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梅[廣西玉林師范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 廣西 玉林 537000]
《雙城記》的作者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狄更斯在表達對法國大革命的關注的同時,也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社會危機表示了擔憂。雖然,作者站在了資產(chǎn)階級的立場,但是作品中通過對法國大革命這一載體,描寫了巴黎和倫敦兩座城市尖銳的階級對立和激烈的階級斗爭,將愛恨與情仇相互獨立卻又關聯(lián)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塑造了各類人物形象,同時也對人性進行了深入剖析。小說的敘述手法不拘,鋪敘、倒敘、插敘兼而有之,結構嚴謹,思路縝密;使得故事情節(jié)錯綜復雜,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我們在感嘆《雙城記》的作者狄更斯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時,更應該看到的是小說本身,小說主題既反對欺壓人民的殘暴統(tǒng)治,又反對用革命的形式反抗殘暴統(tǒng)治的民眾。故而作者將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說成是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卻也毫不猶豫地批判了充滿罪惡感的貴族階級。在作者的眼里,他對革命的合理性進行了深入思考,因此很多人認為,這一點是基于狄更斯人道主義視野之下的。筆者認為,放開革命的合理性與否不說,作者極力提倡那些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應該用仁愛和寬恕的精神來化解他們彼此之間的仇恨,甚至是改變他們被扭曲的心靈,在愛的紐帶下維系整個社會秩序,試圖以博愛成為戰(zhàn)勝仇恨的榜樣。不得不說,狄更斯的《雙城記》折射出來的愛恨情仇,從側面也反映出作者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尋找一條出路的幻想。從這個目的出發(fā),讓我們一起來具體分析一下《雙城記》折射出來哪些愛恨情仇:
描寫愛情的小說數(shù)不勝數(shù),對愛情的描寫往往是浪漫的。有人說,《雙城記》是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并不無道理,小說的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查爾斯·達爾內(nèi)和露西·曼內(nèi)特之間的真摯浪漫主義的愛情就是最好的說明。就拿西德尼·卡爾頓這個人物形象來說,作為律師他才華橫溢,身份卻是一位律師助理,情愿在幕后,幫助他人成功,隔絕了自己與名利、與社會的聯(lián)系,自己身上發(fā)出“光芒”同時,卻又有點自卑、冷漠。他曾經(jīng)甚至說過,他只是一位絕望了的苦力,既不關心別人,也沒有別人關心他,這就決定了當他愛上了露西的時候,他卻無法用自己的才華和情感勇敢地追求,只是無私地、奉獻自己的愛、滿足于自己偶爾可以看見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但是,當看著和自己境遇截然相反的查爾斯·達爾內(nèi)時,西德尼·卡爾頓又恨又羨慕他,但卻還能夠為自己的情敵誠摯地祝福,希望他們得到幸福。從故事的結束我們了解到,雖然西德尼·卡爾頓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向露西做了表白,卻最終以祭壇上宣讀自己的愛情宣言這一悲劇結束。西德尼·卡爾頓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這種超凡脫俗的愛純潔卻又崇高、無私卻又凄美,這種愛便是仁愛,喚醒了人們對愛的詮釋和最為真切的體驗,那就是為了維系愛人的幸福,不惜承受和煎熬,無私付出,甚至犧牲。西德尼·卡爾頓做到了,不但幫助心上人露西的丈夫逃出了監(jiān)獄,還安排了露西的家人脫離險境,而自己甘愿代替他人毫無畏懼地走上了斷頭臺。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是愛、勇敢、反對壓迫的精靈。是對愛的最好實踐并詮釋了:“為了你,為了你所愛的人,我愿意做任何事。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作出任何犧牲。”當然這種詮釋是時代對人性的扭曲和壓抑,同時也是西德尼·卡爾頓向時代的吶喊。狄更斯正是通過作品對社會的不公正的丑惡現(xiàn)象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來宣揚人性的美和善,也反映出作者作品中這種仁愛精神思想的流露。
