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祺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呈露人性的本真狀態(tài)
——《竇娥冤》主要人物形象剖析
劉小祺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悲劇的代表作。全劇的七個主要人物都寫得個性鮮明,內涵豐富,各具特色,飽含了作者對人性與社會的思考。分析這些人物形象,透視人性本真,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層價值。
竇娥冤; 人物形象; 人性透視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悲劇的代表作。問世幾百年后它仍撞擊著人們的心靈,讓無數的觀者為之嗟嘆,它的魅力究竟何在?筆者認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魅力之一。死守信念的竇娥最終給自己帶來了悲劇,世故茍且的蔡婆給竇娥釀造了悲劇反卻得以善終,冷漠偽善的竇天章本身也是一個悲劇人物。正是這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這一大悲劇。
對竇娥這一形象論者甚多,觀點大多較為接近。雖然我們會對竇娥死守忠孝和貞節(jié)感到不解,甚至可能由于她為修來世的觀念而否定她“悲苦、剛強、貞烈、敢于反抗”等品性,但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竇娥,去看待作者及作者借竇娥之口說出的“與天子分憂”之類的話時,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其合理性。
諸多論者都認為竇娥這一人物形象體現了不甘于邪惡壓迫,勇于同惡勢力作斗爭的正義之美。筆者看來,不敢說完全沒有,但總覺竇娥還不至于如此崇高。因為,評價一個人的行為,不僅要看到人物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和影響,更要看到人物行為的動機。竇娥是出于什么動機去抗爭?有人認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是女子“從一而終”的貞節(jié)觀和對長輩竭盡孝順的孝道觀。我認為這只是回答了她捍衛(wèi)什么,而沒有回答她抗爭的動機是什么?;氐絼”?,竇娥出場后的唱詞“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勸今人早將來世修。我將這婆侍養(yǎng),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口” ,可以說已然決定了竇娥之后的行為活動。這些抗爭的根本動機正是竇娥根深蒂固的生死輪回觀念,在此動機之下,她的抗爭其實質是對現世的消極忍受,以希望來世不再受如此愁苦。
竇娥對天的態(tài)度不斷變化。一開始對天稍稍有些質疑,而后又沒有沖破,反而更加堅信天;在遭到毒打時,竇娥開始對天埋怨;舍身救婆婆之后,竇娥仍堅信“冤枉事天地知,爭到頭,競到底”;但天終究沒有站到她這邊,因此開始罵天;但罵過之后,她依舊毫無辦法,又只好堅信“湛湛青天”,發(fā)下三樁宏愿,大呼“皇天也肯從人愿”。其實此時的三樁宏愿不過是竇娥最后對天的信任,其無奈之感似乎帶有賭上一把的味道。假若三樁誓愿沒有應驗,那么竇娥的冤魂將永遠不會再信天了。正因如此,劇中竇娥的冤魂會說道“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氣口難言”。其實此時竇娥的憤恨不僅僅是由于惡勢力的打擊,更多的是由于她所堅信與寄托的“天”拋棄了她,使得她怨氣難消,死不瞑目。由此說來,竇娥既是“被選擇”死,又是自己選擇了死,而使她一步步選擇死的,竟是自己堅信的“天”。更讓我們嗟嘆萬分的是竇娥至死也沒有完全否定自己的信念,而是仍然相信天,發(fā)下三樁宏愿?!疤臁保歉]娥的信念所在,即便一次次地拋棄了竇娥,但它仍舊成為竇娥死守的信念,這就是竇娥的悲劇。
可見,竇娥的精神不至于被拔高到同命運、同邪惡作殊死抗爭,體現善良正義之美的高度,她的行為更多的不過是對心中固有信念的堅守而已。要知道,竇娥發(fā)下的第三樁誓愿是會連累楚州生靈的呀!但她一點兒也不在乎,她需要的是證明自己冤枉,證明自己所信奉的“天”沒有拋棄她。
雖然考察到竇娥這樣的心理動機會在某種程度上使竇娥的形象品質有所降低,但是無論她出于什么動機,她的的確確在堅守心中的那份信念,并且這信念的主要內涵是忠孝和貞節(jié),是善的一面。不可否認,竇娥的行為和精神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是積極的,是閃爍著正義光芒的。
蔡婆的運氣相對較好,如遇到賽盧醫(yī)加害時被救,羊肚湯被下毒后作嘔沒吃,面對官司能保全自身,最終又被竇天章收養(yǎng)家中等。這雖然存在外部偶然性,但也有其內在必然性,即蔡婆的性格、觀念、經歷、處事經驗等。在楔子中,蔡婆便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币虼?,世故茍且的蔡婆在死與再嫁的問題上選擇再嫁,在官休與私休的問題上選擇私休。
第一,面對再嫁問題,蔡婆希望再嫁。請看蔡婆言行。第一步是主動說出家中境況,原文是:“止有個寡媳婦兒,相守過日。”第二步是隱瞞自己說出家中境況并拖竇娥下水,原文是:“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個媳婦兒?!钡谌绞枪_坦白希望再嫁張孛老,原文是:“我的性命都是他爺兒兩個救的,事到如今,也顧不得別人笑話了?!钡谒牟绞欠e極勸說竇娥再嫁,原文是:“事已至此,不若連你也招了女婿罷?!钡谖宀绞堑瓜驈堌美希龊贸志脩?zhàn)打算,原文是:“你老人家不要惱 ,難道你有活命之恩,我豈不思量報你?……待我慢慢的勸化俺媳婦兒;等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qū)處?!笨梢姡唐乓环矫婧眯陌矒釓堌美细缸?,另一方面慫恿竇娥再嫁,言語中透露出她希望再嫁張孛老。況且,若蔡婆不愿再嫁,以她的人生閱歷和處事能力,豈會不知如何打發(fā)張孛老父子?要知道,蔡婆已擺脫偏僻的小樹林,回到家中,不存在再次被勒死的危險。她完全可以設法打發(fā)兩個無賴。再者,蔡婆又豈不知留張孛老父子家住會惹人非議?很明顯,蔡婆希望再嫁張孛老。
