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輝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上海 200241)
淺談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評價方法
蔡建輝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上海 200241)
時至今日,中小學課程改革已有十年,縱觀十年風雨歷程,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新課程理念的提出,專家學者紛紛探討研究國內(nèi)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并引入實踐,進一步的豐富了中小學體育教育理論。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對關于課改評價的含義、對象、方法、功能做研究分析,梳理近十年中小學課改評價標準的基本思路。
中小學 體育改革 發(fā)展
體育課程是中小學的必修課,多年來,卻在整個教育實踐中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備受冷落,令人擔憂。眾多的體育學者呼吁新課改改變當前的現(xiàn)狀,隨著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出臺,眾多體育工作者在歡呼雀躍之時,發(fā)現(xiàn)新的體育課程理論進入實踐卻舉步維艱,這很大一方面是受到我國體育課程理論異常落后這一現(xiàn)狀的制約。
在課改新標準提出的十年中,許多學者對體育課程評價不同方向做出研究性分析,然而效果甚微。通過總結學者關于體育課程評價的含義、體育課程評價的對象、體育課程評價的方法、體育課程評價的主體、體育課程評價的功能、體育課程評價的標準六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提出建議,為今后我國體育課程評價理論的研究做參考。
有關體育課程評價的定義自2001年之前已有研究,在此不做一提,新課改之后,關于體育課程評價定義的研究文獻不多,不同學者對“體育課程評價”這一詞有著不同的理解,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論。主要有以下一下解釋:“課程評價,歸屬于更為一般的方案評價,課程評價就是對課程活動的組成要素和過程環(huán)節(jié)作出評價。課程評價不等同于學業(yè)評價、教學評價”;“在一定價值觀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標準,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對體育課程及其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通過系統(tǒng)的收集(體育) 課程設計、(體育)課程組織實施的信息,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對(體育) 課程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另外一部分學者從教學的角度對體育課程評價進行定義,如,“體育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 是一般評價活動在體育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 它是以既定體育教育目標為依據(jù), 運用有效的評價技術和手段, 對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量、分析、比較, 并給予評價”?!绑w育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組成部分,是一般評價活動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是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體育教學的要素,過程和效益進行價值評判的活動”。雖然以上一些學者對“體育課程評價”的含義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但是從他們給出的定義中看,雖然文字敘述迥異,卻都有明顯的內(nèi)涵一致性,即強調(diào)價值的判斷。
體育課程評價的對象即是評價針對什么而為,關系到評價的效度,同時也是評價能否起到作用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整個課程評價設計的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究這一主題的論文很多,看法也存在一些差異。如:陳令偉等認為:“體育課程評價對象應包括體育課程的評價、教師教學的評價、學生學習的評價、課程實施的途徑、方法與功能以及相應條件等方面”;姚蕾認為:“課程編制(內(nèi)容的選擇、組織、實施等) 的評價,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課程決策與管理成效的評價”;陳海等在文章中認為“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3個方面進行評價”。以此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體育課程評應該針對課程本身、教師教學、學生成績?nèi)齻€方面。而另外一些學者對課程評價的理解產(chǎn)生了一些偏差,只關注到了學生成績方面的評價,如:母小勇、薛菁認為,“課程評價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評價標準’和‘學生個體的內(nèi)省標準’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發(fā)展變化及構成變化的諸種因素所進行的價值判斷”;“課程評價除了應該考察學生對這些知識、技能和社會道德的掌握情況外,更應該重視學生在學業(y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參與情況、努力程度、掌握水平、獨特表現(xiàn)等)”。母小勇、薛菁的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他文獻在此不一一列舉。
