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刊今年第三期葉維廉先生《史蒂文斯詩中的“物自性”》一文,在討論史蒂文斯《僅僅關于存在本身》一詩時,葉先生將部分詩句用斜體標出,并指出,把斜體部分刪去,更接近史蒂文斯的美學理想。本刊排版時,斜體部分未能標出,現(xiàn)更正如下——
第15頁:史蒂文斯要用一個“冬天的心”,要剝除人的種種情緒、意念,變成“雪人”去看(以物觀物)背后的思索,正是因為名辨、思辨使我們原來事物的本然本樣變形,正如他在最后的一首詩《僅僅關于存在本身》里說:“一只金羽鳥/在棕櫚樹里歌唱,沒有人的意義,/沒有人的感受,唱一首異國的歌”(斜體是我圈出的)。
第16頁:
一棵棕櫚樹,在心的盡頭
最后的思維之外升起
自銅色的遠處
一只金羽鳥
在棕櫚樹里歌唱,沒有人的意義
沒有人的感受,唱一首異國的歌
如此你便知道這不是
使我們愉快或不愉快的理由
鳥鳴唱,羽毛閃耀
棕櫚樹站在空間的邊緣上
風緩緩的在樹枝間移動
鳥的火煌的羽毛要搖搖墜下
二
本刊今年第三期葉維廉先生《遙遠與貼近:翻譯龐德的一些理論問題》一文,將莎士比亞戲劇的一段臺詞重排(第19頁),引用龐德《詩章》十七的原文并翻譯成中文(第22頁),本刊排版時未能留出空白,現(xiàn)更正如下——
第19頁: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end……
第22頁:
Thelight now,not of thesun.
Chrysophrase,
And the water green clear,and blue clear;
On,to the great cliffs of amber.
Between them.
Cave of Nerea,
shelikeagreat shell curved,
……………
In thesuavity of therock,
cliff green-gray in the far,
In the near,the gate-cliffs of amber,
遼河平原又分為東遼河、西遼河和下遼河平原。東遼河平原地下水主要賦存于松散巖類的砂、砂礫石孔隙之中,含水層厚度5~40 m。西遼河平原含水層由泥質砂礫(卵)石、中粗砂、中細砂、細砂、粉細砂組成,形成了厚度為130~200 m的巨厚的含水體。下遼河平原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含礫粗砂、中細砂、粉細砂中,含水層厚度由兩側山前的20~30 m遞增至中部平原的200~300 m,顆粒由粗變細,主要含水層之上覆蓋厚度不等的亞砂土和亞黏土。
And the wave
green-clear,and blue-clear,
And the cave salt-white,and glare-purple,
cool,porphyry smooth,
and the rock sea-worn.
Nogull-cry,nosound of porpoise,
Sand of malachite,and no cold there,
the light not of the sun.
現(xiàn)在神異的光,不屬于太陽的光
水綠亮,水藍亮
前行,至瑪瑙的大懸崖
之間
聶萊亞的巖洞
她像扇形彎開的大貝
………
在巖石的柔順里
懸崖青灰青灰在遠處
在近處,瑪瑙的閘巖
波浪
綠亮藍亮
巖洞鹽白晶紫
清涼,平滑的斑巖
石頭,海日夕磨蝕
沒有鷗鳴,沒有海豚的濺聲
沙石是孔雀石,沒有寒冷
神異的光,不屬于太陽的光
因我們工作不夠細致,出現(xiàn)以上排版錯誤,在此謹向葉維廉先生和廣大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