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磊浩
2008年至2010年,我院對246例孕37~42周低宮頸評分患者采用靜脈滴注催產素并宮頸注射地西泮的引產方法,效果滿意,現對這種方法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2010年我院待產孕婦246例,年齡21~34歲,晚期妊娠37~42周無產兆,宮頸Bishop評分≤4分,無靜脈滴注催產素及陰道分娩禁忌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23例。兩組年齡孕周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引產前行肛診查宮頸成熟度并評分,第一天催產素1~1.5 I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搖勻靜點,滴數控制在可產生宮縮20”~30”/3'~4'(胎心監(jiān)護描記),用四號針頭于宮頸1點7點注射地西泮共10 mg,連續(xù)并維持靜點催產素7~8小時,第二天用催產素2.5I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搖勻靜點,由8滴/min開始,每半小時調整一次滴數,每次增加8滴,至32滴維持,1次/D至分娩發(fā)動。
1.2.2 對照組 第一天催產素1~1.5 I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搖勻靜點,滴數控制在可產生宮縮的程度,連續(xù)并維持靜點催產素7~8 h,第二天用催產素2.5 I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搖勻靜點,由8滴/min開始,每半小時調整一次滴數,每次增加8滴,至32滴維持,1次/D至分娩發(fā)動。
1.2.3 觀察指標 用藥后到臨產發(fā)動所需時間,總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產時及產后2 h累記出血量,吸引器收集出血量以容積法計算,紗布按血濕面積1 cm2=1 ml的面積法計算出血量,產后后2 h出血量以稱重法計算),新生兒Apgar評分,分娩方式。
1.2.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10統計軟件。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與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宮頸評分3~4分的80例,1~2分的43例,對照組宮頸評分3~4分的65例,1~2分的58例。觀察組2天內臨產者為121例,引產的成功率98.3%。平均引產到臨產的時間為(20±4.3)h,總產程(11.99±2.31)h與對照組相比明顯縮短P<0.05,見表1。而產后出血量,新生兒評分,分娩方式比較兩組無明顯變化(P>0.1),見表2。
表1 兩組宮頸評分平均引產到臨產的時間及總產程比較(分,h,±s)
表1 兩組宮頸評分平均引產到臨產的時間及總產程比較(分,h,±s)
組別 宮頸評分>3分 1~2分 引產到臨產的時間(h) 總產程(h)觀察組0.0580 43 20±4.3 11.99±2.31對照組 65 58 56±80.25 10.27±2.71 P﹤0.05 ﹤
表2 兩組分娩方式,產后出血量,新生兒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分娩方式,產后出血量,新生兒評分比較(±s)
組別 剖宮產占總人數%產后出血量(ml)1minApgar評分﹤7分%觀察組 2/123(1.6) 137±45 3/123(2.4)0.1對照組 3/123(2.4) 149±30 4/123(3.2)P﹥0.1 ﹥0.1 ﹥
宮頸成熟狀態(tài)與分娩始動或引產成功率有很大關系。宮頸成熟不良可以致產程延長,胎兒宮內窘迫,難產率高。催產素的主要作用機理是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因其半衰期短,易控制速度,可隨時調整劑量及濃度,一旦發(fā)生異常,可隨時停藥,因此廣泛用于促宮頸成熟及藥物引產。但當宮頸質硬而厚時只增加催產素的劑量是無效的,應配合降低宮頸肌張力和解除痙攣的藥物才能起到成熟宮頸,擴張宮口,發(fā)動宮縮的作用。地西泮作用部位在大腦邊緣系統海馬區(qū)(苯二氮受體)的肌肉松弛系,抑制脊柱神經系統活動,一方面它可以選擇地使子宮頸平滑肌松弛,軟化宮頸,而不影響子宮收縮和新生兒阿氏評分。另一方面地西泮具有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減輕產婦的精神緊張和宮縮對大腦皮層的不良刺激,有助于宮縮。以往對于宮頸評分低者,采用靜脈滴注催產素的方法促進宮頸成熟,產婦易疲勞不易誘發(fā)宮縮,增加了因產婦的心理恐懼感對陰道分娩失去信心而選擇的剖宮產,或反復引產至不規(guī)律宮縮引起胎兒宮內缺氧。采用靜脈滴注催產素出現宮縮時宮頸注射地西泮,可使子宮平滑肌松弛,宮頸軟化從而對催產素敏感易誘發(fā)宮縮,因此縮短了臨產時間,提高了引產的成功率。
傳統觀念在第一產程中靜脈注射地西泮調整宮縮,可加快宮頸擴張速度,縮短第一產程。但往往因患者因素(多胎妊娠)或醫(yī)源性誤差而致患者急產,新生兒產傷,顱內出血,窒息等發(fā)生率增加。且母體循環(huán)中藥物濃度與藥物劑量與給藥途徑有關,靜脈注射后30 min至2 h胎兒血漿出現最高濃度,甚至高于母體40%,故可引起胎兒心率減慢,高膽紅素血癥,肌張力低,還可使新生兒阿氏評分下降。采用靜脈滴注催產素出現宮縮時宮頸注射地西泮。因在未進入產程前使用地西泮只起到誘發(fā)宮縮作用對產程無促進降低了急產的風險,同時局部用藥也減少全身用藥的副作用,此方法值得推廣。
[1]常春紅.低宮頸評分引產方法的探討.臨床醫(yī)學,2005,9:40.
[2]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9:4.
[3]陳澤萍.安定和催產素在產程中的應用.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