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陽 李文書 龔大剛
(四川省南充蠶種場,四川 南充 637000)
冬季蠶種浴消整理后進入蠶種冷庫冷藏時,需要蠶卵滯育程度越高越好,要判斷蠶卵滯育程度就需要進行活性化調查,活性化調查分為試催孵化調查和丁1發(fā)育度調查,根據(jù)蠶卵滯育程度和胚子發(fā)育狀況來作為冷藏技術處理的依據(jù)。兩種方法相對而言,試催孵化調查易于操作,誤差較小。目前生產(chǎn)上大多采用試催孵化調查,根據(jù)試催孵化成績了解產(chǎn)卵胚子的活性化程度,依據(jù)活性化程度、用種季別、品種特性確立最佳冷藏技術方案,從而達到冷藏死卵少、無效卵少、孵化整齊的目的。
資料來源于四川省南充蠶種場蠶種冷庫從2004—2009年的試催孵化成績。
從2004—2009年歷年分品種分批號進行試催孵化調查、調查其孵化率。
3.1 越年一代雜交種入庫試催孵化歷年成績
由表3.1中可以看出,2004—2009年6年冬季一代雜交種浴消后的試催孵化調查,入庫時間和調查時間間隔較短的,蠶卵胚子活性化程度較低,試催孵化率在1%以下的比例較高;入庫時間和調查時間間隔較長的,蠶卵胚子活性化程度較高,試催孵化率在1%以下的比例較低。整個入庫時間前后開差較長的胚子活性化程度比入庫時間前后開差短的高,其試催孵化率在1%以下的比例相應較低。從試催孵化率1%以上的分布來看,1%~10%的范圍占絕大多數(shù),整個分布為一個偏態(tài)分布。
表3.1 越年一代雜交種入庫試催孵化歷年成績
3.2 越年一代雜交種入庫試催孵化率1%以上品種分布
越年一代雜交種入庫試催孵化率1%以上品種分布見表3.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試催孵化率在1%以上的,品種間夏秋用種顯著高于春用種;春用品種之間、夏秋用種之間雖然有差異,但不足以說明問題,因四川省目前推廣品種中,春用種是以871×872為主,夏秋用種是以洞·庭×碧·波為主,這兩對品種占全省發(fā)種量的絕大部分,其它品種的發(fā)種量很少,而且單一,所以,只能說春用品種之間、夏秋用種之間存在差異。
表3.2 越年一代雜交種入庫試催孵化率1%以上品種分布
3.3 越年一代雜交種入庫試催孵化率1%以上品系比較
從表3.3可以看出,日系品種入庫試催孵化率1%以上的比例顯著高于中系品種。
表3.3 越年一代雜交種入庫試催孵化率1%以上品系比較
4.1 越年一代雜交種冬季浴種后入庫試催孵化率越高,代表該品種解除滯育的個體就越多,活性化程度就越高。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冬季浴種后入庫試催孵化率來了解蠶種的胚子的活性化程度。
4.2 一般冬季蠶種浴種后進入冷庫都是5℃的溫度保護,入庫時間前后開差越大、入庫時間和調查時間間隔越長,蠶種在5℃中保護的時間相對就越長,胚子就越容易解除滯育,越容易活性化,試催孵化率就越高,而且對5℃的溫度天數(shù)特別敏感,說明5℃的蠶種保護溫度是胚子最易解除滯育的溫度。因此,我們要盡量縮短蠶種入庫前后開差時間,并及時展開調查試催孵化率。
4.3 從品種來看,冬季浴種后入庫蠶種的試催孵化率是夏秋用種顯著高于春用品種,日系品種顯著高于中系品種,說明夏秋用種比春用品種、日系品種比中系品種容易解除滯育。因此,我們要根據(jù)品種特性來調整5℃的冷藏時間。
4.4 根據(jù)上述分析,擬對冷藏方案作出如下調整。
4.4.1 夏秋用種重點防止過早、過多活性化而不耐冷藏,可適度將滯育期胚子引入2.5℃中使其緩慢活性化。夏秋用種冬季浴種后入庫時的中系品種試催孵化調查其孵化率在2%以內(nèi)時,在5℃中保護40d;試催孵化率在2%以上時,在5℃保護30d左右,立即降至2.5℃冷藏。日系品種試催孵化率在1%以內(nèi)時,在5℃中保護40d;試催孵化率在1%~2%之間時,在5℃中保護35d;試催孵化率在2%以上時,在5℃中保護30d左右,立即降至2.5℃冷藏。
4.4.2 春用種一方面要防止過度活性化而降低耐冷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活性化不足而造成中感時在10~13℃的溫度中胚子整齊度下降。春用品種冬季浴種后入庫時試催孵化率中系品種在1%以內(nèi)時,在5℃中保護50d;試催孵化率在1%~2%時,在5℃中保護45d;試催孵化率在2%~5%時,在5℃中保護40d,試催孵化率在5%以上時,在5℃中保護30d左右,立即降至2.5℃冷藏。春用品種冬季浴種后入庫時試催孵化率日系品種在1%以內(nèi)時,在5℃中保護45d;試催孵化率在1%~2%時,在5℃中保護40d;試催孵化率在2%~5%時,在5℃中保護35d,試催孵化率在5%以上時,在5℃中保護30d左右,立即降至2.5℃冷藏。
4.4 冷藏時間的調整應根據(jù)各自的具體情況而定,如蠶種保種過程中高低溫度的長短、極限溫度的高低,浴種時間、用種時間,入庫后試催孵化率調查的遲早,品種特性等來調整5℃冷藏的時間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