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倩
(延安大學政法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嫁接”的路徑
雷小倩
(延安大學政法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隨著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的日益凸顯,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延安精神的教育、傳承與弘揚成為共識,其論著浩如煙海。可是,如何實現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成功“嫁接”,近乎成了盲點,也存在許多誤區(qū)。筆者認為,應當以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和創(chuàng)新精神,塑造他們自立、民主、勤勞節(jié)儉的品格這三方面為著眼點,創(chuàng)新延安精神教育的載體,通過理性認知到行為養(yǎng)成,實現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的相結合,實現延安精神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相結合,才能夠談得上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的培養(yǎng)。
延安精神;素質教育;嫁接;路徑
教育部1998年下發(fā)《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高校開始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社會評價來看,普遍認為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思想道德素質不過硬,尤其像“馬家爵殺人”這類道德失范事件的頻發(fā),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忽視了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再高,也難以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的高素質人才。而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正是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關鍵是要探索出有效的“嫁接”方式,走出從理論到理論的空洞說教,讓延安精神成為當代大學生精神家園里一朵奇葩,綻放異彩。
一切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塑造人,塑造一種特殊的人才,也就是德才兼?zhèn)涞膶iT人才。一種精神的培養(yǎng)與形成,首先離不開從理論到實踐的蛻變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起點就是要科學把握理論的精神實質。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學界也經過了多層次的闡發(fā),不斷煥發(fā)出時代精神的光芒。
作為當代大學生,深刻領悟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科學內涵,就不得不從“兩課”課堂開始。開設“兩課”是為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其諸多內容涉及到延安精神的生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邏輯,可以說一部延安時期的歷史,抽出了延安精神,剩下的也就是一個大事表,了無歷史感和資政育人的力量。所以說,要想讓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的心靈里生根發(fā)芽,離開了“兩課”教育主陣地,就意味著白白拋棄了這一理性認知的主戰(zhàn)場。結果造成一提起延安精神教育,往往被施教者所困惑,被受教者所忽視。這一較普遍的教學現象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即就是造成了兩種錯誤認識:一種是“萬金油”,認為延安精神就包容了一切先進的時代精神,是一個失去“個性”的抽象概念,空洞而乏味;一種是“老古董”,認為那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與當今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沒有多少聯系,是“政治犬儒主義”的故作高深。最終,本身內含著無限生長潛質的延安精神被扭曲,被肢解了,失去了它原本的生命力。
2002年3月,江澤民在結束延安、榆林、西安的考察后,概括出延安精神的核心內容。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表明,通常人們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作為延安精神名詞前的修飾語,再一次被時代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在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構成和教育中,延安精神的獨特教育功能不言而喻。
雖然,積極向上是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流,大多數大學生也能夠認識到,人的價值不僅在于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更重要的在于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但我們也難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人人主義以及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和當代大學的健康成長。不少人突出個人價值,缺乏奉獻精神和集體協(xié)作意識、社會公德意識薄弱,心理素質脆弱,動手操作能力差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受到了沖擊,存在著扭曲現象。這與延安時期,人人心懷天下,改造主客世界所展示出來的精神風貌相去甚遠,更別說與時下那些在各行各業(yè)創(chuàng)新進取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優(yōu)秀人才去一決才智的高下。
為人民服務是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延安精神價值的集中體現,這正是一種“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道德情操構成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的內核。毛澤東指出“從這點出發(fā),就可以變?yōu)榇笥欣谌嗣竦娜?,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比绻敶髮W生素質教育中,偏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延安精神的價值體系就難以正確理解青春、祖國、人民之間的血肉關聯,也就談不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塑造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就筆者多年從事黨史相關課程和“兩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沒有比空洞的說教更令人反感的東西了。提到延安精神,就應當從它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當代價值的學界闡發(fā)等諸多方面全方位地給予講解與歸納,讓大學生有一個科學全面的理性認知才有意義。也只有讓大學生從史實中去感受到有一種精神的存在,才會體會出它的價值。至于如何生動地再現那段歷史的沉淀,那就是一個教學技巧的問題了,這與本文強調要把“兩課”課堂視為延安精神教育主陣地的觀點關系不太大,不必多言。
當“文化”二字被泛化之日,也就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開端,昭示著人性的自我覺醒和人性的張揚。一個要求被尊重、被認可的時代來臨了。伴隨著多元化的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保守與更新中激蕩,在張揚與反思中沉靜,在浮躁與淡然之間得以深刻。這些特點,均在當代的大學生群體身上找到印痕。
一個做什么樣的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時常讓大學老師感到有些焦慮與茫然。究竟什么樣的校園文化生態(tài),才能讓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年在大學校園中得到人生的重要歷練,也讓人們能夠從他們身上找到青年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豪氣沖天?不如埋頭培育一片豐沃的文化土壤吧,這也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所在。魯迅可更深刻地看到了這一點,他說過“在未有天才之前,先得有適合天才成長的土壤。”并表示與其空談人才與天才,不如努力經營一片適宜天才成長的“土壤”。這一教誨也時常讓筆者感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道尊嚴之外那些時代的痛苦追索。
校園文化建設中,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筆者以為,倡導先進文化,貶損低級趣味,充分做到褒貶分明、客觀公正、民主公開,就能倡導和催生出一種主流的價值觀,并能使其生根發(fā)芽。
比如說,一度“笑貧不笑娼”的腐朽思想抬頭,不可避免地讓這些時代的寵兒在剎那間無所適從,有的步入極度的痛苦與自卑中難以自拔,有的更受到脆弱的愛情“考驗”,“馬家爵殺人”事件似乎有了極強烈的諷刺意味。當大學生自殺事件日漸為人所不驚,本身就昭示出教育理念和方法出現了問題,至少不是一片適宜“天才”成長的土壤,又遑論人才?一個沒受過延安精神熏陶與浸染的靈魂如何指望它能從容地安全“軟著陸”?教育者身上的負疚感焉能用“時代綜合癥”能夠解釋與釋然么?
