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娜
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若干原因探究
周悅娜
我們面臨著一個和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課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跨文化交際。而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價值體系、思維方式進行交際時就免不了會產(chǎn)生分歧、誤解甚至是沖突。本文立足于此,重點就跨文化沖突的原因等方面進行探討。
跨文化交際 文化沖突
人是社會的動物,個體必須通過交際活動同他人結成某種關系構成社會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從交際的方式上看,人類的交際活動包括語言的交際和非語言的交際,語言交際最為重要。其他交際手段,如手勢、實物、圖畫、身態(tài)、服飾、體距等等,都是輔助性的,但在交際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人類是能夠運用符號交際的動物,這符號就是語言。文化沖突是社會沖突的基本形式之一。世界文明沖突和共存發(fā)展是辯證的,沒有沖突就不會有共存,沒有共存,沖突也會因為缺乏張力而失去存在的意義??缥幕浑H中文化沖突的主要原因如下:
由于中華文明的基石是農(nóng)耕文明,以此為基礎的自然經(jīng)濟導致了家國一體的封建宗法制,人們普遍重視血緣關系,并且等級森嚴。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儒家思想強調(diào)“仁”,講究“仁者愛人”,從家庭向外推延,愛己并愛人,講求人際感情,強調(diào)家庭成員休戚與共。因此,中國人會很自然以家人之間的心態(tài)來關心朋友,并且以對方的切身問題作為話題,以此來聯(lián)絡感情,體現(xiàn)通達事理。但在這種溫馨的感情背后還應當看到它的另一面嚴酷的等級制度。
在價值觀方面,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分別是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人身份重于集體身份,個人權利優(yōu)先于對集體的責任義務,個人需求也先于集體需求。集體主義則強調(diào)集體身份重于個人身份,對集體的責任義務也優(yōu)先于個人權利,集體的需求也高于個人的需求??缥幕浑H研究表明,掌握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的價值取向差異,對于我們理解東西方意識、行為的差別將會有很大幫助。
思維方式是相對定型化呈現(xiàn)出來的社會理性活動的思維樣式和思維結構,它具有習俗化的特點,并且廣泛地滲透在人們的生活、情感和行為方式等各個領域,即所謂的思維定式。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一個民族典型的思維方式,是一切精神文明生產(chǎn)的基礎,它必然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思維方式因人而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人之間,其差別就更大,各種文化群體的人有共同的思維規(guī)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圍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認知和思維習慣。
思維模式的差異所帶來的干擾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在所有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負遷移原是教育心理學術語,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現(xiàn)象。文化負遷移,顧名思義,就是以往掌握的母語文化知識對新的文化知識的干擾,即母語對目的語的干擾。
同一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雙方使用共同的語言,按照同一文化規(guī)約進行,這種規(guī)約是自然習得的,是該文化內(nèi)的人們所共享的,故曰“習焉不察”,所以本民族內(nèi)交往時一般不會出現(xiàn)文化差異,交際雙方的差異只是個人知識水平、文化修養(yǎng)、信息上的差異。但跨文化交際的情形就不同了,這里不僅有語言問題,同時也隱含著文化問題。盛炎在《語言教學原理》一書中指出:“人們在習得第一語言的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自我認同……這種自我認同跟第一語言息息相關,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出來,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形成一種自我疆界?!边@種在自我認同情感基礎上而形成的自我疆界主要是指跨文化交際前,交際者就已經(jīng)形成的以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認知方式、語言模式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本民族的文化模式。由于文化是不自覺的,因此在接觸另一文化時人們往往以自己的文化為出發(fā)點和參照系對另一種文化作出評判,有時表現(xiàn)為先入之見,有時表現(xiàn)為“民族中心論”??缥幕浑H時,交際者常常以“先入結構”為基礎,用自己已有的語言模式和與之相應的文化觀念系統(tǒng)來對對方的語言和文化進行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比、評價和篩選。相同的就順利接受,對相異或部分相異的就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抵制情緒,在運用時,又將自己的語言習慣和文化模式套入到新的語言文化中去,用舊的框框套新東西,套不進去的地方,就按自己原有尺度對新東西進行“削足適履”式地改造,這就難免造成語言上的錯誤或文化上的誤解,或兩者兼而有之。這種在跨文化交際當中母語文化模式對第二語言的干擾,我們稱之為文化的負遷移。
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影響根深蒂固,母語文化多多少少要對目的語發(fā)生負遷移作用。交際雙方文化背景差別越大,文化的負遷移作用也就越強,語用失誤也就越容易發(fā)生。以bat為例,西方人常把它和丑陋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蝙蝠是一種兇惡、吸血的動物。英語中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have bats in the belfry等說法。而中國人卻把蝙蝠看作是吉祥、幸福、健康的象征。
民俗習慣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xiàn)并代代相習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它表現(xiàn)在衣、食、住、行、生產(chǎn)、交易、民間信仰、婚喪嫁娶、歲時節(jié)日等很多方面。民俗習慣生動地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倫理觀念以及心理結構等方面的傳統(tǒng)特點,是構成民族生活文化史的主體內(nèi)容之一。任何民俗習慣都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由民族內(nèi)部所有成員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并由社會普遍傳承的。所以民族性和集體性是它的兩大特征。一種民俗習慣一旦產(chǎn)生,就會對該民族的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極大的約束作用,特別是帶有信仰性的風俗習慣,約束力就更大,哪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到或沒有完全做好,都會有不安之感。這種約束力,是對社會法律的重要補充,有時起著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有特定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和要求,每個民族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有著特殊的情感,有的引以為自豪,有的奉為神圣,不僅自己恪守不移,而且不容外人褻瀆侵犯。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由于不了解對方的民俗習慣、生活方式而產(chǎn)生的交際失誤,重者甚至會帶來嚴重的沖突。
禁忌是跨文化交際中最敏感的問題,也是跨文化交際中最應注意的方面之一。說什么,不說什么,并非完全取決于個人,而是受禁忌的規(guī)約和嚴格限制的,如果不可避免地談論到禁忌內(nèi)容,也要注意言談方式,大多采用委婉含蓄或暗示的表達法。語言禁忌的內(nèi)容各個民族有所不同,在語言上的反映也有差別,如漁民最忌諱的是“翻、沉、破、住、離、散”等字眼,為避“翻”字諱,船上稱“幡布”為“抹布”;鍋蓋因為有“翻扣”的意思,故不叫鍋蓋,叫“捂氣”;為忌“沉”字,把“盛飯”叫做“添飯”,為忌“住”字,稱“箸”為“筷”,為忌“離”字,稱“梨子”為“圓果”,為忌“散”字,稱“傘”為“豎笠”等等。
歐美文化對13這個數(shù)字噤若寒蟬,認為13是不祥之數(shù),他們盡量避免與13打交道。日本文化中忌諱4和9,日語發(fā)音中的“4”同“死”相似與中國相同,而“9”的發(fā)音與“苦”相近。所以交際雙方只有了解彼此風俗習慣的差異后,這方面的摩擦和沖突才容易避免,心理上也較容易適應。
[1]朱文?。度祟愓Z言學論題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2]馬勒茨克(德),潘亞玲.《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周悅娜: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