《雙城記》并不是單純的為愛而寫愛,更多的是通過將愛情故事和當時出現(xiàn)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仁愛的筆鋒下細致入微地對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后果、錯誤和成就一一作了細致描述,體現(xiàn)出了對革命和人性痛苦的探討和思考,例如小說中對泰雷茲·德發(fā)日這個人物的描述。泰雷茲·德發(fā)日有著失去親人的悲慘經(jīng)歷,這迫使她一開始內(nèi)心當中就充滿仇恨,她活著就是為了等待革命勝利來臨之際,為自己死去的親人報仇雪恨,她心懷仇恨的苦楚,也使得她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失去了對象,為了表達心中的怒火,最終讓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成為了抵罪鬼,自己也因為泰雷斯手槍走火而喪命,結束了泰雷茲·德發(fā)日苦大仇深、咄咄逼人的生命,既具有戲劇性,也具有悲劇性。在我們看來,先前的憤怒和仇恨可以理解和同情,而她后來的極端行為卻給了我們嚴肅的思考:她的這種行為和當時社會虛偽貴族的兇暴殘忍有何區(qū)別?《雙城記》的作者狄更斯正是對人性的扭曲,對社會矛盾激化下的民眾的痛苦進行了思考。
通常來說,革命往往是社會矛盾激化后的產(chǎn)物,《雙城記》將愛與仇恨融入到了革命歷史的洪流中去。我們前面說過,作者對法國革命的關注實質(zhì)上是在提醒處在相對寧靜安詳?shù)挠?,暴風雨即將要來臨了。無論是19世紀后期的法國,還是英國,社會矛盾尖銳,普通民眾處于暴政的苦難之中。作者在《雙城記》中描述了法國大革命前的法國社會矛盾,在農(nóng)村和城市饑荒肆虐,為了不被餓死,廣大百姓以“桑葉草”為食充饑,而與此同時,法國貴族資產(chǎn)階級卻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欺壓百姓、欺男霸女。小說中的主人公梅尼特醫(yī)生的苦難經(jīng)歷就是最好的說明:貴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女仆,其弟看見后,要求貴族厄弗里蒙地租借給他,關押在貴族莊園里,失去人身自由,隨意處置,這一要求,女仆的丈夫拒絕了,于是,貴族厄弗里蒙地侯爵的弟弟就強行搶走女仆滿足其欲望,并將女仆丈夫活活折磨致死。后來,女仆的弟弟找到侯爵,要為姐姐報仇雪恨未果卻反而被劍刺成重傷。梅尼特醫(yī)生接受侯爵的邀請為女奴姐弟倆看病,身受重傷的弟弟掙扎著向梅尼特醫(yī)生講述了事情的真相,小說中寫道,雖然他快要死了,但他決意要申訴他的全面冤屈,要將受壓迫、掠奪、殺戮的滿腔怒火表達出來。他的姐姐已經(jīng)被折磨得精神崩潰,但她也強烈地控訴著侯爵的罪行和身受的冤仇?!八冀K不曾減弱尖厲的叫喊聲,也不曾說錯言語的順序或音節(jié)。總是‘我的丈夫,我的父親,我的兄弟’”,這樣的尖叫竟然持續(xù)了26小時之久;與此同時,梅尼特醫(yī)生得知此事后,經(jīng)過一系列的思想斗爭,最終毅然用寫信的方式向一位大臣控訴,雖然他知道,這樣的方式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良知和正義不得不讓他這樣做。誰知,后來他卻為此付出了代價,最終被關進“活埋的墳墓”——監(jiān)獄,沒有審訊和指控等任何法律程序。這實質(zhì)上就是對當時貴族階級殘暴的罪行的控訴。
仇恨總是充斥在殘酷的壓迫聲當中,人們會奮起,會用更加殘酷的暴力對加諸他們的剝削、壓迫和苦難實行報復。在《雙城記》這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封建貴族和革命群眾之間的激烈矛盾,將“仇恨”作為是貫穿于整篇小說的一個主線。通過刻畫德發(fā)日太太和梅尼特等受壓迫和欺辱的人物形象,控訴了統(tǒng)治者的殘暴行徑,也揭示了正是由于這種殘暴的壓迫和非人道的罪惡導致了被壓迫者的強烈反抗。例如,作品中對德發(fā)日太太這個復仇者的典型描寫,她的復仇是瘋狂的,偏執(zhí)的,甚至喪失了理性,文中刻畫出了她如何成為一名苦苦追索的復仇者和野蠻瘋狂的嗜殺者的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恰好也表現(xiàn)了作家對壓迫與反抗問題的思考。因此,作者一方面在肯定這種反抗或者是說法國大革命歷史正義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仇恨,憤怒與復仇的過激行為只會導致無政府無秩序的狀態(tài),喪失人的本性。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不贊成過激暴力的行為。
綜上,小說《雙城記》折射出來的愛恨情仇是作者狄更斯對人性和社會的雙重思考和探討,用精心安排的藝術結構,優(yōu)美的語言和富有戲劇性的人物沖突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我們在欣賞作品中這些扣人心弦的愛恨情仇情節(jié)外,更多地應該要關注對小說中賦予含蓄象征的意象,也是作品中作者對充滿血淚、憤怒與復仇的世界的思考和意圖。
[1][英]喬治·桑普森.簡明劍橋英國文學史[A].狄更斯評論集[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2]羅經(jīng)國.前言[A].狄更斯評論集[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3]傅守祥.論《雙城記》浪漫現(xiàn)實主義的仁愛精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