課程評價方法是按照課程評價目的和評價原則采取的一整套具體的評價方式。它是評價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實施的具體手段,是聯(lián)系評價目標與評價對象的“紐帶”。就我們所搜集的文獻來看,各位學者對此各執(zhí)己見、爭論頗多。王穎對《體育課程標準》提出的“評價方式多元化”提出質(zhì)疑,他認為,“在方法上,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還有家長評價。由于目標主攻不分,且在多為定性目標,評價又為多元評價,使得評價難度加大,評價主觀性強,因為各教師的評價尺度的掌握難以一致,因此可比性也不強”。梅玉萍針對“傳統(tǒng)評價方法單調(diào)”提出:“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相結合”、“由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轉(zhuǎn)變”的評價“新舉措”。蔣豐,楊黎芳在談到如何看待“發(fā)展性評價”與“獎懲性評價”二者關系時說:“發(fā)展的結果本身是最好的獎勵,發(fā)展的結果又總是遠近地與獎懲聯(lián)系在一起的。為此,兩種評價有效整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體育教學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更是體育教學評價本身的發(fā)展指向”。在同一篇文章中,蔣豐,楊黎芳對發(fā)展性評價也提出了與王穎一致的質(zhì)疑:“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多主體評價時,可能造成評價權重的困難,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誰的評價最有說服力,以誰的評價為主,誰的評價具有權威性,就個體而言接受誰的評價,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體育課程評價的功能是判定課程設計、課程效果、課程建設等部分的達成度, 闡明課程的實施與外界之間的關系,為課程的實施者提供必要的信息。確定評價功能能為設計具體的體育課程評價方法提出指導意義。據(jù)我們搜集的論文來看,大家對體育課程評價功能的看法趨于《體育課程標準》提出的觀點,如:“教
學評價功能、甄別功能、診斷功能、調(diào)節(jié)功能、激勵發(fā)展功能”;“導向功能、鑒定功能、改進功能、調(diào)控制功能”;“提高運動技能功能、心理健康功能、提高運動技能功能、身體健康功能、社會適應功能”;“了解目標達成程度、比較選擇課程、評估需要等”。從理論角度來講,諸多學者對體育課程評價的認識已經(jīng)比較深刻,但從當前實踐角度來看,體育課程評價的“實有功能”與“應有功能”之間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對于此方面的差距,亟待更多的學者參與到體育課程評價當中來,促成評價“實有功能”和“應有功能”的重合。
評價標準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衡量所收集的評價對象的資料的一把“尺子”,經(jīng)過“尺子”對評價對象的分析處理或者是對比得出評價的結論。有關體育課程標準的研究的論文相比其他方面更少,主要都集中學生學習成就評價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季瀏、汪曉贊等體育課程改革專家在以青島市第三十三中學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全體學生(男331 人、女320人) 為研究對象,以其“踢毽子”的測試成績作為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學生“踢毽子”的評價標準探索性實驗中,提出“運用正態(tài)分布的原理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他們提出了“綜合成績=期末的絕對成績分數(shù)+相對進步幅度分數(shù)”。學生的“期末絕對絕對成績”是用數(shù)學統(tǒng)計中的“累進積分法”計算得出,“進步幅度分數(shù)= [(后期成績- 初始成績)/(目標成績- 初始成績)]×100”。以此為例,建議體育教師制訂的“評價標準要簡便易操作,且切忌追求‘大而全’的多元評價標準”。崔允漷、朱偉強等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學者則基于美國課程評價專家Grant Wiggins提出的“促進學生理解的評價”或“教育性評價”和Ellen Webber提出的“有效的學生評價”等評價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表現(xiàn)性評價”的理論。
眾所周知,體育課程評價在整個體育課程改革中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國內(nèi)學者對這一認識的逐步加深,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了評價研究的隊伍中。由于現(xiàn)代我國課程理論研究的相對落后,造成了評價理論研究的舉步維艱。從文章來看體育課程評價的研究主要存在一下幾點不足:(1)當前許多體育學者仍然缺乏課程方面的理論知識,不能夠很好的把握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把課程評價混淆于教學評價。(2)對評價對象的理解不夠深入,只關注學生方面的評價。(3)對評價方法和評價功能的研究僅局限于大而泛的層面,不能夠切實深入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4)對于評價中最關鍵的評價標準的制定方面缺乏研究,直接造成了體育教學的無監(jiān)督性。由此可見,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評價理論的研究還亟待加強。
[1]馮生堯.課程評價含義辨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7.
[2]崔偉.體育課程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114.
[3]李艷翎.體育課程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潘雯雯.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現(xiàn)狀研究及幾點建議[J].浙江體育科學,2005:65~66.
G803
A
2095-2813(2011)11(b)-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