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研究生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恰空是盛行于17世紀的風格莊重的三拍子舞曲,是復調(diào)音樂形式。而今天介紹的《恰空舞曲》是由巴赫創(chuàng)作的,無伴奏小提琴曲第二首末樂章改變的一首鋼琴作品。這首創(chuàng)作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用巴揚手風琴來演奏似乎比小提琴和鋼琴更有優(yōu)勢。因為從演奏方式來看,手風琴與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原理相似;從音色來看,根式與管風琴的相近。所以這首作品經(jīng)過俄羅斯著名手風琴演奏家、教育家弗雷德里克?利普斯先生的改編后,現(xiàn)在用手風琴演奏出來更有古典音樂的感覺。
巴赫把這種源于西班牙古老的舞曲,在三拍子的基礎低音之上 ,不斷反復旋律線條和變奏,以一個四小節(jié)的主題為基礎,發(fā)展出六十四個變奏,對其中的31個主題進行了改編創(chuàng)作,發(fā)展成為非常宏大的樂章。在每一個主題演奏的過程中,要注意主題與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這些主題并不是獨立存在在整首作品當中的,而是下一個主題的材料來源于前一個主題。
分析這部作品,第一個主題共有四小節(jié),連續(xù)的柱式和旋循序漸進,這正是同在巴洛克時期的建筑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筑外觀簡潔雅致,有如雄偉教堂中一根通頂圓柱一樣,充滿了力量。第五節(jié)到第八節(jié)則是前四節(jié)的一個變化重復。而這第二主題緊接著就進來了,這附點的運用,對于每小節(jié)來說,重拍子落在了第二拍上,當彈奏第一以及第二主題的時候?qū)τ诟近c之后的十六分音符一定不能像倚音一樣彈出來,因為在巴洛克時期,旋律都是空前地華麗而復雜,也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出現(xiàn),這個附點之后的音符有如下一拍子第一個音的裝飾。但是每個音符都要彈奏的鏗鏘有力,才能體現(xiàn)這個恰空舞曲風格莊重的特點。
在進行到第三個主題的時候音符進入了一個平穩(wěn)流動的時期,低音線條穩(wěn)定了旋律音符的流動,仿佛制約了音符的前進,但其實不然,這低音的配合,正是巴赫運用復調(diào)手法的寫作方法創(chuàng)作的,即運用了倒影的方法又有擴大音程的方法。在手風琴演奏這個作品的時候,這段主題也是最難演奏出來的,既要讓上方的旋律連貫流暢,又要保證下面低音的保持(也稱通奏低音)。例如:在比利時巴揚演奏家柳多·馬林的個人獨奏音樂會中,他在處理這段主題的時候,下方的保持音并沒有保持到一拍子,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種演奏方法讓聽眾感覺到下方的保持音的存在,但是并不是發(fā)黏的存在,而是每個音符都是獨立存在。而且這部分一定要注意風箱的處理,因為在這個時期音樂的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在每個樂節(jié)結束以后才可以換風箱,給音樂一個喘息的機會,也給自己手臂放松的一個機會。在處理每個樂節(jié)的時候就要注意每小節(jié)中音符與音符之間的小圓滑線,不要太黏,更不要獨立的完成,介于二者之間的處理方法就是手指略微抬起在第一個音結束的時候另一個手指落下,這樣彈奏的目的是要求音與音之間既連貫又獨立。在換風箱的過程中注意速度,前后保持速度一致的同時也要迅速的回風箱或者拉開風箱,做到連貫,因為在古典音樂當中,多數(shù)作品是由管風琴來演奏或者是由古鋼琴來演奏的,手指即可處理每小節(jié)之間的間隙,而手風琴不同,必須由風箱來控制,所以風箱是處理作品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之后近似琶音的主題,每個拍子第一個音都是保持音,這個保持音隨著后面三個音的走勢越來越強或者越來越弱,在這段主題當中力度的拿捏很重要。不追求漸強或者是減弱的細微變化,而是采用較為清晰的“階梯式力度”。所以整首作品不能出現(xiàn)突強,弱下來的時候也不能很突兀。手風琴演奏這部作品的時候,尤其要重視風箱對力度的控制,回風箱的時候一定要平穩(wěn),切忌反扇子型的回風箱姿勢,要平穩(wěn),拉出去的風箱成扇子型,回來時也要成扇子型,手腕對風箱一個平推,回風箱的時候手腕要比開風箱時費力,不需要特別用力的推,否則,音符與之前開風箱時候的力度不同,就追求不了平穩(wěn)的感覺。
