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月
托瑪斯·哈代的著作《德伯家的苔絲》運用了大量的象征主義,比喻和心理分析等手法,使之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此文將針對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來探索其對主題實現的作用。
1891年托瑪斯·哈代出版了他的最暢銷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其追溯的是一個叫苔絲的年輕女人的命運。通過描述這樣一個女人,哈代的本意是揭露資產階級社會的錯誤的偽善道德觀,尤其是安璣·克萊所代表的統(tǒng)治階級持有的判斷男人和女人是否貞潔的雙層標準。
文中象征主義手法的例子很普遍。一,白色作為純潔的象征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當苔絲離開家,猶豫不決地將自己介紹給亞雷時,她穿著白色棉布衫,之后又出現在她被強奸的晚上;身著長長的白色睡衣,她為自己的孩子洗禮,她的面容顯得如此神圣,“一種帶有一絲高貴的白碧無暇的美”;甚至在殺死亞雷后,她的面容的蒼白暗示著她的本質的純潔和無辜。二,被囚禁的鳥,顯然象征了可憐的主人翁的形象。類似的情景還有注定出現在苔絲被強奸的晚上的那些打盹的鳥兒,或被人類的殘酷折磨而流血而奄奄一息的鳥,這些都與女主角的命運是并行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她即將面臨的困境和苦難的認識。
亞雷與苔絲關系部分的象征:當苔絲第一次到亞雷·德伯家,被他領著到長著草莓的玻璃花房時,他堅持非自己把草莓塞到她嘴里不可。玻璃花房里的草莓未到季節(jié)被催熟,正如文章中的苔絲,也因亞雷的強行勾引而“早熟”。亞雷教苔絲吹口哨的場景也有同樣的作用??谏诘膬热蒿@然是下流的,但苔絲并不了解這種暗示,只知道吹口哨而不知道吹的內容。她在沒有防范亞雷·德伯的惡意企圖的情況下被他所勾引。亞雷硬迫強逼在苔絲的臉上吻了一下,她掏出手絹兒來,擦她臉上他的嘴唇接觸過的那塊地方。她這不由自主的動作,簡直就是想把她那一吻取消了,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作者企圖表明“發(fā)生的事已經發(fā)生了,是無法挽回的”。亞雷強行親吻苔絲,正如之后勾引苔絲,是無法“取消”的。
在描述苔絲與安璣關系的部分,也有大量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例如,在安璣和他的兄弟初次在文中出現的場景中,他停下來與一群鄉(xiāng)下姑娘在路上跳舞,其中就有苔絲。在某種意義上,表明了安璣與下層階層的親密,能參與鄉(xiāng)村生活,并接受鄉(xiāng)村人的個人價值,這些將顯示他和他的兄弟們的不同。但最終他還是離開了跳舞的人群,不再與苔絲跳舞,趕緊追上了他的兄弟——他所屬的階層。這可能是哈代的一個暗示,這兩個年青人,安璣與苔絲盡管如此相愛,但因屬于不同的階級,便沒有機會用婚姻的形式結合。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這一推測得到了證實。在結婚的當天,苔絲將自己的過去向安璣懺悔,一種憎惡的感覺洗刷了所有被他理想化了的感情,他殘忍地離開了她。所以在他帶著苔絲穿過橋來到樹林中,讓她躺在石頭棺材里這一夢境般的場景中,戲劇性地影射了苔絲對于安璣的期望也是無望而絕望的。
作為以描寫“性格與環(huán)境”著稱的作家,小說中自然風景和社會背景的描述蘊涵也有豐富的象征意味。哈代的有關自然風光的描述通常與人物的情緒有著某種聯系,并使這種描述變得更有生命力。文中有關季節(jié)的更迭與苔絲不同階段的經歷剛好吻合。當苔絲離開家到牛奶場工作,正值五月,此時春天的山谷美麗而富饒,花草樹木復蘇,夜鶯重新開始歌唱。此處大自然的蘇醒與苔絲經歷了第一次的“失身”后的精神上的復蘇驚人的吻合,象征了苔絲新的人生階段。當夏天來臨時,萬物成熟,自然界因成熟而富饒的圖景又與苔絲--安璣之間的愛是一致的。所以小說中氣候由春天到夏天直到冬天逐漸變壞,也顯然是苔絲的處境和工作環(huán)境惡化的象征。打麥機的形象象征著資產階級文明的殘忍和野蠻,而打麥的場景則毫無疑問地象征著資產家對工人的慘無人道的剝削。如果塔布籬牛奶場與舊社會人性的墮落存在著某種聯系,那么牛奶場主克力克和他的妻子能和擠牛奶的姑娘們一起在牛奶場的同一餐廳進餐是友好的,所以塔布籬的牛奶場是一個與舊社會絕對分離的地方,一個具體表現了英國鄉(xiāng)村資本主義制度的地方。因此,苔絲出門工作,首先是在亞雷的農場幫忙喂雞,隨后在大牛奶場擠牛奶,最終完全成為塔布籬農場的務農人,象征她從完全意義上由農民階級的一員轉變?yōu)楣と?。這本小說用精心設置于細節(jié)描寫中的豐富的戲劇性的深刻象征暗指了某些社會意義。
憑著精湛的象征主義手法和其他藝術技巧的天賦,哈代走在無數十九世紀作家的前沿,在文學界永遠留下他的名字。而且苔絲本身,作為哈代眼中愛和美的象征,成為哈代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最具魅力的代表---是一位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純潔女性。
[1]陳燾宇.哈代創(chuàng)作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聶珍釗.Thomas Hardy—A Study of His Novels.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3]張中載.托馬斯·哈代——思想和創(chuàng)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