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劉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音樂系,講師。)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與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藝術修養(yǎng)也越來越重視,加之我國政府對素質教育的大力支持,藝術素養(yǎng)類的公共教育,在大學的校園里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目前,在我國高等學府中,音樂欣賞課的普及率是極高的,基本能夠覆蓋我國所有的高校。而且國內(nèi)還有一些著名高校,擁有自己的學生音樂社團,對豐富校園文化,鍛煉學生的演奏技能,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北京大學的古琴社、吉他協(xié)會、京劇昆曲愛好者協(xié)會、現(xiàn)代音樂社、戲劇社、校園音樂愛好者協(xié)會等等。這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營造藝術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音樂欣賞課是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非常必要的一門課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豐富校園文化。對于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探索,歷來有不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出現(xiàn)大量成果,從教師、學生、欣賞過程、教學內(nèi)容、教學理念等諸多方面,對欣賞課的教學進行過考察和研究。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音樂欣賞課教學經(jīng)歷,對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思考,形成了此篇文章的寫作初衷。
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科學飛速發(fā)展,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多種音樂文化,可以了解到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音樂。特別是近些年計算機網(wǎng)絡的應用,也讓學生們能夠更快捷、便利地了解和欣賞音樂。21世紀的大學生在如此多元的音樂文化面前,到底應該具有什么樣的音樂審美能力?他們究竟喜愛聽什么音樂?這些不僅是選擇音樂方面的問題,從某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多元音樂文化是近幾年提出的概念,在本文中主要指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中的音樂品種。其中囊括了世界多種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品種,既有中國民間音樂,也有歐洲古典音樂還包括美國印第安音樂、非洲音樂、阿拉伯音樂,還包括大量的流行音樂等等,種類繁多。不僅包括音樂作品,還包括與之共生共息的文化脈絡,音樂處于文化中。將這種理念帶入音樂鑒賞的課程,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欣賞視野,了解異域文化,還能更好地解讀音樂。事實上,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音樂教育早已打開多元音樂文化的局面,在立足本國音樂的同時,對世界其他國家的音樂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南非等國家和地區(qū)都已經(jīng)將不同文化體系的音樂納入自己的音樂教育過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育并不是指專業(yè)音樂教育,而是普及性的音樂教育。“在美國音樂教育中,1994 年通過立法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把‘多元文化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貫穿了從幼兒園到 12 年級的課程’,并在規(guī)定的 ( 項音樂學習領域中也特別包括了‘理解世界各類音樂’。在澳大利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被官方實施了 13 年之久。南非認為音樂課程必須擺脫以歐洲為核心的傳統(tǒng)模式,開始尋求不同音樂自由交融的境界?!边z憾的是,我國目前對于對多元音樂文化的教學還極為不成熟,因此在大學的音樂欣賞課堂上,多元音樂文化為主的教學內(nèi)容是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的。
教師應該怎樣把這種多元的音樂文化傳播給學生,而學生又怎樣接受這樣音樂?眾所周知,現(xiàn)階段的高校學生,全部是80、90后,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思維,面對種類繁多的音樂品種,又該欣賞什么?如何欣賞?如何品評?文章旨在探討多元音樂文化引入音樂欣賞教學過程的可行性,以及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為我國高校音樂欣賞課的革新與發(fā)展盡己綿薄之力。
“音樂欣賞,顧名思義,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并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活動”。它是音樂實踐活動,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而創(chuàng)作和表演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由教師選擇作品完成的。這門課程其實囊括了大量的教學內(nèi)容,不僅包括對音樂的講解、聆聽、創(chuàng)作背景、作曲家等方面的分析。
進入21世紀之后,由于計算機網(wǎng)絡的普及運用和飛速發(fā)展,我們對于外界的了解漸漸增多,多元音樂文化的研究也逐步清晰起來,各種音樂的發(fā)展與變化讓人眼花繚亂,讓人們感受到新鮮與新奇。但與音樂文化的變化相反,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nèi)容卻缺乏更新,依然以歐洲古典音樂、中國民間音樂為主流,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上課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筆者曾經(jīng)親耳聽到學生反映“歐洲古典音樂欣賞不了,特別是交響曲”,相信這也是很多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師的同感。確實,交響樂是西方音樂作品中較難理解的作品,加之文化上的差異,學生接受起來有很大的障礙,更不要說怎樣進行審美了。因此對于文化內(nèi)涵的講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以一個學期的音樂欣賞課為例,教學內(nèi)容如果僅包括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歐洲古典音樂,那么只能說我們對于音樂的選擇過于狹隘,因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對象是普通在校的大學生,而非音樂專業(yè)的本科生,他們需要的是音樂欣賞的廣度而非深度。而且大部分高校學生,在中學階段曾學習過我國民間音樂和歐洲古典音樂,步入大學校園之后,如果還是單純欣賞這兩個音樂種類,就顯得有些重復,莫不如擴大一下學生的欣賞視野。當然,世界音樂文化種類繁多,任何一個人窮其一生都不能對其進行全面解和學習,更何況短短的一個學期。學時應當怎樣安排才能達到最優(yōu)化的程度,既能保證學生對重要主流作品的理解,還能加大欣賞范圍、擴大知識視野,這就成為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師必須要去思考的問題。
筆者以為,可在課時中安插10個學時的非主流教學內(nèi)容,可包括:中國流行音樂、美國印第安音樂、爵士樂、非洲音樂、印度音樂、甘美蘭音樂、電影音樂以及阿拉伯地區(qū)的音樂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涉及的類型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做機動選擇。雖然,世界音樂研究的開展是近幾年的事情,教師對此類教學內(nèi)容也不會有很深的研究,但是這樣的課程設計,有助于學生對于其他國家、地區(qū)文化的了解,讓他們能夠看到更加廣闊的音樂世界。筆者也曾在課上問過學生到底喜歡什么樣的音樂,很多學生表示自己非常喜歡流行音樂,可他們對流行音樂所知甚少,如此一來,恰巧給我們教學內(nèi)容安插提供了一個契機,在課堂上講授一些流行音樂的式樣、類型、發(fā)端以及變化,也對學生欣賞流行音樂提供了基本的幫助。
當然,由于音樂課從小學、中學以來一直是副科,到了大學階段音樂欣賞課理所應當不會被重視。因此,在很多高校中,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是相當輕視的,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對這門課程缺乏認同,這種理念和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即使美育已經(jīng)提了很長時間,效果依然不明顯。其實音樂欣賞課作為美育的一種手段應該得到相當重視。特別是到了大學階段,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的學習需要有正確的認識,也應該自發(fā)培養(yǎng)理解多元音樂文化的能力,欣賞的范圍擴大一些,眼界放寬,才可能真正提高個人欣賞水準和文化修養(yǎng)。
如今,多元音樂文化已經(jīng)步入我們的欣賞視野,琳瑯滿目的音響與全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充斥著我們的聽覺神經(jīng)。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中音樂欣賞課當然不能保持一成不變,拓寬學生的欣賞范圍,真正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的能力和對其他音樂文化理解力,成為眼下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通過教學內(nèi)容等方面的革新,提出了在高校音樂欣賞課堂上增加多元音樂文化、等方面的想法,本文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同行專家的思考,以期能為我國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提供一些思路與方法。
[1]王力源.高師課堂呼喚多元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5.8.
[2]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