如果不定期地舉辦從身邊事解說延安精神的歷史故事,進而形成一種制度固化下來,從身邊人學習延安精神,這樣的文化建設或許更來得有力。同時,也必須用違背延安精神要求的典型事例進行反面教育,本著跨學院、不提名的保護措施進行座談與點評,本著愛護與關心和教育,也不會受到學生的抵制。如是,不正是體現了延安精神的活力所在么?
可我們經??吹降氖且曅S枮轳骄?,難以用實際的舉措和機制去支撐和更新鮮活的時代精神,僵化成一種標志和口號,生硬地佇立于各種場所。當然,這也是一種校園文化建設,但怎么指望這一做法能夠激活大學生激揚的青春活力?校園文化建設離開了是非明辨的獎懲制度約束,要想培育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近乎囈語。
當你看到學校為資助貧困大學生設置的“小紅帽”公益資助崗位被一個“富二代”雇用人來占據時,當你看到獎學金發(fā)放也可以“放水”時,會怎樣感嘆正確的價值觀被息惡意“人性化”后的悲哀?在一個號稱“拼老爹”的時代,面對那些充滿了質疑的目光,身為施教者,身體力行的垂范作用就更顯得尤為必要而迫切,這不正是延安精神的時代光芒所折射出的光斑么?當然,施教者自從孔子那里起始,就成為一種專門職業(yè),其職業(yè)操守歷經數千的凈化與沉淀,擁有了一個半土半洋的崇高稱謂——教授。某大學副教授“換妻淫亂”的“游戲人生”,給社會老早把“教授”“戲說”為“教獸”一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這樣的正氣萎靡,邪氣叢生的“土壤”非一日之力,其校園文化建設“土壤”的積貧也絕非一日之功。
在這里,筆者也僅僅只是指出校園文化建設要高揚延安精神的旗幟,讓它照亮大學生的心靈,看清自我,構建一個健康的精神家園,為適應并力圖積極影響和最終改造社會的種種“積弊”,從而實現大學教育及自身價值而儲備一點寶貴精神的營養(yǎng)與動力,能如此就足夠了。可見,片面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誤區(qū)不言自明,一個高校、一個群體激昂向上的精神,必須要以各種方式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賦予這一精神無比的崇高感、自豪感與主人翁價值認同,才能真正養(yǎng)成。
延安精神同樣也是這樣,主張什么,貶損什么,旗幟鮮明。正確的處理方式會讓大學生培育正確的榮辱觀、價值觀、人生觀,而缺乏生動活力的校園文化,只會讓大學生失去一個價值標尺和參照體系。
說大了,這同樣也是一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說小了,就是一個適時監(jiān)測大學生是否養(yǎng)成主流“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窗口”,也算是一個有效的舉措?!叭^”之序列不論人們去怎么排序,價值觀是基石,也是大學生首先要關注并自我修養(yǎng)的主要目標。主辦一份大學生自己的刊物,在交流思想和增進才智的同時,校方管理層有意識地把延安精神的養(yǎng)成教育納入其中,占據一席之地,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大家暢所欲言,針砭時弊,激揚文字,也就張揚了時代精神的主題。如若它能健康成長,星火傳承,不知不覺間充就當了一個監(jiān)測延安精神踐行實效的“晴雨表”的角色。一個支撐點,一個支撐起延安精神當代價值體驗的“晴雨表”,必將在正值青春的大學生群體中植入心靈的“圣火”。筆者不必說一個真正要經營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層會擔心開放言論自由會帶來的管理成本,單就一本大學生刊物,只要他們喜愛,它就會成長,生生不息。
那么什么是延安精神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嫁接”方式的障礙?恐怕校園文化是否能與時俱進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障礙。
北大精神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理念,讓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沈從文得以給大學生們當寫作課教員。當他極不自信的“兜售”著連自己都不自信的所謂“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時,那種不敢看臺下只會嘟囔的窘態(tài),成為一段佳話。且不說當今的北大校園文化建設能否再出現“沈從文”現象,就說這一辦學理念,在筆者看來,具有“普世價值”。不論時下社會上對高校管理模式中“去官員化”的言詞如何激烈,當今“文憑至上”的人才觀,不僅北大精神傳承與弘揚遍生困惑,備受全社會的“監(jiān)測”,就說他沈老先生能活到現在,也決然不敢“冒充”人師。全國有幾千所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謂各具特色,但在突出自我特色的同時,北大精神的歷史演化是否帶上了悲喜劇的意味?從中不是能汲取更多的教益?
