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孝感醫(yī)院(孝感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孝感 432000
失眠屬于較為常見的神經(jīng)功能性障礙,一般并無器質性病變發(fā)生,臨床藥物治療的療效并不理想,而且容易引起藥物依賴。近年來,生物反饋治療方法以其不良反應小的優(yōu)點已被許多臨床醫(yī)師所采用,我院自2009-01~2010-12期間采用腦電波反饋方法對32例失眠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01~2010-12期間采用腦電波反饋方法對32例失眠患者進行治療,本組32例病人均符合《國際疾病標準編碼》中制訂的關于ICD-10精神及行為障礙分類的非器質性失眠癥(第10版)采用的診斷標準[1];全部病人均安靜主動地接受治療;將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與軀體疾病患者排除在外;排除精神病家族史患者。將32例失眠患者編為實驗組,男17例,女15例;病人年齡27~54歲,平均36.5±6.1歲;病程4個月~20a,平均(1.3±1.0)a。隨機選擇我院健康員工32例作為對照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16~56歲,平均(35.4±9.2)歲。2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不顯著(χ2=0.802,t=1.971,P>0.05),具有可比性。
1.2 腦電監(jiān)測及治療方法 應用A620型全自動腦功能診斷治療儀(美國瑞菲爾德公司制造)進行腦電圖檢查。根據(jù)國際腦電圖學會規(guī)定的10/20系統(tǒng)Cz位置安置電極,將無關電極與兩耳垂相連。腦電波θ值在4~8Hz之間,α值在8~12Hz之間,β值在13~32Hz之間,SMR值在16~20Hz之間。被監(jiān)測者取坐位,處于安靜環(huán)境狀態(tài),記錄并分析90 s睜眼與90s閉眼狀態(tài)下的腦電波。被監(jiān)測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電腦圖像應用α-θ波進行訓練,共進行10次治療。
1.3 療效評價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對病人睡眠質量進行評定,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病人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定[2]。安排專業(yè)人員并在統(tǒng)一指導下進行調查,患者自行答卷。
1.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 全部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5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對于計數(shù)資料比較進行χ2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對于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結果顯示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各波功率值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治療后腦電波總波功率以及β波值均比治療前有明顯降低(P<0.05),而且也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降低(P<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腦電波反饋進行治療后,失眠病人SCL-90總分值、各因子分值以及PSQI分值均比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具體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治療前及治療后SCL-90與PSQI評分情況見表1。
表1 實驗組治療前及治療后SCL-90與PSQI評分情況 ()
表1 實驗組治療前及治療后SCL-90與PSQI評分情況 ()
量表 因子 治療前 治療后t P PSQI 17.34±1.546.23±1.2931.43 <0.01 SCL-90軀體化 1.92±0.731.53±0.463.49 <0.01強迫癥狀 2.42±0.631.88±0.665.79 <0.01人際敏感 2.34±0.651.78±0.618.39 <0.01抑郁 2.62±0.642.08±0.604.17 <0.01焦慮 2.45±0.591.78±0.465.03 <0.01恐怖 1.75±0.581.48±0.444.23 <0.01敵對 2.15±0.791.58±0.476.03 <0.01偏執(zhí) 2.13±0.821.54±0.426.12 <0.01精神病性 2.17±0.591.57±0.486.23 <0.01其他 2.35±0.601.79±0.565.53 <0.01總分 205.95±45.79157.7±35.416.03 <0.01
失眠是指病人的睡眠時間和(或)睡眠質量達不到要求并對白天社會功能造成影響的一種主觀體驗,例如各種原因導致的睡眠缺乏或入睡較難等癥狀[3]。失眠在一般人群中的發(fā)生率在10%~20%[4]。腦電生物反饋療法采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借助訓練的方式,能夠選擇性地對某一頻段的腦電波進行強化,最終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5]。本組結果顯示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各波功率值相比差異不顯著。實驗組治療后腦電波總波功率以及β波值均比治療前有明顯降低,且比對照組亦有明顯降低(P<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腦電波反饋進行治療后,失眠病人SCL-90總分值、各因子分值以及PSQI分值均比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上所述,采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能夠明顯改善失眠病人的腦電波,在提高失眠病人的睡眠質量方面療效比較理想。
[1]范肖冬,汪向東,于欣,等 .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44-145.
[2]張作記 .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特刊):104-106;118-121.
[3]胡憶蘭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焦慮癥的療效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06,22(24):2270.
[4]謝永標,徐莉萍,劉破資,等 .原發(fā)性失眠患者的心理特征[J].中國行醫(yī)學科學,2005,14(5):413.
[5]吳洪軍,丁躍慶,周健松,等 .抑郁發(fā)作精神分裂癥與神經(jīng)癥的腦電波對照研究[J].中國行醫(yī)學科學,2004,13(5):522.