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文華 張海華 劉亞紅 張義明 馬秀芳 朱愛斌
椪柑被國內外稱為“東亞蜜桔之王”。陜南地區(qū)過去椪柑種植面積較小,缺乏栽培管理經驗,種植密度按多大株行距進行設計也缺乏技術資料記載。因此,在21世紀之初簡單采用溫州蜜柑 “短周期加密栽培”模式,按2m×1.5m的株行距進行栽植。這種密度在陜南丘陵坡地條件下,栽后第7年椪柑樹冠對園地的覆蓋率已達85%以上,并開始郁閉,果實成熟期也較晚,病蟲為害嚴重,優(yōu)果率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單位面積產量雖曾較高,但極不穩(wěn)定,“大小年”現(xiàn)象較為嚴重。為此,采用“隔行高接換種”的辦法,對密植椪柑盛果園進行“密改稀”試驗和示范。
試驗、示范園設在位于城固縣林果試驗場 (又名城固縣柑桔試驗場)場部西梁坡地。園地總面積1.0hm2。2002年春季按株行距2m×1.5m進行定植,定植株數(shù)為3330株。2005年開始結果,2007年開始進入盛果期。栽植品種為椪柑 “83-4”、“83-7”、“83-8”以及“漳州蘆柑”等4個品系,砧木為枳,種苗引自城固柑桔育苗場。截至2010年3月,園區(qū)實際保存2709株,每667m2實有椪柑盛果樹181株。
2010年4月中旬采用 “隔行高接換種”的辦法,將園內部分植株高接換種為極早熟溫州蜜柑良種“日南1號”,隔行保留椪柑盛果樹。由于隔行高接的 “日南1號”當年尚未形成樹冠,實際上相當于對椪柑密植盛果樹進行了“隔行間伐”,將園地密度進行了“密改稀”?!懊芨南 币院?,椪柑盛果園園地密度由株行距2m×1.5m降低為4m×1.5m,園內現(xiàn)存椪柑盛果樹1397株,較“密改稀”前減少1312株,每667m2實有椪柑盛果樹減少為93株。
“隔行高接換種”以后,對未高接椪柑盛果樹按省力栽培、節(jié)本栽培等技術措施栽培、撫育和管理。2010年11月中旬對果實著色、產量、品質進行初步調查,2010年12月7—9日對成熟果實進行采收、分級、包裝以后銷售,并對產量、品質、銷價、成本及效益進行調查、測定、總結和分析。
據(jù)實地觀察和深入調查以后發(fā)現(xiàn),該椪柑盛果期密植園“密改稀”當年,效應十分明顯。具體表現(xiàn)如下:
2.1 果實著色及成熟時間
“密改稀”前后椪柑果實轉色、著色、成熟、采收時間見表1。
從表1可見,“密改稀”以前,由于椪柑樹冠對園地覆蓋率達到85%以上,郁閉度較高,通風透光條件較差,椪柑果實直到12月上旬才開始轉色,到12月中旬著色仍只有30%左右。2010年 “密改稀”之后,不論是“漳州蘆柑”還是椪柑 “83-4”、“83-7”、“83-8”,在11月上旬即開始著色,11月中旬著色已達70%以上,11月下旬著色已達90%以上,已經達到往年可以采收的著色度與成熟程度。按此計算,往年到12月20日以后才可采收的椪柑果實,2010年在11月20日左右即可采收。成熟、采收及上市時間可較往年提早30天左右。這樣,既可及早減輕椪柑樹體負擔,使樹勢及時恢復,促進樹體安全越冬,還可及早施入“還陽肥”,促使椪柑樹體安全越冬,促進花芽分化,為翌年豐產、穩(wěn)產創(chuàng)造條件。
調查和觀察還發(fā)現(xiàn),與該片“密改稀”椪柑盛果園相鄰的未進行 “密改稀”的同樹齡椪柑盛果園,2010年11月下旬調查和比較時果實尚未開始轉色,轉色及著色時間晚于已進行“密改稀”園地15~20天,果實成熟、采收、上市時間至少延遲15天以上。2010年12月10日對未實施 “密改稀”的相鄰椪柑園果實采收現(xiàn)場的觀察可見,該園椪柑果實著色不足30%,且果面煤煙病十分嚴重,優(yōu)果率極低;該園區(qū)椪柑果實著色達到50%以上,采收時間起碼要延遲到12月20日以后。
2.2 產量
試驗園“密改稀”前后產量、產值調查結果見表2。
從表2可見,“密改稀”以后,雖然盛果樹結果株數(shù)由2709株減少為1397株,但2010年總產量仍達到13723kg,平均每667m2產量仍達 915kg,與“密改稀”以前兩年平均單產910kg相比,不但未減產而且略有增產。穩(wěn)產或增產主要原因是單株產量大幅增加所致,由前兩年的平均株產5.04kg增加至2010年的9.82kg,增長率達94.84%。
2.3 果實外觀質量與內在品質
試驗園“密改稀”前后果實外觀及內在品質調查結果見表3。
