè)指導工作,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yè)選擇和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學生按照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方案打牢專業(yè)基礎,參與社會實踐,提高能力。
高校應在軍訓期間讓新生了解校史、校風和校訓,讓新生比較全面地了解學校的概況、教學科研力量,認識學校的特色和優(yōu)勢,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目標以及學校的歷史和未來發(fā)展的前景。用校風校訓喚起新生的成就感和上進心,增強他們對學校的認同感和熱愛;通過校紀校規(guī)教育,使大學新生了解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例如學籍管理規(guī)定、違紀處分條例、考試紀律、獎懲制度等,從而強化他們的法律觀念和自律意識,為他們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
總之,新生入學教育是學生進入高校接受教育的基礎,是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90后大學生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思想行為規(guī)律,對于90后大學生來講,開展行之有效的入學教育工作,及時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盡快適應高校教學學習與管理的各項要求和大學生活,對于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90后學生不但在形式上入學,還要在行為上、心理上入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