此外,結合竇娥言語中的不滿,蔡婆與張孛老互讓羊肚湯,張孛老死后蔡婆傷心哭泣以及見官時蔡婆的表現等方面,劇本隱然表明蔡婆和張孛老事實上已經有了夫妻關系。原文中如“……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許了他親事,連累我也做不清不潔的。我想這婦人心好難保也啊”、“……婆婆也,你莫不為黃金浮世寶,白發(fā)故人稀,因此上把舊恩情全不比新知契?!?、“墳頭上土脈猶濕,架兒上又換新衣”。這些言辭絕非是竇娥胡亂言語,而是她看到蔡婆沒有為公公守住貞節(jié)后的憤怒責罵。張孛老死后,竇娥勸婆婆道:“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癡,便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痹囅耄魶]有發(fā)生關系,蔡婆豈會如此這般。
第二,婆媳相待有別。竇娥孝敬婆婆,并以生命去保護婆婆,而蔡婆卻不然,為了再嫁拖竇娥下水,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眼睜睜看著竇娥受冤屈。也許有人認為蔡婆那時也無能為力,但從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蔡婆極為精明,她處事圓滑,手段高明,頭腦清醒,演技精湛,她熟悉現實社會,在各種問題的選擇和處理上總能找到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向。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懂得如何去說,如何去做。如面對竇娥,知道利用她的孝心去步步規(guī)勸;面對張孛老、張驢兒,知道去安慰;面對太守,知道穩(wěn)坐釣魚臺,見竇娥冤死卻一言不發(fā)。
總之,蔡婆世故茍且,間接造成了竇娥的悲劇,卻保全了自己。
竇天章身上展現出了人性、親情的泯滅和封建倫理綱常對人束縛。原文寫道:“我竇家三輩無犯法之男,五世無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沒祖宗世德,又連累我的清名。你快與我細吐真情,不要虛言支對,若說的有半厘差錯,牒發(fā)你城隍祠內,著你永世不得人身,罰在陰山,永為餓鬼?!蔽蚁?,每一位讀者讀到這個地方都會憤憤不平,世上哪有這樣的父親???誰能想象“罰在陰山,永為餓鬼”這蛇蝎般惡毒的話語,竟是出自一位口口聲聲思念女兒的父親?什么骨肉親情,什么血濃于水,在碰觸到封建倫理綱常的一瞬間全都無跡可尋!
其實,中國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讓人覺得不夠鮮活,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為什么會給人這樣的印象?筆者分析大致是因為中國藝術作品里的人物身上散發(fā)的人性不足,而社會性的東西過多,多到“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境地。正如竇天章,為了封建綱常,居然絲毫不顧父女的血肉親情。中國的悲劇沖突表現于外在的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過程中,而西方的悲劇沖突主要表現于內在的人性善戰(zhàn)勝人性惡的過程中。從竇天章這一人物形象身上我們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某些文藝作品為了突出正義與邪惡的對立,往往用力過度,以致人物過分畸形,缺乏人性并且必然缺少靈性。究其根源,還在于我們文化中缺少自我反思與內心懺悔,更多的是對他人的勸誡與說教。然而,這種說教卻總是令人厭惡。竇天章讓我們更加感受到封建禮教的無情與殘酷,從而使得我們更加同情竇娥的身世遭遇。我們更加感受到,竇娥的悲慘命運,既是她自身性格所致,也是整個封建禮教所致。
然而,即便竇天章的冷漠偽善令人發(fā)指,但他也值得我們同情。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他和竇娥其實有相似之處。他和竇娥一樣,是死守忠孝與貞節(jié)的,他們都將這個封建社會的禮法視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竇娥不過是死守這個信念卻沒有受到回報,反而被這個信念所傷害的遍體鱗傷,而竇天章卻贏得了統(tǒng)治者的官位。雖說有這個官位,可是又能如何?官位只會讓他更加地殘酷和冷漠,面對女兒,禮法制度可以讓他毫不猶豫地丟棄父女親情,成為一臺封建禮教的機器。竇天章不僅受封建禮教荼毒,而且自覺服務于它,致力維護它,這不也是個悲劇么?
通過討論以上三個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發(fā)現,《竇娥冤》中人物一言一詞皆有無窮意味,各有特色,值得細細研究,難怪王國維先生評關漢卿“一空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看似質樸平實的文字,卻將一個個人物描寫的個性鮮明,有血有肉,飽含了關漢卿對人性對社會的思考,散發(fā)出無窮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竇娥冤》感動一代代讀者的原因所在。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3.
劉小祺(1988- ),男,漢族,江西瑞金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09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
本文為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文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10YCH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