從表3可見,試驗示范椪柑密植盛果園往年柑桔粉虱、矢尖蚧、紅蜘蛛等病蟲為害較重,由此引發(fā)的果實及葉片煤煙病也十分嚴重,優(yōu)果率不足40%。2010年“密改稀”后園內通風透光條件大大改善,由此減少了柑桔粉虱、矢尖蚧和紅蜘蛛等病蟲為害,果實煤煙病及矢尖蚧等病蟲為害較往年大大減輕,果面干凈、整潔度大大提高。據(jù)調查和統(tǒng)計,2010年椪柑果實煤煙病、矢尖蚧發(fā)生率僅1%~3%,優(yōu)果率達97%以上。
除外觀質量明顯提高以外,椪柑果實內質也發(fā)生明顯變化。據(jù)測定,試驗園椪柑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往年在9%~10%,2010年則達到11%~12%,風味濃甜、香氣濃郁,化渣性較好,果汁豐富,爽口宜人?!懊芨南 币院蠊麑嵧庥^和內質明顯提高,果實采收以后可以直接在園地內裝筐或裝箱后銷售,往年那種采收以后入庫、入庫后分檢、分檢后再出庫銷售的繁雜程序已無必要。
2.4 噴藥次數(shù)及用藥、用工成本
試驗園“密改稀”前后農藥使用次數(shù)及其成本變化情況調查結果見表4。
從表4可見,“密改稀”以前的2009年,全年全園噴藥5次,病蟲害防治成本為4428元;進行“密改稀”以后的2010年全年只噴藥4次,病蟲害防治成本為3442元,較“密改稀”以前減少開支986元。在這當中,“密改稀”以前的2009年購買農藥開支為3378元,“密改稀”以后的2010年購買農藥開支僅為2257元(含葉面肥開支),較“密改稀”以前減少開支1121元,減幅達33.2%;若除去農藥價格上漲和葉面肥等因素,按同比價格、同樣藥劑種類計算,下降幅度更大?!懊芨南 币院蟮?010年噴藥用工開支較2009年增加135元,主要是由于用工工價上漲引起,實際用工數(shù)量因用藥次數(shù)減少1次而有所減少。
2.5 生產成本
試驗示范園“密改稀”前后生產成本變化情況調查結果見表5。
表1 “密改稀”椪柑試驗示范園果實成熟期調查
表2 椪柑試驗示范園總產與單產調查統(tǒng)計
表3 椪柑試驗示范園果實品質調查統(tǒng)計
表4 “密改稀”試驗示范園病蟲害防治成本調查統(tǒng)計
從表5可見,未進行 “密改稀”以前的2008年,全年直接生產成本為1.75萬元,折合每667m2生產成本為1167元;2009年全年生產成本為10600元,折合每667m2生產成本為707元;“密改稀”后的2010年,全年生產成本總計為9455元,折合每667m2成本為630元,年度總成本較“密改稀”以前兩年平均開支減少4595元,每667m2平均生產成本減少307元,降幅達48.6%。在這里面,減少最多的一筆開支是椪柑園看護費 (這屬經營管理方面原因),增幅最大的開支是果實采收用工費,主要原因是果實產量增加,引起看護費、采收費較2009年增加。果實采收方面,2009年總計只開支450元,但2010年實際開支1520元,較2009年增加開支1070元,除產量增加引起采摘用工數(shù)量增加以外,還與用工工價標準提高、采收質量要求較嚴 (必須使用 “采果剪”,實行“兩剪法”采果,不準使用“修枝剪”進行“一剪法”采果)等有一定關系。
2.6 鮮果銷售價格
試驗示范園“密改稀”前后鮮果銷售價格變化情況調查結果見表6。
從表6可見,未進行 “密改稀”以前,由于果園通風透光條件較差,煤煙病、矢尖蚧等病蟲為害較為嚴重,果實外觀受到較大影響,因而鮮果平均售價2008年僅為1.10/kg元左右,2009年僅為1.60元/kg左右;2010年“密改稀”以后,果園通風透光條件大大改善,椪柑果實外觀及內在質量大幅提高,鮮果平均售價達到3.60元/kg,較“密改稀”前兩年平均銷價1.26元/kg增長185.71%。
2.7 單株及單位面積產值
試驗示范園“密改稀”前后總產值、單位面積產值及單株產值調查結果見表7。
從表7可見,“密改稀”以前,由于產量低、果品質量較差,2008—2009年平均每 667m2產值僅1141元;“密改稀”以后,由于產量穩(wěn)中有增、果實質量大幅提升,果品銷價明顯提高,平均每667m2產值達3302元,較“密改稀”以前增加2161元,增幅達189.37%;單株平均產值達到35.45元,較“密改稀”以前的6.32元 (2008—2009年平均值)增加29.13元,增幅達460.92%。
表5 椪柑試驗示范園生產成本分布
2.8 單株及單位面積經濟效益
試驗示范園“密改稀”前后總利潤、單位面積利潤、單株利潤變化情況調查結果見表8。
