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芹
所謂前概念,是指不經過專門教學而直接從日常生活和以往的經驗中形成的概念。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初淺的,浮于表面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而科學概念是通過了解科學來實現(xiàn),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經過專門的教學而形成的。
根據(jù)前概念是否易于轉換成科學概念,將其分成兩類,一類是雖然與科學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給學生一定的預備知識之后,再輔之以有關的實驗引導,便容易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另一類前概念則與此大不一樣,在學生的原有經驗中,這些前概念在兒童的頭腦中已經有了相當長的發(fā)展時間,且已形成了系統(tǒng)的卻并非科學的概念。比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吹借F塊沉于水中的現(xiàn)象,于是就在頭腦中形成了鐵塊可以沉沒于任何液體中的前概念。當演示鐵塊漂浮于水銀面上時,許多學生根本就不相信,而是認為這是老師在玩魔術。這就是前概念對科學概念教學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努力促使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解體,并幫其建立起新的合理的認知結構。前概念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學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礎之上。如何把握好前概念,指導學生建立科學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教師在開始教學有關的內容之前,應通過一定的方式,如提問、問卷調查、試題測試等,去深入了解學生大腦中前概念的存在情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備課中的“備學生”)。例如:在沒有經過教學前,許多學生認為莖就是植物的枝干或枝條,于是認為“爬山虎的腳”是莖,“茅草根”不是莖……。當我們課前作了深入的調查和了解,就能夠有效糾正學生的前概念,從而促使科學概念的形成。
此外,了解學生大腦中存在著哪些前概念還要聯(lián)系當?shù)貙嶋H,有些科學概念看似復雜,但由于當?shù)仄毡榇嬖诖朔N現(xiàn)象,學生的大腦中反而極容易存在此種科學的前概念。換句話就是,同一科學概念在不同地方、不同環(huán)境、不同的學生群體中,其已經形成的前概念的程度是不同的,甚至有相當大的差距。
概念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學生學習概念一般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知開始的。重視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的心向訓練。例如:在教學“哺乳動物”的概念時,首先提供貓、金魚、狗、鴿子、青蛙等動物的事例,讓學生全面說出關于這些動物的特征、生活習性等,這樣才有利于正確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概念的獲得是學生經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結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導學生自己主動探索,深化學生思維,才能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學“魚”一課時,先讓學生說他們所認識的魚,提供活魚讓學生觀察,接著按“魚”概念內容的幾個方面,逐一引導學生找魚的共同特征,如外形,學生說到魚的身體是流線形的,魚身體兩側各有一條不很明顯的線,魚身上有鱗,就把“有鱗”肯定下來,把其它方面排除掉。最后把反映魚的各個方面的特點結合起來,這就是魚的共同特征。
概念的抽象與概括要注意多層次地進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經過一個反復的過程,經過多層次的比較、分析與綜合,才能真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結構,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我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中,是這樣建立“振動”的概念的:依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認為,聲音是由于物體之間拍打、摩擦、敲擊等方式而產生的,“振動”這個概念很少會出現(xiàn)在學生的頭腦。這是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
概念的建立,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前概念認知水平起步。首先應讓學生選擇一種物體發(fā)出聲音,并向大家介紹物體發(fā)出聲音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常會將現(xiàn)象當成原理來闡述。例如:用拍打的方式讓物體發(fā)出了聲音,所以,物體發(fā)出聲音的原因是拍打;用摩擦的方式讓物體發(fā)出了聲音,所以,物體的發(fā)出聲音的原因是摩擦……就如同盲人摸象,每個人都在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操作得出結論,然而每個人又由于自己的觀察方式、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得出的認識比較片面。這時候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現(xiàn)象,讓學生由盲目的自信走向理性的分析,由個體研究走向集體的研討。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質疑,讓學生在各個觀點之間來回爭辯。經過一一確認,學生發(fā)現(xiàn)物體發(fā)出聲音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接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這些不同的發(fā)聲現(xiàn)象和方式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嗎?這個問題既促使學生去研究別人使物體發(fā)出聲音方式,又要觀察比較各種不同的發(fā)聲方式有什么共同之處。理智地對待別人的不同觀點也是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需要學會從眾多的現(xiàn)象中抽象出共同特征,這也是比較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逐漸向“振動”概念靠攏,于是,提出“可能是振動的原因產生了聲音”。在“振動”概念的提升過程中,綜合了觀察、實驗、比較、辨別、歸納等活動,尤其在指導學生進行歸納共性的觀察訓練中,要讓學生注意物體發(fā)聲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物體本身有什么變化?這既是對學生精細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也為學生搜集現(xiàn)象,歸納所有發(fā)聲現(xiàn)象的共同特點做好方向性的指導。
課前調查、深入了解——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概念——直觀操作、理解概念——分析歸納、形成概念,這四個環(huán)節(jié)逐步深入,層層遞進,只要把握得當,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學生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