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樹生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等待,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要積極的去把握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去正確的引導它,使它得到一個正常的發(fā)展。
古語說“君道無為,臣道有為”,意思是說最高的領(lǐng)導者應該是無為的,但負責具體事物的大臣應該是有為的。無為對于一個領(lǐng)導者來說,是主導的無為,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調(diào)動被領(lǐng)導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在現(xiàn)代管理中有積極的意義。
管理只有合乎人性,只有順乎人性的要求,才能達到管理者希望達到的境界。人都是喜歡自由的。梁啟超在參透“無為”的意境后,將其解釋為“別管他”。他說“俗語別管他”,文言即是“無為”。
“別管他”好像與“管理”兩個字有點不沾邊,是的,但我們別忘了“管理”后面還有一個“理”字,不要管他,卻不能不理他?!袄怼笔鞘裁??“理”是孟子當年所說的“敬”,孟子說“有禮者敬人”,希望所有管理者都應該“看得起”(敬)員工。
既然管理者應該以看得起部屬為出發(fā)點,那么,管理者便不應該只重自己的權(quán)威,一心只滿足自己的權(quán)力欲;而是應該運用老子的“無為”管理,因為“無為”才是最合理的“看得起部屬”的人性表現(xiàn)。
當然,“無為”不等于“一事不做”,什么事情都不做,哪里能夠“無不為”?再說,人是天生要動的,做事情合乎人性,管理者什么事情都不做,等于違背了自己的人性,如果真是一事不做,那又何必要這個管理者?
管理者應該做的是“放手支持員工去做事”。員工的“有為”,正是管理者的“無不為”。那么,怎么放手支持員工去做事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得起他,相信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正確的態(tài)度即是“別管他”,但是更重要的是下面一句話:“要好好理他!”
管理者敬重員工,員工便會愛崗敬業(yè),各盡其職,其結(jié)果便是整體績效的提高,而不至于像個人英雄主義者獨斷專行那樣,竭盡全力也只能發(fā)揮一個人的智能。
一般說來,凡是員工能夠做得好的工作,管理者都不應該去做,否則便不符合“分層負責”的精神,也不符合“分工專職”的原理。如果遇到另一種情況,管理者則應挺身而出,拿出辦法來,把事情做好。那就是當下屬不能做或者做不好某件事的時候,這時下屬由于自己做不好或不會做,自然樂意接受指導和協(xié)助,接受命令就不會有所抗拒,這能無形中顯示出管理者的權(quán)威。
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管理者怎樣判斷員工能不能做,愿意不愿意做?假如判斷錯誤,豈不縱容了員工的懶惰行為?
孟子教給人們的辦法是用“不得已”來解決這個難題,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不是別人不會說,更不是我比別人說得更好,而是此時此地,別人都不愿意說,我不得以才說的!這種古道熱腸,正是一種道德上的責任感,我們稱之為使命感,或者道德勇氣。
莊子更進一步,把孟子的幸酸苦澀,化之于形。他說:“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則幾矣?!币粋€人不走門路,不刻意營求,心靈凝聚而處理事情寄托于不得已,這樣便是合乎人性的做法。他又說:“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至矣!”管理者必須順應事物的自然而悠游自適,寄托于不得已而蓄養(yǎng)心靈的和諧,才是最好的表現(xiàn)。
莊子所說的自然,重在“自”字。萬物有其各自的性,必須順性自由發(fā)展,以求各得其所,千萬不要添加人為的偽,否則便不自然。管理者主觀上絕對不能有“有為”的欲望,更不能把員工的成就當成自己的成就。
孟子和莊子所處的時代,當然不如現(xiàn)代這么自由。人力的因素也遠不及現(xiàn)代。在物質(zhì)生活日趨獲得改善、追求自由越趨強烈的情況下,管理者更需要無為而治,亦即非不得已,不親自動手。任何行動,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才能體現(xiàn)“無為”的宗旨。
老子說:“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惫芾碚呷绻軌虮С帧安坏靡选钡男膽B(tài),那么,就是自己的功蓋天下,也會看得好像與自己毫不相干。這種“不與部屬爭功”的素養(yǎng),正是“無為而治”的基礎(chǔ)。
“無為而治”的現(xiàn)代標準,表現(xiàn)在“團隊內(nèi)的人員,都能夠自發(fā)自動去努力達成目標”。自動化是現(xiàn)代管理的目標,但是世界上到現(xiàn)在為止,只有生產(chǎn)自動化、程序自動化、辦公自動化,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講到人力自動化。我們先哲的思想“無為而治”,卻早已指明“無為”便是“自動化”,“無為無不為”則是人力自動化的具體表現(xiàn)。
現(xiàn)代化的管理,必須以人性為基礎(chǔ),視人為人,完成人力自動化,亦即達成現(xiàn)代化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一種高層次的管理手段,只有參透其中奧妙者,才能運用自如。那些無法忍受平淡,不能拋卻名利的人,是一輩子也達不到“無為”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