辦學理念,辦學方針,一切美好之初衷,離開了成長中的青年去支撐,偏離了育人的終極目標,什么延安精神,什么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統(tǒng)統(tǒng)可以收到“回收站”。教師這一受人尊敬的職業(yè)必將墮落為“匠人”,高校也就變成了“工廠”?!皵U招”的詬病日漸被社會所認清,招來的指責不更令人深思么?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創(chuàng)辦一份大學生刊物,就有了一個實現大學生話語自由的“平臺”,不僅可以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緩解不良情緒,借鑒經驗,其實也就是一個尋求群體精神道德力量去支撐的“家園”,也內在地包含了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的無聲結合,也創(chuàng)出延安精神教育與道德、情操教育相結合的“路徑”。可以說,包括延安精神在內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與精神遺產,只有找到了理論與踐行的“嫁接”點,才有可能不再高高在上,空洞說教,從而落地生根。
中國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構成了寶貴的“紅色資源”,每一處都是一部“活化石”。有條件的高校完全可以帶領大學生親臨現場,去感受那段火紅的年代,從那一件件革命文物中,從那一段段革命故事中,去感受老一代革命家、革命先烈和革命志士身上透出那股“勁”,那股讓人肅然起敬的浩然正氣。延安精神不是空洞而抽象的名詞,它實實在在地存活于歷史的天空,它是那段非凡歷史的靈魂,需要人們用一顆赤子之心去細心感悟。
作為地處革命圣地的延安大學,在利用紅色資源進行“現地教學”方面有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延安十三年所留下的350多處革命舊址和大量的革命遺址、紀念物、文獻資料,它們共同構成了見證這段歷史和延安精神形成與發(fā)展的“活化石”。劉獻君教授提出:人的內化過程是認識、感受、體驗的過程,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現場體驗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現場的體驗增強大學生對延安精神活的靈魂的深刻理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zhàn)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1]毛澤東親自在延安的楊家?guī)X開荒種田,號召邊區(qū)的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毛澤東指出,1942和1943兩年先后開始的帶普遍性的整風運動和生產運動、曾經分別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質方面起了和正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3]
通過老師的引導和解讀,學生們就會更深刻地認識到,這種不向困難低頭、依靠自我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困難的做法生動地詮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內涵。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內容結構中內在包含了自立、民主、創(chuàng)造和勤儉的要素。自力更生是一種主體精神,自力的目的在于更生,更生就是要不斷地變更、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因此自力更生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精神。同時,自力更生還是一種民主精神,自力更生就是要自己當家作主。
有的學生也說,這比看光盤、查資料、聽講解得來的知識更鮮活、更親切,也更可信,收獲是別的方式所不可能有的。獲得了真知的學生自然會去抵制那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對延安時期革命歷史的詆毀和扭曲,在生活中也會自覺抵制一些不良習氣和有害思潮的影響和侵蝕,自主地完成從認知到理性堅守的蛻變,從而凈化了心靈。
在利用紅色資源來強化延安精神教育方面,如有地緣優(yōu)勢和便利條件的,不妨“近水樓臺先得月”,來個零距離接觸,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當年,喧囂塵上的科大少年班,才俊“神童”何所在?天涯無人再縈懷。有著述稱,這一項類似于“拔苗助長”的人才工程因種種復雜的原因而沉寂無聲,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光注重了智商的超群而無暇于情商的提升和養(yǎng)成。結果,這一群“神童”長大后,大多很平凡,與人們一廂情愿的高期望值相去甚遠。這也實證了素質教育不是句口號,說教就更可笑,它必定要經過一個由理性認知到踐行的內化過程。
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目標?!兑庖姟分赋觯捍髮W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專業(yè)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
大凡上了大學,人生觀、世界觀基本已經形成,以上基本素質也得了長期的培養(yǎng),具備了起碼的明辨是非能力,只有價值觀最容易出現扭曲和變味。這也是許多悲劇產生的主要根源。
時代在進步,延安精神的內涵也在豐富與發(fā)展,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一旦漠視了延安精神教育,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大學生有可能難辨是非,誤入歧途,難以造就成德才兼?zhèn)涞挠杏弥?。鋼鐵為什么沒有煉成?大學生應當稱得上是一塊好鋼吧?我們整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何來回答這樣一個新課題?筆者只能反證的是:如果《傷仲永》之“傷”,還要繼續(xù)“痛”下去,如果高智商的“神童”最終不可避免地被“還原”為平凡之軀,甚至化為“廢鐵”。那將是對素質教育的最大諷刺。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92頁.
[2][3]郭必選,楊延虎,任學嶺.延安精神探源[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第24頁.
雷小倩,女,陜西澄城人,現為延安大學政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