從表8可見,“密改稀”以前,2008年、2009年兩年平均每667m2純收益僅為208元;“密改稀”以后,2010年平均每667m2純收入達到2671元,較“密改稀”以前增加2463元,增幅達1184.33%;而單株平均純收入較“密改稀”以前增加27.53元,約“密改稀”以前的14倍。
3.1 椪柑密植盛果園 “密改稀”以后,果園通風透光條件大大改善,椪柑果實著色及成熟期提早20~30天。由此可見,栽培密度適當降低以后,可以促使某些晚熟或中晚熟品種果實成熟期大大提前。
3.2 椪柑密植盛果園 “密改稀”以后,果實外觀及內質明顯提升,樹體長勢明顯趨旺,農藥及用工成本明顯下降,單產及總產穩(wěn)中有增,鮮果售價、市場競爭力及銷價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及園區(qū)總體效益明顯提高。由此可見,“密改稀”技術不但在本場同類椪柑園地中可以擴大推廣和應用,而且可以在場內外冰糖桔、溫州蜜柑、南豐蜜桔等盛果期密植園中進行試驗、推廣和應用。
3.3 園區(qū)技術檔案表明,2010年試驗示范園椪柑果實內質明顯提高,除與“密改稀”有關之外,還與2010年追施“壯果促梢肥”時除施入碳銨、磷肥之外,同時施入 “硫酸鉀型奧特爾復合肥”,在6月下旬結合噴藥同時噴布“健綠營養(yǎng)素”和“多肽尿素”等復合營養(yǎng)元素,以及“壯果促梢肥”當中N下降,P、K增加等密切相關。
3.4 試驗示范園2010年總體生產成本稍低于“密改稀”以前的2009年,但明顯低于2008年,這與2008年該果園承包人常年雇用年齡偏大、不具備實際作業(yè)能力的人員,全年開支看護人“工資”4800元密切相關。這表明,在柑桔園生產成本控制上,除在栽培技術措施制訂與落實等環(huán)節(jié)上注意節(jié)本增效之外,經營管理措施的制訂及落實也應注意節(jié)本增效。只有堅持“兩手抓”,才能將生產成本控制到最低。
3.5 試驗示范園2010年提質增效效應雖然十分明顯,但單位面積產量仍偏低,平均每667m2產量不足1000kg。調查結果表明,這與 2008年、2009年連續(xù)兩年采果以后未及時施入 “還陽肥”或 “謝果肥”,開花著果期未施“穩(wěn)果肥”,只在果實膨大期追施“壯果促梢肥”一次的施肥模式密切相關。依據(jù)目前椪柑樹體長勢及樹冠大小,該示范園每667m2產量仍有上升空間。因此,2010年果實采收以后務必施入“還陽肥”或“謝果肥”,同時在2011年開花著果期補施 “穩(wěn)果肥”,以使該園區(qū)椪柑產量有更大提高,經濟效益更加顯著。
表6 椪柑試驗示范園“密改稀”前后果實銷價調查統(tǒng)計
表7 椪柑試驗示范園經濟收入調查統(tǒng)計
表8 椪柑試驗示范園經濟效益調查統(tǒng)計
3.6 2011年該示范園栽培管理中除增加施肥次數(shù)、施肥數(shù)量以外,尚需進行“開心式”大枝修剪,促使椪柑盛果樹樹冠逐漸轉變?yōu)椤伴_心式”樹冠,增加椪柑樹冠的受光率和光合作用效能,為提高產量、提升果實品質創(chuàng)造更加合理的樹冠條件。
3.7 據(jù)近年觀察發(fā)現(xiàn),椪柑結果枝以春梢和早秋梢上中、短結果母枝為主,而且多系頂花芽結果。因此,早春修剪時要盡量減少對結果枝梢的短截,只需對過密大枝進行適當疏除,對衰退枝組進行適當更新修剪,對過長徒長枝進行適當短截,促發(fā)新枝即可,一般不需對中、短結果母枝或營養(yǎng)枝進行短截。
3.8 試驗園未像其他 “密改稀”園地那樣直接進行隔行或隔株“間伐”,而是在行間進行“高接換種”,高接換種的“日南 1號”溫州蜜柑成活率較高,長勢也較為健壯,2011年有望少量掛果,2012年有望全面掛果。但因處于椪柑盛果樹行間,椪柑盛果樹是否影響“日南1號”高接樹的生長、開花、著果及其產量,尚有待繼續(xù)觀察并加強栽培管理。
3.9 試驗示范園2010年雖然效益明顯,但在園區(qū)日常管理及成本控制上仍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之處。筆者認為,除肥料不能節(jié)省以外,修剪、中耕、看護、采果等生產用工成本都有值得進一步控制和壓縮的空間,以利實現(xiàn)節(jié)本增效。
3.10 對柑桔盛果期密植園采用“隔行高接換種”的技術路線及其配套技術進行“密改稀”和“品種更新”,2010年屬于初次嘗試,并初見成效。該模式與直接將盛果期密植柑桔園行間或株間大樹進行“間伐”的效應比較,尚待深入調查、研究、分析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