在進行到第八個主題變奏的時候,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從原來主題四小節(jié)變成了12小節(jié),是對面主題的展開,不論從和聲上還是從織體上都來源于前面的主題,十六分音符同三十二分音符交替進行,第一個音的拉長,預示了接下來音符的流動,手風琴在處理這個部分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第一個十六分音符的時值,不能與下一個三十二分音符連奏,而是在第一個音結束的時候,手指抬起給第一個音一個結束的預告,之后再彈奏接下來的三十二分音符。
在之后的幾個主題變奏都是這樣的樂節(jié)的交替,在延續(xù)前一個變奏的同時,又不斷的加入新的織體和新的材料,是音樂的內(nèi)部力量和情緒不斷上揚,預示了高潮的再次來臨。
在接近中間部分的地方,改編后的手風琴版的這部作品,仿佛是奏鳴回旋曲式當中的呈示部中再現(xiàn)第一主題一樣,與開頭的主題相似,主題再次得到升華。
在第20個變奏開始的時候,仿佛是一個第一主題的再現(xiàn),流線型的上方旋律聲部是對前面的變奏情緒的緩和與抑制,音量隨著旋律聲部音符的下行而減弱。而縱向上出現(xiàn)的和弦,仍突出了第一主題的特點,為下一個變奏做好鋪墊。
緊接著進行慢板的展開部分,這個部分注意對音符與速度的控制,在保持旋律聲部的同時,注意在右手部分其他音符的跳動。緊接著的一串連貫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流動,在保持音與音的同時,也要注意換風箱時音的完整型。正如曹曉青教授所說:“演奏巴赫的作品,風箱要做到在任意一個位置都可以演奏”。所以對于巴赫的任何一部作品,風箱的控制尤其重要。在這個部分里如果風箱不能在圓滑線處進行換風箱,那一定要分析好樂節(jié),在樂節(jié)結束的地方進行換氣,同時換風箱。
在進行到結束部分的時候,隨著音符的升高,手指的力度一度升高,風箱也在這個部分發(fā)生變化—為了強調(diào)這個部分的音的強度,運用了手風琴區(qū)別與其他鍵盤樂器的近似抖風箱的一開一合風箱的這一特點,把每節(jié)音符的聲音發(fā)展到高潮,不論是力度還是情緒都是一個高潮。接著是一個情緒極其高漲的對音樂的總結,在左手和右手交替進行的音樂當中,以減慢減弱的方式進入尾聲部分,對每個音的交代仿佛是在宣布音樂結束的陳詞,這個部分是從高音漸漸移向低音的過程,而左手自由低音的控制是對右手的制約,一問一答仿佛是一段對話。在結尾部分又反復了第一主題的旋律,使整部作品在第一主題下結束,在演奏的同時,力度并不減弱,給觀眾一個宏大的聲音結束,正如管風琴給人結束時的特點一樣。
整首作品沒有對速度的整個要求,巴赫創(chuàng)作的作品符合當時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點—自由節(jié)奏,這一特點宏大而寬廣,所以這部《恰空》的速度是中速,莊嚴肅穆。在手風琴演奏這部作品的時候更要注意速度的控制,因為在巴洛克時期或者古典時期,古典作品的時候多數(shù)用管風琴來演奏,管風琴的龐大導致了組品的宏大以及行板慢速的特點。
巴赫的《恰空舞曲》是他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的一朵奇葩,以這首g小調(diào)尤為突出,他把這古老的音樂形式發(fā)揮到了極致。只有充分了解巴赫的音樂特點,才能真正感悟體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